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好了明理 2019-12-27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笔下的古蜀国神秘而令人向往。1929年三星堆遗址的横空出世,直到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这个隐藏在传说里的王国有多少神秘的面纱被我们揭开了呢?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三星堆文化溯源

公元前3000年左右,整个中华大地进入了文化大变革时期,中原地区辉煌的仰韶时代走向衰亡,中原大地各个文化势力迅速对仰韶的势力范围进行了瓜分,关中地区原有的半坡文化死灰复燃后进一步分化成西王村文化和泉户文化,北方地区出现了强势的老虎山文化和阿善文化。辽西地区曾经极度辉煌的红山文化过渡为小河沿文化,良渚文化迅速崛起并将整个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分裂的崧泽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整合在一起。淮河中游多个文化势力滋生出来的凌家滩文化稳步发展,原有的薛家岗文化走向了巅峰,长江中游及汉水流域,屈家岭文化以势不可挡的强大影响力,对长江中游及汉水东西两侧的文化进行了重新整合。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如日中天,向四周强势扩张。中原地区各个文化势力割据一方,呈一片混战之势。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公元前3000年中华大地上文化势力分布

渭河上游陇东地带的马家窑文化庙底沟文化瓦解之后却开始走向强盛,扩张的同时分化成几种类型,其中一支马家窑人毅然而然翻越陇山,沿着岷江河谷一路向南到达茂县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东沿着河谷下山到达现今北川县附近,沿途留下了下关子、大水洞、边堆山等遗址。另一支继续沿着岷江向南也到达成都平原的边缘,沿途留下了白水寨、营盘山、姜维城、芒城、双河等遗址。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营盘山文化来自马家窑文化

不过也有学者估计东路这群人是沿着嘉陵江南下的,沿途与峡江地区的文化有过交流。这些文化遗址目前被统一划分成营盘山文化,其文化面貌与陇山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非常接近,但同时还有峡江地区的文化特征。多数学者认为营盘山文化的来源是马家窑文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屈家岭文化崛起,原来在峡江地区的大溪人逆长江而上进入四川盆地,并溯沱江北上进入了成都平原。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来自长江中游示意

本文比较支持营盘山来源于马家窑文化南下,原因其实很简单,5000年前的成都平原潮湿阴暗,按照学者推测,这个时候的成都平原丛林密布、江河泛滥,并不适合古人生存。所以5000年前的成都平原并没有发现新石器时期的文化。而从陇山来的马家窑人也只是生活在川北丘陵地带。而这段时期表现出来的峡江地区文化特征也很好理解,在大溪之前的城背溪时期,峡江地区的文化就越过汉水进入过关中盆地,影响到老官台文化。更加强大的大溪文化与秦岭一带的文化有过交流并不奇怪。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城背溪时代文化势力分布图

按照我们之前对中国考古文化的解读,马家窑文化属于仰韶时代的周边文化,所以此时四川盆地的文化分类应该是可以划分为中原文化的分支文化的。北下的马家窑人自然也会将祖先遥远的记忆带过来,这些祖先的记忆,最后汇聚成中华民族远古的诸多传说。追根溯源之下,并不难理解为什么多个地方会有着相同的传说故事。

三星堆文化的形成

三星堆文化的分期从考古学上来看,大体有三期和四期之说,本文对孙华先生的三期说比较认同。而第一期的宝墩文化上限为4500年这个时间点也同样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按照孙先生的划分,4500年-3700年为第一期的宝墩文化,3700年-3200年为第二期的三星堆文化,而3200年以后可以下探到春秋时代为第三期的十二桥文化。孙先生按照遗址文化的变迁做的分期是比较合理的。其他诸多分期说主要是集中在器物类型上。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三星堆文化脉络

上节我们讲到了营盘山文化,这些来自西北高原的人群是成都平原的第一批开发者,大概经过了500多年的发展,成都平原的人群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个期间有不同的族群来到了成都平原,形成了成都平原地区文化的最初缔造者。随着族群的增多,对土地和资源的争夺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时候,考古学上的宝墩文化诞生了,这个时期在成都平原上形成了诸多的聚落,这些聚落互相攻伐,于是一些有实力的聚落开始用土夯筑城墙来防御外族的入侵。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我们发现的三星堆大城。不过第一期也就是宝墩文化时期并没有修建城墙,只修建了一些防御性的措施。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三星堆大城

其实我们如果将视角放在此时的中华大地上,4500年前这个时期正是中原地带的龙山时代,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乃至北方的辽河流域,同样在这个时期进入古国林立的时代,各类具有防御性质的古城也是应运而生。这应该是王朝时代来临的前夜,而地缘位置最好的中原地区率先进入了王朝时代也是不难理解的。我们还是将视线回到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的文化在各个古国的兼并与纷争中艰难的向前发展着,在公元前1700年的时候迎来了一次重大的转变。有一群从二里头文化区域来的族群来到了三星堆这个地方,这群人来的方向大多认为是从峡江地区过来的。有学者的看法是来自关中和天水地区,这样应该与上节讲到的营盘山人群是一条路线。不过从峡江地区过来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时期应该是在夏朝末年,这个带着先进文化的族群是谁呢?我们后面会做下初步推断。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二里头文化族群进入四川盆地,迁徙路线有两种说法

这群拥有先进文化的二里头人来到成都平原,并加入到三星堆这个族群里,本来处于成都平原北部边缘地带的三星堆族群在成都平原古国纷争的过程中常常是旁观者的角色,这也让离战争较远的三星堆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而二里头族群的到来让三星堆人从成都平原的诸国中脱颖而出。并迅速统一了成都平原,成为了成都平原上唯一的一个“国家”。这应该是文献上“古蜀国”真正建立的时间,在中原地区,这个时间点是夏商交界的时段。古蜀国从考古上是怎样的呢?

三星堆王国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三星堆王国北部示意-图片来自孙华《三星堆遗址与三星堆文化》

按照孙华先生分析,三星堆王国由两个族群构成,在器物坑出土的青铜人像上也能够看出来一些端倪,这些人像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带着发辫的人群,另一类是“笄发”的人群。辫发人群应该是成都平原最早的那批定居者,也就是上节讲到的“宝墩文化”人群。而“笄发”人群明显是来自中原地区,保留了中原文化笄发的传统,也就是上节说到的二里头族群。而笄发人群构成了三星堆王国的“神权贵族”,辫发人群构成了三星堆王国的平民及“世俗贵族”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一类是带着发辫的人群,另一类是“笄发”的人群-图片来自孙华《三星堆遗址与三星堆文化》

按照学者分析的结论,三星堆王国事实上是一个比较落后的早期国家,他的青铜冶炼技术并不发达,所以才会出现那两个器物坑,而这两个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器物的年代在殷墟的中后期。

此时的中原王朝商王朝的青铜文化已经处于巅峰状态,这个时候的三星堆王国实际上是成都平原先秦文化的低谷期,人们过高的想象来自那两个器物坑的青铜器,而这两个器物坑的年代按照学者推测是在殷墟中期以后,有学者还曾推测为商周交界时期。除了这两个器物坑,同时期其他遗存中还没有见到青铜器物。而三星堆文化站在考古学的视角上,无论遗址的数量和密度远远少于先前的宝墩文化和之后的十二桥文化。本文认为,这与三星堆王国处于乱世后的修复期以及地理环境的相对闭塞是有关的。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四川盆地地形示意

这个时候如日中天的商王朝也并没有放过偏远的“古蜀国”,在甲骨文中有出现“征蜀”“伐蜀”这样的文字,有学者根据器物坑出土的器物都经过火烧过的现象推测这两个器物坑是“商王朝灭蜀”的结果。这个我们的确无法得到确证。不过当做一种推测也有其根据。

按照学者对三星堆文化的分析,三星堆时期两级分化非常严重,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甚至比不上之前的宝墩文化。而这也是三星堆社会崩溃的重要原因。这之后出现的十二桥文化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从三星堆古城的废弃到十二桥文化的崛起,这中间应该有非常大的事件发生。我们知道武王伐纣时候的牧誓八国中是包括“蜀”的。与先周交往密切的古蜀国,在周王朝受到厚待想必是正常的,在周人的帮助下,十二桥文化也表现出来了兴旺发达之象,一扫三星堆时期的萧条。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四川盆地文化发展示意

古蜀国的传说

按照古史的记载,蜀地上古有蚕丛、柏濩、鱼凫三位帝王,与中原文化的传说一样,这三位帝王也是比较神奇的。李白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我们上文通过考古文化有过推算,古蜀国建立的时间应该是在3700年的“三星堆王国”时期。根据古史推算,这个建立者应该为“蚕丛”。蚕丛“始称王,其目纵,始居岷山石室中”。按照《蜀王本纪》所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曰柏濩,又次者名曰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这个明显是后世附会出来的,但我们的观点始终认为历史传说来自先民对祖先的记忆。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上文有过讲述,这个时期处于夏朝末年,有一支来自二里头文化区域的人群进入了蜀地,与本地文化融合成三星堆文化,这支二里头人是谁呢?我们不妨从先秦文献上看下那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事情。

《史记》“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

《左传》“桀克有缗而丧其国”

夏朝末年,夏桀因为“有仍之会”有缗氏的背叛,而“克有缗而丧其国”。也就是夏桀出兵灭亡了有缗氏,有缗氏地望据《读史方舆纪要》所推测,应该在春秋时期的“宋国”地域,也就是在豫东地区。与“有仍之会”后商汤伐夏的推测地域相符。这段历史可以详见笔者这篇文章。

从商汤伐桀看夏商更替的必然,历史与考古结合,让真相离我们更近

所以我们推测来到三星堆的那支二里头文化人群就是与夏王朝关系密切的“有缗氏”族群。被夏桀灭国后,有缗氏一族辗转进入峡江地区,并进一步来到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族群所处区域,与宝墩时代的三星堆人融合出来了三星堆文化,并统一了成都平原上诸多宝墩时代的“古国”,创建了“古蜀国”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有缗氏进川

后来经过商人的“征蜀”“伐蜀”加上古蜀国两极分化严重,内部斗争导致第一代古蜀国灭亡,峡江地区的文化势力进入蜀地,相当于中原王朝的改朝换代,第二代古蜀国诞生,也就是“十二桥文化”。这个时期的古蜀国与周人关系密切,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并在周人的协助下,进入了兴旺发达时期,实力甚至能够超过前期秦国。不过随着秦国崛起,秦国制定了先取蜀地的战略,并趁机出兵灭亡了蜀国。蜀地民众彻底融入华夏族群。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秦国伐蜀示意

以上这些是根据先秦文献和考古的一些推测,有些推测是没有办法得到实证的。权当一些思索罢了。我们还是重点看下三星堆文化赖以成名的器物坑青铜器吧。

三星堆器物坑青铜器的来源分析

上文我们谈到有学者将器物坑归结到商伐蜀的事件中,本文认为此说疑点还是颇多的,商人扩张的过程中的确可能对蜀地有过征伐,但此地离商人的核心区相去甚远,商的势力应该不会扩张到这里。而商王朝中期以后明显将王国重心迁至豫东及漳河流域,以对付日益强盛的东夷族群。当不会对遥远的蜀地采取大规模的灭国战争。那么这两个埋藏着国家重器的器物坑来自哪里呢?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器物坑位置,图片来自孙华《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问题_埋藏年代_性质_主人和背景》

更大的可能是三星堆王国内部发生了权力的争夺,也就是原有的掌管祭祀的“笄发人群”与掌管着国家权力的“辫发人群”发生了斗争。而辫发人群联合了外部势力,最终战胜了笄发人群,摧毁了笄发人群控制的神庙,并付之一炬,所以器物坑内的青铜器具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被火焚烧过的迹象。

按照孙华先生所言,三星堆王国给人的印象是靠杀掠而不是靠征集贡税来进行国家管理的。体现在三星堆古城规模宏大,但整个三星堆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聚落稀疏,并且缺少次及城邑。而在三星堆古城被摧毁以后,严酷的武力管制消失,青铜制造也不再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从考古上就是十二桥文化代替了三星堆文化,而无论聚落还是青铜器物也开始大规模出现,同时十二桥文化的影响范围也扩张到秦岭一带,这同时也能够再次验证周王朝与古蜀国关系之密切。

三星堆王国的前生后世,从考古上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