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声史话》第75回

 高山仙人掌 2019-12-26

 天津相声大本营(中)

  20世纪40年代,杨少奎与张寿臣合作,创作了取材自真人真事的《枪毙刘汉臣》《白宗巍跳楼》等评书书目。此外,他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拜师后不久就组织佟浩如、刘广文、刘奎珍等多位相声名家演出。也正是因为杨少奎善于管理相声演出队伍,几位前辈才推举他掌穴。

  声远茶社与先前建立的连兴茶社有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演出形式。每天都是从中午一点开始演出,先是多人击竹板演唱什不闲《发四喜》,或唱太平歌词,或歪唱京剧等,为的是圆粘儿。然后艺人们轮流登场,循环演出,并参加每段底包袱后的敛钱。每位艺人一天需要表演五至八段作品。

  再如分配方式。每晚散场后都要清点当日的收入,除优秀艺人如马德禄、周德山、于福寿、郭瑞林等拿“整份”外,还有“七厘”“六厘”“半份”和拿“零钱”。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分配方式,即按照艺人的水平高低来决定收入的多少。例如优秀艺人拿一元钱是“整份”,拿“七厘”的就是七角钱,拿“六厘”的就是六角钱,拿“半份”的就是五角钱。而拿“零钱”的,就是整钱分配完剩下的零钱分给小徒弟们。所以艺人们当日便可分钱到手。

  声远茶社是天津,同时也是全国第二个专演相声的园子,它与连兴茶社同被誉为“天津相声大本营”。

  说到此处,再把话题扯远些,时间跨越到2011年9月18日,也就是当年声远茶社开业的日子。这天下午,天津著名的谦祥益文苑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在这家古香古色的茶社里,原本台上放有场面桌,台下有舒适的座椅,八仙桌子上摆放着茶壶茶碗,观众们品着茶、嗑着瓜子,无拘无束地听相声。但是这一天,老板史清元把茶社改成了当年声远茶社的样子,坐椅没了,换成了硬木长条板凳。演员也不在台上说相声,而是在台下的中心演出区表演,每演一段就“杵门子”(曲艺术语,即向观众敛钱),这与当年茶社的演出形式一模一样。八十年过去了,园子的设置、演出的形式,都被还原了。这场演出的宣传用了“原生态”三个字,也是为了让观众们了解当年的相声园子是怎样演出的。

  虽然见证声远茶社开业的艺人们都已作古,但这场原生态演出上演的都是当年茶社推出过的段子。此外,参加这场演出的演员中,有两位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声远茶社演出过,一位是于堃江的妹妹于佑福,一位是尹寿山的儿子尹笑声。

  这场演出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

  演出是从圆粘儿开始的。全体演员悉数登场,演唱了什不闲《发四喜》,也就是唱福、禄、寿、喜,这是“开门柳儿”。观众聚拢得很多了,参加演出的绝大多数演员共同表演了一段群口相声《说学逗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