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文故事:郑板桥的受助与助人

 昵称16177767 2019-12-26

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当时“扬州八怪”之一,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称他是“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经历及其笔下作品都很有特色。

郑板桥4岁丧母,由乳母费氏抚养,苦度饥寒岁月。乳母早上用一文钱买给他一块饼充饥,他终生难忘。做官之后,曾写一首诗:“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表达自己的感念之情。郑板桥被人帮助的另一段故事,也颇有戏剧色彩。

郑板桥家庭贫困,二十多岁时,一家子寄居在杨州城东门外宝塔湾,依靠他当私塾先生,教授几个农村学生,勉强维持生计。那一年地里收成不好,学生们都没来读书,断了经济来源,只得借债渡生。端午节就是还债日子,郑板桥两手空空,百般无奈,只得跑到镇江躲债,借住在焦山一所寺院里。到了五月下旬,没有家中的消息,心中甚是牵挂。这一天清晨,雨过天晴,山路上走来两人,其中一个眼赏景色,口中反复吟哦着:“山光扑面经宵雨。”在一旁的郑板桥听了,便上前作揖说:“先生所咏,真是佳句。”那人说:“我诗思枯涩,苦无下句,先生能否相助?”郑板桥说:“‘江水回头欲晚潮’,如何?”那人一听,拍手称妙,说更为自然妥帖。

那人名马曰琯,字秋玉,是扬州大盐商,又是著名的藏书家和诗人。第二天,马曰琯来寺院拜访郑板桥,请他到松寥阁同住,一起谈诗弈棋,甚是相得。过了几天,郑板桥记挂家人,面有忧色。马曰琯就问:“先生为何闷闷不乐?”郑板桥只得告以实情:“我来焦山是为避债。想回去,家中又无消息,因而忧虑。”马曰琯点点头,劝他再停留几天。过了十余日,马曰琯设宴送行,举杯祝福,郑板桥心事重重上路了。

走近家门,郑板桥的步子不觉慢了下来。只见有人在刷墙,有人在清扫,心中叫苦:宅子转租给别人了?妻子见到他,满脸含笑上前迎接,郑板桥暗问妻子:“端午节怎样?”妻子说:“十余天前你不是寄来二百两银子吗?上门讨债的人,都打发了。还剩下一些钱,用来修葺房屋。”郑板桥这才明白马先生帮助自己的一番用心,感激不已。不久,他登门拜谢马曰琯,两人结为知己之交。

后来,郑板桥在山东连任十年县令,关心民生疾苦,自刻一方图章:“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他带头捐出自己俸禄救济灾民,还资助贫穷书生,抚恤孤儿,为县学的孩子们送饭送鞋。60岁罢官居家,卖画为生,他用一个大布袋装上钱帛食物,遇到急需的人就拿出相送,有时甚至倾囊相赠。(作者:李哲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