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区别在哪里?

 恋珠 2019-12-25

【职场逗伴匠】的理解:

很少有人一进职场,就成为领导,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日复一日,职场中的领导者与普通职员(下属)的差距,也就慢慢拉开。面对同样的问题,领导与下属的思维视角通常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最终形成的工作成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我的观点如下:

位置决定脑袋。在这个进程中去历练,自身的观念、行为、能力圈都会不断变化。

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到底有何区别?结合自身职场实践,总结为三大核心区别:

①单向执行思维 VS 决策回路思维

②重复做事思维 VS 精于做式思维

③任务逃避思维 VS 问题解决思维

区别一:单向执行思维 VS 决策回路思维

职场中人,大部分问题的发生都是认知差异。

哪个是你的长板哪个是你的短板,就看你如何取舍。

管理者因为工作链接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员场景,视角考虑更为开阔。

而普通职员(下属)则不然,只顾着看好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求安安稳稳不出错就好。

【方向】

视角不同,则工作推进的思维方向也不同。

下属面对一件工作内容或任务,多是线性视角并执行,视角比较单一,可能就会出现自己的认知短板。如工作思路、方法、面对突发状况的问题解析,都带着强烈的个人视角执行风格。如此一来,难免会陷入“决策陷阱”。

管理者,则反之。

下属(普通员工)的日常行事,多属于单向执行思维。

领导叫一下,他就会动一下。领导不闻不问,他也绝不会主动跟领导报告。

某项事情的进展情况,有无遇到疑难困惑,都不喜欢积极去进行反馈沟通。

很多人心里都会想,少做少做,多做多错,不做不错。

其实非也,一晃三五年时间,如果你在自身专业技能上没有任何提升,退一步说,你回到职业市场去,不一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时间全部被自己蹉跎了,那就太可惜了。

每一年,让自己在公司里至少做一件有价值(影响力)的事情。

例如,今天上午我安排一位下属去进行项目A的实施进度沟通了解。

结果,一会儿说,酒店的定金已经交付了,一会儿是物料清单上还差一些东西,一会儿是嘉宾邀请方面遇到了点问题,完全没有做事情的章法,很明显是在打乱仗。这都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单次去执行沟通,项目对接人累,他自己也是迷迷糊糊。

这就是典型的单向执行的思维。

而作为管理者,更多是养成决策回路思维。

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核心差距就在于,能否形成工作回路,即闭环力。

【方法】

如何在工作中形成行动回路,训练自己的闭环力?

①以终为始,从结果倒推阶段行动要点。

②关键节点(成果)梳理,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要有的放矢。

③结构化思考,从不同层面或维度去构思,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

一件事情交办后,可以从头到尾进行系统思考,有始有终。

从输入到输出,形成一套工作执行回路。

管理者的思维厉害在哪里?事事有规划,事事有要点,事事有回响。

【小结】

工作中,想让工作的品质更高,请多练习决策回路思维。
建立问题的多个视角,力争认知更全面。
最好,再确定某一件工作事项的关键里程碑,逐个去落实,工作就会高效起来。

区别二:重复做事思维 VS 精于做式思维

我总结了一下,只要是在公司里上班的职场人员,不论企业类型如何,从人员所做的事情来看,可分为两大类型:

①日常内容重复 ②工作范式设计

比如前台人员,每天负责接访来宾、登机人员信息、端茶送水等等,这些都是日常重复的事情,几乎每天都是一致的。

比如产品研发人员,每次的设计会根据不同行业的客户需求,进行匹配设计,重复工作的比较少。

再比如品牌总监,经常面对的人群都是千变万化,这就需要其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自我特点与模式总结,如此一来,才能在往后的工作中,进退自如。

其实,大多数领导是精于做式思维,而下属(职员)只是重复做事思维。
【现状】

职场中很多人,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老老实实把领导交代的事情做完就好,不会再去做出更多的延伸。

表面上看,员工学会了省事,其实长此以往,个人的专业能力会退化,终有一天,或许公司里那个被淘汰的人,就是你了。

举个例子,公司职员YOYO。 每天九点上班,一般都是提前两三分钟到办公室,偶尔还因故迟到。 五点半下班后,基本上五分钟内就拎包走人,赶坐第一班电梯下班。

有点独来独往,部门外的人员,几乎没有工作交集。 入职两年了,没有升职加薪但是似乎并无大碍,还是该做什么工作就做。 基本上,周一到周五的工作内容都是可预期的,排定好的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就好了。周六半天,写写总结,工作建议与改善优化谈都不谈。

看上去,工作就这么做着也不错,云淡风轻。额外的,领导临时交办某些事情,就去办,只有完成的怎么样,结果品质如何,似乎都不关心,只要做了领导安排的事,似乎就觉得ok了。

这就是下属的行动逻辑,典型的做事思维。

事情来了就做,包括重复的事情,只要不出错就这样一直做下去,也是可以的。

例如,经理P接到上级总监的一项工作指派,需要接待一批企业参访客户。

总监只是说:“下周二,公司有一批业内人士过来参访交流,准备一项。”

经理P收到工作指派后,即刻与交流对接人取得联系,并互加微信,便于及时沟通。分别确定了很多信息,如人数、层次、男女占比、行业品类、参访流程、抵达与返程时间、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依次进行了确认。

当然,这次参访在经理P的细心跟进下圆满完成。 换作很多普通的职场人,这项工作任务到这里就或许结束了,没有后续的什么总结分享与经验分享。

但是,这位经理P不仅仅是做成了事情,还善于做式。

领导(部门经理P),属于做式思维。

“式”就是工作的范式、模式。

这次完成了,后续能否参照这次经验,更轻松开展与达成另外的工作内容。于是经理P还总结出一个接待流程图,以后再有类似的会议接待,可以直接参照使用,省时高效。

企业里的领导者,大多都是做式思维。

【小结】

工作中,厉害的人都会给自己寻找驱动力,以免自己技能退化。
而如果你养成了做式的思维,则能够让自己保持工作新鲜度,常思考常进化。
在持续输出中,不断自我提高,更新自身的价值。

区别三:任务逃避思维 VS 问题解决思维

领导和下属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

下属多是任务逃避式,遇到问题能推则推能躲则躲。领导则不然,问题来了就需要解决,而且要出色的完成。

在公司你会发现,有些员工能力越差,越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越是优秀的员工或部门领导,反而对自己有所要求,精益求精,力争上游。

注意力影响达成结果的能力,要多去训练自己。

例如,乘坐公交车时,司机和乘客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

对乘客而言,上车后做点自己放松惬意的事情,相对自在舒适。

当然乘客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座位的,安心自在刷手机看新闻,消遣的心态。无聊的时候看看窗外,发会呆都没有关系,要是困了累了就眼睛眯起来小睡一会儿。比较关注的是时间,到店下车别坐过站了。

另一类是没有座位的,无奈只能找个比较空的位置站着,手扶着栏杆,以防止因为车子加速后没有站稳而摔倒。同时,对于要距离目的地很远,坐很久的乘客来说,他们还要时刻关注车厢里的动态,有人身子侧了一下或者把耳塞取了下来,更要保持注意,这意味对方可能马上要下车,一个空位置即将到来。

对司机而言,他的关注点则是全面多纬度的,看似随意其实责任在肩。

要控制车速,从起点站准时发车,在公司要求的时间点内安全抵达终点,不能误点。这其间,不能违规超速行驶,真的是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保持与前方的安全车距,注意左右来往的行人,预判随时可能来的突发状况,还要管好手里的方向盘、油门、刹车,离合等等。

更多的压力责任,其实都是人们眼睛无法看到的,其自身综合素质有一定程度的要求。

司机,乘客的视角完全不同,思维自然存在差异性。

【关键】

细想一下,这和公司里领导与下属思维方式,实在再相似不过了。

对于同样的信息,领导与下属的信息捕捉与关注点,不在同一个层面。

职场人,要学会修建自身的专业技能护城河。

如何有效塑造专业技能?

①固化专业领域的知识点,系统罗列出来,最好形成清单。

②逐个击破,按先后顺序,有自己的行动节奏。

③多余外界进行沟通,在反馈下自我迭代升级,持续优化。

如果你总是逃避问题,而非尝试去解决问题,你的能力将退化,直至被淘汰。

【小结】

职场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本,就看你如何管理。
有人无所事事,时间依旧,岗位技能的新鲜度逐步消失。反观领导,每天都在输出自己的能量,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做好自己的专业管理,持续练习精进。
有时间,多思考下自己的价值输出与岗位附加值,思考越深成长越快。

总结

大多数问题的根源都是观念的差异,也就是思维。

领导和下属的观念差异,导致了行为上的千差万别。

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到底有何差异?其实就三个核心区别:

区别一:单向执行思维 VS 决策回路思维

区别二:重复做事思维 VS 精于做式思维

区别三:任务逃避思维 VS 问题解决思维

领导非一日炼成,作为下属只要找对方法多去实践,定会有出头之日。

思维不变原地转,思维一变天地宽。

共勉!

END-


我是职场逗伴匠,一个跑马拉松的知识手艺人,助力职场人的自我效能提升。

【作者简介】职场逗伴匠,“我是好讲师大赛”全国50强 / 美国ACI认证职业讲师 /青云计划获奖者/ 今日头条&悟空问答 优质职场领域创作者 / 职业生涯规划师 / 自我效能管理达人/ 专栏原创作家 / 5:00早起倡导者 / 马拉松跑手 / 读书控 / 旅行生活践行者 / 视觉手绘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