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乾隆、北魏太武帝......诸多名人“加持”!云龙山上十八亭大有来头~

 海米冬瓜si89la 2019-12-26

在词典中涉及建筑的解释有两种: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如凉亭、牡丹亭;比较简单的小房子,如书亭、岗亭。  

是一种美尽人间的中国风,在古典建筑“亭台楼阁”中,亭不仅名列首位,而且种类繁多,有景亭、戏亭、碑亭、廊亭、名亭等等,形式多样、用途多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体系。

徐州云龙山有逛不完的风景,
有说不尽的故事。
山上二十多座亭子,
既有简朴清新的,
也有碧瓦重檐的,
亭亭玉立、蕴玉含晖,
宛如一朵朵国色天香的牡丹,
以其独有的文化色彩点缀着云龙山的春夏秋冬。
这里说的,
就是云龙山上十八座亭子的故事……

云龙山上十八亭
放鹤亭

放鹤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顶平台的东侧,坐东朝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雕梁画栋,青石栏杆围合,建筑面积60余平方米。

宋代,放鹤亭位于云龙山西麓。张天骥醉心道教,卜筑云龙山,过着双鹤唳仙风的生活,苏轼为此挥笔写下《放鹤亭记》: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东山指的是云龙山,亭位于云龙山西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寥寥数语,令人无限向往。

苏轼的诗画没能保留下来实在是一大憾事,苏轼的朋友贺铸《游云龙张氏山居》:亭下有小屋曰苏斋,壁间榜眉山所留二诗及画大枯株,亦公醉笔也。米芾《画史》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轼被宋神宗称赞“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却一生仕途坎坷,抑郁无奈,壮志难酬,发诸笔端,书写胸中之澎湃。

明代,放鹤亭已迁至云龙山顶。嘉靖壬辰年(1532年),黄河在鱼台决口,都御史戴时宗来徐巡视,看到荒废的放鹤亭不禁感慨万分:是山之巅其鹤亭遗址乎?鹤去亭废墟惟见寒烟衰草乎?名贤遗踪可忍其落莫乎?于是,在他的倡议下放鹤亭得到重建。

招鹤亭

招鹤亭同放鹤亭一南一北,一个庄重一个小巧,给云龙山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招鹤亭”匾额为中国近代书法家于右任所书,现改用苏轼手迹。

利济亭

徐州城南有条古道,其中一段位于云龙山北麓,东西走向,许多诗人记载了这条古道。苏辙《留题石经院三首 其二》:盘曲山前路,流年向此消。兴亡须一吊,范叟卧山腰。山指的是云龙山,范叟即范增,范增墓位于云龙山腰。明代教育家王守仁《云龙山次乔宇韵》:几度舟人指石岗,东西长是客途忙。百年风物初经眼,三月烟花正向阳。讲的是诗人在黄茅冈,看到东西古道上客行途中的繁忙景象。

1893年,古道泥泞不堪,难以行走。经杨文一倡议,和王惠齐、蒋润卿、刘震奎、张厚培等四人集资两百余串铜钱,把古道整修一新。助人为乐的义举被载入《创建云龙山西北三义桥并修东西大道碑记》:徐郡城南云龙山麓西北,旧有平桥一座……于是杨君为之倡首,随携同王君惠齐、蒋君润卿、刘君震奎、张君厚培寓目兴怀,罔不踊跃乐输,共集青蚨两百余串。

碑上有一字“上西下南”,会意西南,徐州人也有造字的智慧。涵洞桥指苏堤路上的奎河桥,位于古道西南,清同治《徐州府志·山川考》:载:奎河,自城西南石狗湖涵洞桥起,至东南铜萧界贾家湖止。将平桥改为拱桥,并命名为三义桥。碑文载:吉日鸠工,兹将平桥改券,名为三义桥。三义桥为五位义士创修,桥名取自“桃园三结义”。

碑文记载了整修后的道路状况:复修桥东大道,直接龙山之北麓……经督工兴修,高者使平,低者使崇。西自三义桥东抵功德庵,一带齐整,不日告峻。将见化险为夷,从此履道者共乐,坦坦遵路者胥诵平平矣。

不久,五位义士又捐资修建桥东的一座亭子,以方便行人纳凉歇脚,并命名为利济亭,利济即乐善好施之意。据云龙山管理处程建安副处长介绍,为了方便游客,利济亭已非历史上的原来位置,整体向东迁移了近10米。进了云龙山北大门,左首第一座亭子即利济亭。


谊亭

谊亭位于第一节山顶平台的西北角,已有百年历史。

这座亭旨在纪念苏东坡与云龙山人张天骥之间的友谊,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许多人来到云龙山,在谊亭前留影纪念,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述说着真诚和友谊,对老徐州人来讲,谊亭是抹不去的记忆。

姜公亭

姜公亭位于云龙山大士岩禅院的北侧。姜公即姜焯(1659-1744年),字曦陆,山东省莱州昌邑县人,康熙五十一年始任徐州知州,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后人建亭以纪念。

姜焯在徐理政期间,主持兴建大士岩、创建尊经阁、重修学宫等工程,对徐州儒学、佛学发展颇有贡献,重修黄楼、放鹤亭和逍遥堂等和苏轼有关的历史遗迹,不少名胜得以流传至今。

姜焯纂修清康熙六十一年《徐州志》,内容较为详实,引用文献资料均经反复校勘,注重实地考证,分类条目打破前志格局。《中国方志大辞典》评价颇高:“使有清以来徐州方志之质量有明显提高。”后人称之为《姜公志》。

御碑亭

御碑亭位于第一节山顶西南角。

乾隆皇帝三登云龙山,留下《游云龙山作》《云龙山咏古》《题放鹤亭》《放鹤亭歌》《大士岩》等,并御书《放鹤亭记》,后人为纪念圣迹,建亭以资铭记。目前,御碑亭内的古碑存在争议,究竟是哪一通碑没有明确答案,有猜测认为,九里山点石园的乾隆《放鹤亭记》古碑当为御碑亭古碑,此碑不仅高大,而且带有二龙戏珠碑帽,并符合乾隆时期流行的“碑帽与碑身通体”的御制碑特点。

怀古亭

  怀古亭原名“醉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北麓、云龙书院东侧。

  为文人墨客登高望远、饮酒聊天之处,后此亭更名为怀古亭。

抗战亭

抗战亭位于云龙山北麓半山腰,为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亭,建于1947年5月。

原亭主材为钢轨,以体现职业特色,亭中立有三面体纪念碑,西面镌刻“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十三个大字,右侧镌刻殉职员工姓名,左侧镌刻抗战殉难碑记。碑文记载:1937年末,日寇逼近徐州,徐州机务段的铁路员工共有186人为国捐躯,特建碑亭以致垂念。1987年,该亭被列为徐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8月5日,徐州铁路分局对碑亭进行了大修,将原铁亭改为双檐六角碑亭。


流碧亭

流碧亭位于云龙山第三节西麓,汉画像石艺术馆北侧,为四柱仿古亭,朱栏椅疏,小巧玲珑,因亭下石罅有流碧泉得名。

清初状元李蟠《游云龙山和韵》载:岸草萋萋合远天,如环河抱古城边。千盘怪石悬风磴,一罅灵根写玉泉。后人写此泉,往往承状元“罅”字。

诗人杨淮《流碧泉诗》:苔遥踏新绿,缓步龙山曲。清泉石罅中,澹澹流碧玉。酌之深我心,冷澈沁肌骨。微雨济阳春,含生尽可欲。藉草泉之侧,悠然散遐瞩。


听雨亭

听雨亭坐落于云龙山第三节观景台上,双檐六角,四面迎风。阳光下红柱碧瓦,夜幕下玉宇琼楼,听雨亭那诗情画意的景色令人陶醉,登亭远眺,千仞云龙列翠屏,乱山环匝楚天青,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景尽收眼底。

听雨亭内饰东坡放鹤、松下问童、龙山烟雨等图案,古色古香,玲珑别致,彰显了云龙山历史文化特色,虽是小憩之地,却有着别样的风韵。

市楹联家协会副会长徐向中回忆,听雨亭1997年命名,当时还为此亭征集过楹联,一等奖获得者是市诗词协会的尚耀东,获奖对联是“一泓碧水涵古彭古意,百仞瑶台赏新景新姿”,该联悬挂于听雨亭红色亭柱上。

望湖亭

望湖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白鹿洞之上,为清代徐州知州姜焯创建,距今已将近三百年。望湖亭是一处学子们捧读诗书、激昂青春的场所,也是一处观看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的理想之地。

怡然亭

怡然亭位于第二节山顶,上世纪70年代前,这里是游览的尽头,往南无路可去。站在怡然亭如同站在如今的观景台,孔子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站在高处,有登临眺远之胜、志意深远之情。


喜雨亭

1061年,苏轼任凤翔签书判官。适逢天旱,苏轼赴太白山求雨,不久普降甘霖,恰巧苏轼在府衙修建的园亭完工,苏轼文思泉涌挥笔写下《喜雨亭记》。

云龙山喜雨亭坐落于第一节山腰,是座红柱碧瓦、飞檐翘角、设有美人靠的六角形仿古亭,给人以古朴清雅气息,它和凤翔县喜雨亭为姊妹亭。

该亭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距今549年,云龙山现存《续喜雨亭记》古碑把该亭兴建的来龙去脉记载下来。《续喜雨亭记》由杜庠撰文,黄英书丹,碑刻置于醉石亭内,是东坡石床附近最大的一块条石碑刻,去东坡石床浏览古迹,抬头就会看到偌大的《续喜雨亭记》碑。

1470年春,“天下旱饥,而徐尤甚”,进士陈廷琏任徐州知州,上任第七天即率文武官员祈雨,“即日天降甘雨,未足,又祷而雨”,及时雨使徐州持续六个月的旱情得到缓解,百姓说:“太守救我民”。僚属请示陈廷琏,是否效仿苏轼立一座“续喜雨亭”以示不忘祈雨功绩?陈廷琏训斥:“祷雨偶然而应,立亭非本心也”,此事就此作罢。

秋天粮食大丰收,百姓称颂陈廷琏的求雨和仁政,自发找到客居徐州的大诗人杜庠求文。杜庠人称“杜赤壁”,欣然提笔写下《续喜雨亭记》:“盖东坡作亭扶风,亦尝守徐,有膏泽及民,故徐民思而续之,愿后之为守者亦如陈侯之立心为政,使后之人亦以续东坡之意续陈侯,则斯亭之名与彭城山水同流峙,于千载之下无疑矣。”

徐州百姓建喜雨亭是期望后来人像苏轼和陈廷琏一样,继续推行仁政。

代笔亭

代笔亭原位于云龙山东大门外,是为了保护巨石上“阿弥陀佛”四字石刻及“关公马蹄印”所建,上世纪60年代自然坍塌。

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十万大军南下,来到云龙山以神来之箠代笔,在巨石上划出“阿弥陀佛”四字,字体独特,熔铁般神奇。代笔亭同放鹤亭、招鹤亭是徐州市1982年公布的市级保护文物。

苏辙1077年来徐州寻古,观后写下《魏佛狸歌》:“魏佛狸,饮泗水,黄金甲身铁马箠。睥睨山川俯画地,画作西方佛名字。卷舒三军如使指,奔驰万夫凿山觜。云中孤月妙无比,青莲湛然俯下视。击钲卷箠抽行营,北徐府中军吏喜。度僧筑室依云烟,俯窥城郭众山底。兴亡一瞬五百年,细草荒榛没孤垒。”

宋代诗人贺铸引经据典进行过考证,认为“阿弥陀佛”是铁箠划出的真迹,其《和张谋父游石佛山观魏太武书》序云:“案《南北史》《彭城图经》,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太武南侵至瓜步,筑宫驻跸,声欲渡江;宋人患之,遣使请婚,馈百牢以犒师。明年春,旋师渡淮,复留连徐方,再旬始北去。今彭城南五里因山镵佛,高十许丈。东北百步有大磐石,欹枕小溪,划然四字,曰‘阿弥陀佛’,皆径尺余。盖当时太武以铁箠画是字,非刊刻也。”

1868年,缪荃孙编篡的《江苏金石志》对此也有记载:“按摩崖字迹今犹存云龙山东麓,直行四字。东向稍南,有金人题名,凡三行,行四五字不等。字多漫漶,可见者三人。后三行,行四字,书正大元年七月上旬同观。皆南向。又稍西有元人题识,凡二行,四五字不等。可见者‘大德八年九月日三人’凡九字,皆东南向。苏子由‘睥睨山川俯画地,画作西方佛名字’盖即指字。”

如今,“阿弥陀佛”四字清晰可见,“正大元年七月上旬同观”还能辨识出来,其它字迹漫灭不清。


醉石亭

醉石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西侧,同可廊相连,廊下即“东坡石床”,亭得名于苏轼《登云龙山》:“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亭内有宋代《登云龙山》摩崖石刻,亭前有苏轼塑像。

挂剑亭

挂剑亭位于云龙湖东岸季子墓。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诸樊的弟弟吴季子(受封于延陵,今常州)有一年出使中原列国,途经徐国都邑,与徐君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徐君对吴季子的佩剑情有独钟,吴季子“心许徐王”,待出使归来将以剑相赠。不料,一年后徐君已逝,吴季子悲痛之余,仍履行自己心底的诺言,将心爱的佩剑挂在徐君墓前永为纪念。

季子诚信的故事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宋唐肃《季子挂剑歌》:“徐君虽亡骨未朽,剑挂坟前白杨柳。君知不知不足悲,我心许君终不移。”

半山亭

半山亭为清康熙徐州知府姜焯所建,姜焯《云龙山新开大士岩碑记》:“可廊对冈建半山亭,相为映带。”据状元李蟠的记载,此亭又称戏亭。1936年重建,台基两侧有重修古碑两通,刻着捐款人员名单。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2018年再次大修。

三让亭

三让亭位于流碧亭上方,为三角形仿古亭,寓意三让徐州。

“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第十二回中的经典故事,曹操为报杀父之仇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为保护徐州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把徐州让给了刘备,“三让徐州”使刘备不仅博得忠厚仁义之名,还彰显出刘备善于审时度势、能谋善断的战略家本色。三让亭传诵了一段“陶恭祖三让徐州”的佳话。

 文/图 于克南 

编辑 琦琦 林刚 校对 吴庆德

责编 辛安然 总监 李宁

觉得内容不错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