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刊丨刘曾复:唱念一体(上)

 盖老戏迷 2019-12-27

 

专刊丨刘曾复:唱念一体(

文/刘曾复

刘曾复先生   
一、京剧唱念

      京剧戏词属于词话体,有唱段、有念白,唱段主要是唱西皮和二黄腔。唱和念都是歌。王荣山云:“唱跟念是一回事,今天台上有人念白比唱低一个调门。” 唱和念都靠会用嗓、会调气口,讲究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唱念中字音要正,即是要遵循京剧音韵,特别是四声要准,四声读错是最大的忌讳,常称之为倒字。京剧的腔圆,一是指唱念的各字腔调要圆;二是说大小拖腔要圆。做到腔圆包括三级韵、擞音气口的应用,和跟锣鼓要整合的要求。西皮和二黄腔以外的昆曲,和其他唱腔,特殊地方话念白也要字正腔圆,要求与一般唱念原则相同。

二、京剧的字正

      四声是汉语字音的重要特点。今天的普通话,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古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入、去四声。元代周德清为北曲之用,根据当时实际歌唱语言,撰《中原音韵》,分平声为阴、阳,以入声派入阳平、上、去三声。京剧的音韵,属于北方音韵体系,不读人声。余叔岩和张伯驹的《近代剧韵》是为唱京剧而写的,为了参考之用将人声专门列出,并将曲韵鸠由韵部入声字归入京剧十三辙姑苏或医欺两韵入声(例如“肉”归姑苏,“竹”归医欺),将曲韵萧豪入声字归入十三辙梭波韵入声(如“岳”字),将曲韵归回韵部入声字归人十三辙医欺或梭波两韵入声(例如“笔”归入医欺、“国”归人梭波),因之《近代剧韵》的尤求、幺条、灰堆三韵中无入声字。除此之外,其他无入声字的韵部还有钟东、江阳、人辰、言前。《近代剧韵》的十三辙中有入声字的韵部是医欺、姑苏、怀来、爷茄、发花、梭波各韵,这些韵部中的入声字如何派入阳平、上、去三声,可参考《中原音韵》和《顾曲廑谈》的字汇。

      昆曲和京剧对四声从来是十分重视的。例如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所举出的三百三十五支曲牌中,每字都注明平、上、去字调。又如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提出“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平上去入,逐一考究,务得中正,如或苟且舛误,声调自乖,虽具绕梁,终不足取。其或上声扭作平声,去声混作入声,交付不明,皆做腔卖弄之故,知者辨之。” 
    京剧唱念对四声的重视超过尖团、上口。京剧界过去对一个字是尖是团不清楚时,一种说法是宁可念团、别把团字念尖。对于上口字,如果唱念中避免腔调不顺,不读上口音是可以的,例如谭鑫培有时“知”字不上口,余叔岩有时“未”字不上口,但是他们何尝不知道这些字都是列入京剧十三辙中的曲韵齐微部的字呢!?

      过去唱昆曲对字的音韵全面讲究,并不是只重四声。例如沈宠绥的《弦索辨讹》一书是专为弦索(北曲清唱)歌唱者指明应用的字音和口法的,书中列举了《北西厢记》全部曲和当时习弹的十来套曲子,逐字音注,以示规范(在曲词字中选注反切、用符号标记选注各字口法,包括闭口、撮口、鼻音、开口张齿、穿牙缩舌或阴出阳收等)。又如在其《度曲须知》中有“四声批窾(音kuan)”,“出字总诀(管上半字面)”,“收音总诀(此下二诀管下半字面)”,“入声收诀(所注收音内容明确,例如萧豪韵脚注明俱收鸣音、皆来韵脚注明俱收噫音)”,反切当看等各章,这些都是解说南北戏曲中歌唱念字的格律及技巧方法的内容。既然唱昆曲在念字上有这样多的讲究,为什么在京剧唱念中把四声字调的正确性作为字正最基本的要求呢?一个最简单的回答是:四声是汉语音韵中的重要特点,一句唱或念里的各字四声字调是安排各字、也就是全句腔调的根本。

      曾有人对汉语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字调进行研究,分析各声字调高低、长短等声学物理特点。在社会上,多少年来,迄今为止,全国各地方言的四声字调出入很大。京剧源于安徽西南部与湖北东南部相临地域,念字读音、特别是四声字调,与楚语系方言音韵有直接关系。这样的四声字调,直接左右了京剧唱念中的各字和整句的腔调,这也就是京剧传统唱念重要特点之一。过去曾有人以北京话的四声字调为准批评谭鑫培、余叔岩唱念字音都错了,又说既然谭鑫培用他的湖北字音唱京剧受崇拜,为什么韩世昌唱昆曲有时念字带高阳味儿要受批评?还有不少人说既然是京剧,为什么不用北京话来唱,何必上口,何必用尖团,如是等等,意见很强烈。

    事实上,京剧在起源上的地方性,不宜忽视,在字韵方面是在楚语系基础上尊重昆曲曲韵、遵循传统正音,形成京剧十三辙这样一套音韵系统,其中的四声是以楚语系读法的字调来念。谭鑫培、余叔岩、言菊朋、程砚秋、孟小冬、谭富英、杨宝森等各位都遵循这种音韵系统的法则来念字,采用武汉四声字调。王君直说:“北京人学谭(鑫培)要改变北京四声字调,用湖北四声字调,阴平字可按北京话的字调来念,阳平字要低念,北京的上声按北京的去声念,北京的去声按上声念。”那么用北京四声字调唱京剧成不成呢?其实不能说绝对不成。要求如下:

    第一,最根本的是四声字调要准,不要念错,例如把阴平念成上声(“千里”念成“浅里”),阳平念成去声(“来得”念成“癞得”),上声念成阴平(“与主”念成“与猪”),去声念成阴平(“下贱”念成“下奸”),如是等等都是不成的;

    第二,不可一段唱或一段念里,有的字念湖北四声字调,有的字又念北京四声字调,要湖北就都湖北,要北京就都北京,不可混淆。

    是否用北京话四声字调唱京戏味就全变了呢?北京和武汉四声字调一个最重要的差别是阳平声字调,简言之,北京阳平声高、湖北阳平声低,在实际唱念中,把一句戏里的各字,做好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的工尺安排,二黄还是二黄,西皮还是西皮,一样好听。其实就是安徽西南部的安庆,阳平声也是高的。再说清末民初的名演员,王凤卿唱念常用高阳平、余叔岩就基本上用低阳平,两位的腔调不都是很好听嘛。与此类似,梅兰芳常用高阳平、程砚秋重视低阳平,两位唱念味道虽有不同,但是他们的腔调不都是受人欢迎,有人学嘛。这些位演员唱的都是西皮、二黄,念低阳平的不能说是说的是湖北话,念高阳平的也不能说是说的北京大白话呀。他们的唱念都够得上字正,用的都是京剧音韵,包括十三辙、四声、尖团、上口等等讲究。

未完待续......

专刊说明

    为纪念京剧名宿刘曾复先生诞辰105周年,“京剧评论员”公众号近期持续特推出“刘曾复文章刊载”专辑,望各位读者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写于刘曾复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