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开篇首句漫谈

 小桥流水原创 2019-12-27
小桥流水

《道德经》里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出自于通行本《老子·上篇道经》第一章。是《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

原文是: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明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是奠立道家学说的基本经典。传承的“道”是一种文化思想体系。虽然是说“文以载道”, 文字典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但是学道修道更重在于“道由心学”。对于玄妙幽深的天地大道理须要以心领神会的方式传承,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悟道”。用“修悟”的方式去学习、传承。所以,对于经典的版本考证、字辞训诂这些虽然是重要的,但不是道家文化思想学说传承的决定性因素。比如用船载人渡河,用一艘新的船载过去,坐船的人是那个人,用一艘旧的船载过去,同样是那个人坐过去的话,那个人也还是那样子。把船刷上红色油漆来载,或者刷上绿色的油漆来载,那个乘船的人还是那样子。只不过岸上的人看到船不一样,就误以为坐在船舱里面的人也不一样了。这个比喻虽然不太恰当,但可以说明,学习经典,对于版本可以选择,但对于正确领悟不会有太大的出入。,传承重在心心相印,重在心领神会。认识“道”的方法是“修悟”。

这一章是开篇第一章,如果仅仅从“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明也。”这句话来看,也没有实质性地揭示天地的大道理。揭示天地大道理的是后面那些经文,接下来那几句才是高度概括天地自然的本源和悟道方法的总纲领性措辞。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明也。”这句话只是说:

“道”是天地自然的大道理,(你)却要(让我)用语言来表述出来(那么,我说出来的这个道理)就会不是准确无误的(天地道理)了;(你想要)明白(天地自然的大道理)却(让我)用言语来解释(它),(那么,你)就是不能够准确无误地领悟明白(天地自然的大道理)的。

这里的恒,是恒常的意思,恒是长久不改变的意思,所以在后面第二十五章里面在对道的阐述时就说“……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常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就是经常听到的“道本中庸”的中庸。中是不上不下的意思,庸就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在这句话里“恒”字可以理解为 “永久性的准确无误”的意思。

这句经文为什么要这样译释呢,这得从《道德经》的写作缘由说起。

晚年的老子悟透了天地人生的大道理之后,骑着青牛一直向西而行,到了一个叫做函谷关的关卡。当时驻守函谷关的官员名字叫做尹喜。在老子西行将要接近函谷关时,尹喜远地望见东边有一片紫色的绚丽云霞,尹喜知道有高修大德要来函谷关了,马上带领随从出关迎接。一见是老子,尹喜知道老子是一个修养深厚的悟道之人,一向对他非常钦佩仰慕。得知老子要继续西行,心想挽留又留他不住,最后就要求老子写书留言给他参详天地的道理。老子推却不了就写下了传世著作,就是后来的《道德经》。这就是《道德经》写作缘由的故事,也是成语紫气东来的典故。

所以《道德经》开篇这句经文,只是老子对尹喜说的话,还没有真正阐述到天地的道理。很多朋友拿这句话就解释到了天地自然大道理的玄妙莫测,无相无形。其实那些都是在后面经文才具体阐述到的。虽然老子对尹喜这样说是因为天地自然的道理是抽象的,无法用言语准确无误地描述的,但是这句话确实是还没有实质性地阐述到天地自然的大道理的。

后面接着的经文就是从“有”和“无”这两个基础概念开始阐述天地自然的大道理了。这开篇第一章就是总概括性地阐述天地道理的本源和悟道要诀。是学习、修悟道学的纲领性提示。因为这里只是探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所以接下来那些经文就不在此展开、不接着译释了。

尹喜就是后来道家的文始真人,是老子道家学说的传承人,他着有《老子西升经》,阐述他从《道德经》中所领悟的天地自然的大道理,和修道悟道的基本方法。他在《老子西升经》里面说:“经非不达,中有虚实;言有必无,子未能别;言无必有,子未能决;”也同样是在说明天地自然的大道理是非常抽象的,难以用言语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来告诉大家的。

综上所述,这句话约等于是《道德经》的开篇前言,是还没有开始对天地自然的大道理进行实质性阐述的话。最多就只是告诉人们:天地自然的大道理是非常玄妙、非常抽象的,难以用言语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来。至于如何的玄妙,为什么言语说不清楚,那就须要从整部经文里面找答案了。

以上是后学一点浅见,舛误之处尚望各位师友不吝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