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读「论语」12.11:父父子子为仁本,君君臣臣行义道

 至譽無譽 2019-12-26

「颜渊篇第十二」11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景公说:“讲得好啊!若君不行君道,臣不行臣道,父不行父道,子不行子道,(则必生祸乱),纵有粮食,我又哪能吃得到呢?”

【注释】

“齐景公”,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

“君君”,后一个“君”用作动词,意为“行君道”。“臣臣”、“父父”、“子子”仿此。

“粟”,谷物。此处泛指粮食。

“诸”,此处是“之乎”二字的合音字。

【评析】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为君臣;在家庭中离不开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是为父子。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上是对人的社会与家庭关系的高度概括。能使君臣父子各行其道,国家便能得到良好的治理。

两千年前的东汉儒家经论著作《白虎通义》云:“君者,群也,群下归心也”。而要使“群下归心”,唯有“为政以德”,力行仁道。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等等。因此,君道就是行仁道。而为臣者若能尽心竭力地辅佐其君行仁,亦即“臣事君以忠”;若能不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亦即“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便是行臣道。可见,君道与臣道在本质上都是“为仁”之道。

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为仁”乃始发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父道与子道,亦即“亲亲”。有“亲亲”之仁,始能行“仁民而爱物”之义,以尽君道与臣道。是故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在位期间,齐国的政治并不安定,所以景公问政于孔子,而孔子的回答显然是有的放矢。景公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言深有感触,不由叹曰“善哉”。景公之兄庄公因非礼崔杼之妻而被崔杼所杀,景公虽因而得以上位,但朝政却被崔杼和庆封相继把持。景公虽有治国之志,但却贪图享乐,为政腐败,其臣下也相互争权夺利,屡屡发生火并。先是庆氏攻灭崔氏,后是田氏、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攻灭庆氏,之后田氏、鲍氏又灭栾氏、高氏。是为“君不君,臣不臣”;崔杼之子为争夺继承权发生内讧,而崔杼竟请求庆封相助诛杀其子,是为“父不父,子不子”。如此君臣父子都不行其道,则祸乱必生,性命难保。纵有积谷如山,又哪得机会享用?故曰?:“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百年之后,果然田氏灭齐。

要想君臣父子能各行其道,就要礼乐并行。既要约之以“礼”,构建文明的规则;又要化之以“乐”,弘扬正道的文化。如此方为治国平天下之本。

善读「论语」12.11:父父子子为仁本,君君臣臣行义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