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德善”和“德信”应该怎么理解?老子是如何达到的?

 峨眉佛光 2019-12-27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如何理解“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无心”是什么含义?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圣人以平等心玄照世人。王弼注:“各因其用,则善不失也。无弃人也。圣人之心常善,这就是德善。以常善之心临世,天下无不善之人。善人固然是善人,恶人亦是善人,因为人都是道生之,德蓄之以道观之万物玄同,恶人可以转化为善人

老子宣说《道德经》的宗旨不是想把恶人转化为善人吗?恶人转化为善人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没有可能,老子不会留下五千文。不同是世人的肉眼所见,玄同是圣人的道眼所见,所以老子坚信恶人可以转化。

此段经文与“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二十七章)一脉相承。圣人有救人的妙法,才可以把恶人转化为善人,世人没有救人的妙法,所以把恶人永远看做恶人。

《道德经》“德善”和“德信”应该怎么理解?老子是如何达到的?

德善。此二字最为重要。河上公注:“百姓德化,圣人为善”。因为玄同,百姓有所化之基,圣人有所化之能所化之基与能化之心相合,所以“故无弃人”所化之基是百姓的德善,能化之心是圣人的德善。

善可以解释为善和妙。德善就是德与善不二,有德必善,有善必德。孟子与告子争论人性是善还是恶,从究竟地看是善,从现实地看是恶从究竟地看是善,这就是德善。为什么善又是妙呢?

《道德经》“德善”和“德信”应该怎么理解?老子是如何达到的?

二十七章首先宣说“五善”:“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救人五善法就是救人五妙法,所以说“德善”就是“德妙”,正因为德最妙,所以才说德善。不妙则不善。

唐朝儒家代表李翰写了《复性书》,开启了儒家修复人性的思想道路,并为宋朝新儒学穷理尽性的复性运动开了先河。复性的思想正是认为现实地的人性虽然丑恶无比,但在究竟地上,人性是完好无损的德善是复性的基础,德妙是复性的必然。

《道德经》“德善”和“德信”应该怎么理解?老子是如何达到的?

第三段经文: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作信任和可信二解。信任是指世人对圣人的信赖信任圣人,圣人信任他;不信任圣人,圣人依然信任他。据说历史上曾经有人把死刑犯放回家与家人团聚,人们担心死刑犯会逃走,这位有道者认为不用担心,因为孝顺父母的人良心没有泯灭

信又作可信解,表达老子不仅相信讲真话的人,也相信讲假话的人,因为“德信”。从究竟地上说,人都是道所生,德性无缺,圣人有妙法把不可信之人转化为可信之人。

《道德经》“德善”和“德信”应该怎么理解?老子是如何达到的?

第四段经文:圣人在天下,歙歙 (xī)焉,为(wèi)天下浑(hún)其心。

“浑其心”就是玄照。王弼有一大段注:“是以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无所主也,为天下浑其心焉,意无所适莫也。”“歙歙”就是内闭、无分别的样子。圣人在天下,心是内闭的,即“塞其兑,闭其门”(五十六章)。世人的心是分别心,圣人的心是无分别心。

分别心看见的是万物的分别性,无分别心玄照的是万物的无分别性。“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就是无分别心玄照无分别性只有内闭的心才能玄照万物的无分别性,“开其兑,济其事,终生不救。”世人打开分别心,宇宙万物的无分别性则顿时消失,善人是善人,恶人是恶人,历历分明。

《道德经》“德善”和“德信”应该怎么理解?老子是如何达到的?

王弼注:“夫以明察物,物亦竟以明应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竟以不信应之。”物可以代表人、事、物,根据文意而定,很多时候,物正是指人,有时交换使用,避免重复。你以分别心照人,别人亦以分别心照你。一旦使用分别心照人,照出来的都是恶人、骗子。圣人内闭心玄照万物,万物自然玄同,玄同则恶人可以逆转为善人,不信者可以逆转为信者。

为天下浑其心。“浑其心”就是“混而为一”。此句经文是无分别心的总结性描述,再次重申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正是因为圣人以无分别心应世,而世人是分别心应世。分别心看见的这个世界是醜陋的,无分别心玄照的宇宙是“至美至乐”的。

《道德经》“德善”和“德信”应该怎么理解?老子是如何达到的?

一次孔子去向老子问道,看见老子沐浴出来,“披发将干,慹然似人”,看上去像一个木头人。过了一会儿,老子有了活气。孔子拜见说:“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刚才我眼睛看花了吗?还是看到的真相?刚才您的身体怎么像一块枯木,好像您的灵魂已经完全离开,留下一个孤独的物块似的身体?

老子说:“吾游于物之始。”孔子更加吃惊:“何谓也?”那是什么境界啊?老子说:“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地,赫赫发乎天;二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或为之记而莫见其形。”

《道德经》“德善”和“德信”应该怎么理解?老子是如何达到的?

心感到被完全束缚一点知觉也没有,口张开却不能说一句话(心口都不停使唤了)。我告诉你个大概吧:一股至阴之气吹过来,感到一阵寒蝉。一股至阳之气吹过来,感到无限光明炎热。二股气盘旋激荡,纠缠不息,交通成和(纠缠中呈现祥和之气),万物就是在祥和之气中产生了。

这一切好像都已经被安排好了,但不知谁在安排,因为看不见主宰的形状。孔子问:“请问游是?”您游到此地的感受?老子说:“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道德经》“德善”和“德信”应该怎么理解?老子是如何达到的?

(田子方)我的感受是至美至乐。游到至美至乐之乡者就是至人,做人的顶峰了。“为天下浑其心”就是至美至乐的至人境界,只有“浑其心”才能得到至美至乐,人间的美景怎么能相比呢!人间的美和乐不值得贪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