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谈:引导学生丰富作文内容

 昵称16177767 2019-12-26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丰富作文的内容呢?以下途径与方法可供参考。

一、观察生活的精彩

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要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找“米”,但做得不好、做得不够。总有学生认为“没有生活”,每天读书、做作业,生活面十分窄,其实不然,宿舍的、操场上的、食堂的、教室里的,语文课上、音乐课上、体育课上,与家长之间、老师之间、同学之间,假期里、上学期间,学书法、学钢琴、练跆拳道、甚至还有烧香拜佛、打坐的,等等,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精彩的,须知,这样的生活情景在平时是随处可见的,诚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只要我们用心灵捕捉生活的细节,写作的源头活水将永远长流。这需要老师指导和示范,帮助他们学会关注生活的精彩。

如何指导和示范?在实践中指导,远胜于方法说教。我们要用明亮的眼睛观察这精彩的世界,要善于观察,勤于采撷,善于思考,勤于动笔。我尝试一个5分钟的小演讲,开火车接龙,每天一位学生上讲台叙述他或班级的近期生活,比赛谁讲的精彩,老师点评、指导如何去观察生活,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精彩,让学生慢慢练习如何将生活的精彩口头表达出来并融于笔端。长期的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一定会呈现出精彩而鲜活的内容。

三、体验生命的成长

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一旦提高后,积累的生活素材会逐渐丰厚起来,这还不够,学生不仅要关注眼睛看到的生活,更要关注内心世界所感受到的生活,还需学会思考、感受,从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初一第一学期第一次作文,我布置了写《新学期 新生活》,批阅时发现这样两个句子:“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就像小溪的河水,一去不再返回”,虽然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孰优孰劣,立见高下。前一个句子显得老套、老气横秋,而后一个句子却充满了学生气息,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才能写出这样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比喻,符合学生对时光的感受。

作文的过程不仅是展示生活的精彩,更是展示生命成长的过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心体验和思考的能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感悟生活中蕴含的情和理,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思考,在感悟和思考中,逐渐体验到生活的精彩与生命的力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当然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会围绕“题意”迅速过一下自己的“人生电影”(以近期为主),很快引发一些比较独特的思考和人生体验,激发出写作的冲动,生活中生动的场景、真情的话语、善意的微笑等就会“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作文在内容这个层面上是容易达到一类文要求的,由于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展示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写作时容易进入情境,下笔有神,无需胡编乱造,无需艺术加工,一气呵成,容易出彩,也最容易动情。因材料的独特而避免与他人“撞车”,即使题材类似了,都是写送雨披、发热送医院挂水等等,由于有独特的体验,那细节肯定不一样,情感不一样,文字感染力也绝对不一样。另外,中学生特有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这也会增强作文的时代气息,增强作文的可读性。

三、关注人格的提升

俗话说“物像主人型”,文也如此,文如其人,学生心中有“大气”,写出的文章就会有底蕴。这方面,不少老师重视不够,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作文教学来提升人格,我强调的是通过提升人格来促进作文水平的提升。学生作文,关系到语言能力(错别字、病句等,这是语基问题,不能归结为作文问题),关系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构思老套、立意不新),我觉得更关系到学生的品德与人格(素材的选择、立意的深刻等)。听过很多老师训练立意升格的作文课,我发现大多数老师更多的是方法上的指导、技巧的运用,贴标签式的,其实这是没用的、虚假的,学生的思想认识及人格修养没有达到那个高度,你怎么教都教不好。同样,作文内容是否鲜活、灵动与学生的格局、个性也有很大关系。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学生眼里,他们关注的点不一样。我班上有5分钟的小演讲,有些小调皮的学生,他看到的几乎就是班上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都是负能量的,什么自习课讲话,同学打架啦,然后来上一两句评论。同样是一天到晚的学习,有的学生感到厌倦、充满了痛苦感;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中学生生活常态,坦然得多;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实现人生理想必经之路,积极得多;有的学生认为求学的生涯也充满了快乐,乐观得多。我指导学生写过《那一刻,我很幸福》这篇作文,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躺在病床上,爸爸忙着帮我摇床,妈妈端着鸡汤一勺一勺的喂我,那一刻,我很幸福”,一位同学这样写道:“爸爸骨折后,星期天,我替换妈妈去医院照顾爸爸,我和爸爸聊天,喂爸爸吃饭,爸爸很开心,那一刻我真的很幸福”,一个从自我角度,一个从给予的角度,都感受到幸福,也感受到学生不一样的人格特质。还有一位同学写到:“爸爸在外打工,我很想爸爸,暑假赶到爸爸打工的工地,爸爸见到我很高兴,但我看到爸爸的憔悴模样心酸不已,晚饭后,疲劳的爸爸很快就入睡了,在月光下,我依偎在爸爸的身旁,静静地数着爸爸的白发,那一刻,我很幸福!”这样的文章闪耀着学生美德的光辉。学生的格局、品德会在文字中自由地流淌出来,想掩藏都不可能。可见学生的人格对作文素材的选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人格,读书当是最佳、最捷之径。特别是经典文化,蕴含着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人格培养的最为有效的载体,对学生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仅有阅读是不够的,这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实践、内化,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修炼完善的人格。阅读《论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认为是人格的成长,因为《论语》有好多关乎心灵层面的东西。阅读勃朗特的《简爱》,简爱这个女主人公的自爱、自尊、自强、善良、真诚等优秀品质,就会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要力图通过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经典名著,从本质要义上提升学生的人格。

语文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真正需要担当学生灵魂工程师的应当是语文老师,我们平时的举止、我们的谈吐能够彰显我们的人格魅力,我们的品德、我们的志趣、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在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判断评价,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所表现出态度、情感、姿态以及价值取向,将会在学生心灵播下精神的种子,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当然,学生的人格培养受多方面影响,一名教师的努力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有限,但必须尽力去做,我相信学生作文水平一定会随着他(她)人格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江苏高邮外国语学校  赵桂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