分享

《国之枭雄:曹操传》(三)从恢复国家的角度,曹操统一南方的努力

 9tx22v工人 2019-12-25

《国之枭雄:曹操传》(三)从恢复国家的角度,曹操统一南方的努力

第三部分

那接下来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作为秩序的恢复者,仅仅完成北方的秩序重建,这是不完整的。完成全境的统一,这一点对曹操而言,诱惑很大。但是,为什么曹操完成不了全天下的统一呢?在统一天下的进程受阻之后,曹操的政治理念又有怎样改变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部分内容。

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时的格局和历史的走向。战争过程大家都很熟悉。公元208年年初,曹操彻底平定了北方的乌桓,之后就准备南下。当年7月,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8月刘表病逝,9月荆州投降。10月,曹操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12月周瑜火攻成功,曹操退走。周瑜追到南郡城下和曹仁对峙一年之后,曹仁退走,荆州被瓜分。

如果单看这场战争,它就是一个纯军事领域的胜负。表面上看,曹操如果在战争中获胜,天下就可以重新统一。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赤壁之战的深层原因是南方的综合实力足以抗衡北方。在东汉末年以前,北方一直是经济和政治中心,经济和人口水平都远远高于南方。所以,从社会实力上来说,南方无法同北方抗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当时,东南方的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还无法对抗北方的西汉政府。

不过,这种情况在东汉末年时发生了改变。从当时的数据记载就可以看出,南方的经济和人口都迅速超过了北方。比如,当时关中地区的人口,从原先的200万锐减到了50万。而南方荆州和扬州的人口都激增了50%以上。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危机,比如瘟疫、战乱和饥荒,都主要在北方发生。因此,北方的很多人口都逃到南方避难。甚至很多名人,都是这个时期从北方迁到南方的。比如,诸葛亮一家就是从徐州迁往荆州的。所以,虽然当时的南方人口和经济在总量上比不上北方,但是北方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了。这就为“南北对峙”局面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对南方的几次进攻都没有成果。例如,211年的濡须之战。曹操和孙权相持几个月,互有胜负,最后只能相约撤军。而217年的汉中之战,更是让曹操经历了“赤壁”以后的最大失败。不仅损兵折将,还丢失了汉中地区。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当时,北方要统一南方,已经没有了优势。曹操想短时间内统一天下,已经不可能了,他必须接受南北对峙的现实。

这本书说,在认清这些现实之后,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了转变。在此之前,他一心希望恢复统一的秩序,但当他意识到,统一南方已经变得不可能以后,这个时候曹操就必须要想另外一件事情了,这就是如何将现有的成果稳定下来。

首先,北方的秩序是曹操一手恢复的。在个人心理上,曹操不可能把这个成果拱手让给汉献帝。

其次,此时的汉献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单凭汉献帝的个人能力和权威,已经根本没有办法独自将这个局面维持下去了。所以,在当时的局势下,要巩固北方已有的社会秩序,除了曹操,再没有第二个人了。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在《述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注意,这里说的是“设使国家无有孤”,而不是“设使国家无有献帝”。所以,这本书认为,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开始着手要把“刘氏天下”彻底变成“曹氏天下”了。那么,曹操是怎么一步一步做下去的呢?

“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的事,这个时候曹操仅仅是丞相,身份还是汉朝臣子。而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对自己政治地位的提升明显加快了。到了212年的时候,曹操就获得了“剑履上殿”的待遇,也就是觐见皇帝的时候,可以佩带宝剑,这可是当年开国元老萧何才有的待遇。一年之后,曹操又加封“公爵”,正式成立了魏国。到了216年,他又从公爵升为王爵,并且享受皇帝规格的礼仪和服饰。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是实际上的“无冕之皇”了,距离“称帝”仅有半步之遥。

《国之枭雄:曹操传》(三)从恢复国家的角度,曹操统一南方的努力

在曹操为称帝做准备的过程中,他和很多人都产生了矛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荀彧。荀彧是世家大族出身,家族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源和人脉。在恢复汉家秩序这一点上,荀彧和曹操可以说是志同道合。为此,荀彧不仅舍袁绍而投奔曹操,而且还为曹操引荐了很多人才,比如钟繇、陈群、郭嘉。同时,在曹操征战的过程中,荀彧也起到了很多关键的作用。比如,在官渡之战中,荀彧镇守许昌,还有,帮助曹操渡过兖州危机等等。可以说荀彧之于曹操,就像萧何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但是,荀彧的理想是帮曹操恢复秩序,而不是帮曹操实现野心。因此,当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变化,称帝的野心暴露之后,二人之间就有了分歧。在曹操要晋封为魏公这件事上,荀彧坚决反对,最后郁郁而终。

在明白这个过程之后,我们才能看懂曹操最著名的那篇文章,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述志令》,意思是讲述自己的志向。这篇文章算得上是曹操的半个自传。在文章里,曹操说,年轻的时候,我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最大的志向就是当一个郡守,能做到保境安民就可以了。后来,志向变大了,想征讨四方,建功立业,做个征西将军。可现在我的地位和权力都超过了征西将军,可以比肩齐桓公、晋文公,甚至周文王了。很多人都希望我放开权力,但这是万万做不到的。因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意思是,你们只看到了我的野心,却没有看到全天下还有很多比我野心更大的人。没有我,天下只会比现在更乱。

所以,这本书就认为,曹操政治理念的改变和他野心的扩大,既是曹操自己政治欲望膨胀的结果,也是他的处境变化的结果。他的这个处境,就是“南北对峙”的局面已经无法改变,以及天下不能在短时间内统一的形势。因此,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的发展的重心是对外征服和扩张。而在赤壁战败以后,曹操开始转向内在的政治发展了。这才有了,一路从魏公到魏王,最后由曹丕称帝的过程。这就是今天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国之枭雄:曹操传》(三)从恢复国家的角度,曹操统一南方的努力

总结

到这里,张磊夫教授的这本书《国之枭雄:曹操传》的主要内容,我已经为你讲述完了。最后我再来总结一下。

今天我们再读曹操,并不仅仅是读他这个人,去分辨他究竟是奸雄、枭雄还是英雄。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简单的词汇描述清楚,现实中也一样。由于时代久远造成的信息缺失,我们印象中的曹操其实都是抽象化的曹操。而很难了解他所面临的环境、实际和他的抉择。

就像之前说的那样,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权威衰弱的时代。而曹操一直在试图对秩序进行恢复。但由于各种原因,他所能做到的就仅仅是恢复北方的秩序而已。而在统一无望的情况下,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他自己野心的扩大,另一方面又是迫于现实,最终的结果就是曹操以“魏政权”取代了“汉政权”。

因此,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读历史,重要的不是读结果,读知识,而是看清时代给每个人的机会和限制。这种处境和感受是旁人无法真正理解的。我们只能通过一本书、一段记载,或一篇解读的方式,窥见一二。我相信,在看完文章之后,你再去读曹操的诗歌和文字,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比如《龟虽寿》里的那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撰稿:段文强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