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的形成与河道变迁

 七侠荡寇志 2019-12-27
作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 尚群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注入渤海。自古以来,黄河以“善淤、善决、善迁”著称,给黄河下游地区的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

黄河的形成

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依据各自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更新世(距今约240万至1万年)以前,第二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早更新世(距今约240万至73万年),第三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晚更新世(距今10万至1万年)。晚更新世是黄河形成的重要阶段,第三种观点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黄河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它是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变化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青藏高原隆升、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反映东亚构造地貌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重大地质事件。

早在第四纪(距今258万年),黄河干流尚未形成,黄河流域分布着一些独立的湖泊,并且互不相通。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于亚欧大陆板块之下,形成了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导致我国地势从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的演变。自中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持续挤压和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的隆升,带来了明显的环境效应,改变了大气环流的运动模式,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输送,使亚洲内陆沙漠和干旱化以及风尘堆积的出现。中更新世(距今100万至10万年)以来,地壳运动使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这不仅使高原环境骤变,也使青藏高原出现大范围冰川。季节性的冰川融化加大了河川的径流,为黄河的贯通奠定了水动力的基础。距今约60万年,黄河切穿李家峡,黄河上游发展到李家峡以上地区。距今约15万年前,黄河切穿龙羊峡进入共和盆地。末次间冰期气候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剧,黄河上、中游从各自独立的内流水系逐步相互连通,因而干流水量增加,这些巨大的水量汇集于古三门湖,使得古湖水位升高。至晚更新世湖水开始从东部三门峡地垒山地低缓的分水垭口向东溢流,并不断下切,最终切穿三门峡。黄河干流进入黄淮海平原,最终形成东流入海的黄河水系。

黄河河道的变迁

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携带大量泥沙到达下游,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泛滥。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造成森林、草原和沟洫系统的破坏,导致黄河决溢改道。黄河决溢范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大的改道有6次。根据河道的主要流向,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从春秋战国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黄河以北流为主,流经河北平原中部由渤海湾入海。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河道自河南浚县南改道折向东,又东北经山东西北部,入河北境,沿着今卫河河道,北汇合故道入海。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东决,从今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后经王景治河修筑了由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利津一带)的千里黄河大堤,使黄河和汴河分流,各行河道,此后黄河出现了800年的安澜局面。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河道虽有多次变化,但直到北宋末年黄河仍然保持在纵贯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的河线上。

从金元至明嘉靖后期。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集镇约1.5公里)以西扒开河堤,使黄河东流,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汇入泗水,夺淮入海。这次人为的决河使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是黄河的第三次重大改道。从这一年至明嘉靖后期长达400年间,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入淮,相互迭为主次,黄河下游河道干流的流势逐渐南摆。元代以后,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在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贾鲁河颍河以东、大运河以西的黄淮平原上不断泛滥、决口和改道。为保护祖陵和漕运的畅通,明朝政府尽可能使黄河的干流保持在开封、徐州一线上。

从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在这300年间,“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黄河由此演变为单股汇淮入海。由于黄河河道长期固定,大量泥沙堆积,所以明代后期黄河下游大部分河段成为“悬河”。这一时期,河南境内的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的时期,而山东、苏北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后经万历年间潘季驯治理,徐州以上才最后固定为今日废黄河。嘉庆以后,政治动荡,河政废弛,堤防残破,新的改道灾难的发生已不可避免。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后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时期。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开始时分成三股洪水,都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运河,汇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于是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的局面。此后的20年间,洪水在山东西南地区到处漫流,直到1876年将全线河堤完成,黄河下游河道趋于稳定。

黄河河道变迁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黄河历史上经常决口、泛滥和改道,给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洪水过后,平原上沉积大量泥沙,扰乱了自然水系,形成沙丘、沙地和岗地,把原先发达的农业区变成了旱、涝、碱的常灾区。如豫东、豫北平原沙地是黄河历次决口和泛滥堆积而成的,多呈带状分布于古(废)黄河故道和泛水主流地带及其两侧。如延津县北部古为胙城县地,今天是连绵不断的沙丘和沙岗,这里人口稀少,道路湮没。黄河的决口还淤平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许多河流和湖泊,如济水的湮塞主要受黄河善淤、善决的影响。由于黄河正流的频繁迁徙,济水的支流不断受到干扰,特别是西汉末年(公元11年)的黄河决口侵毁了济水,以及历代在济水流域开挖的人工河渠,也影响了济水河道并使其水源日渐枯竭。到清咸丰黄河第六次改道时,济水便全部不复存在。荥泽位于今河南郑州市西北一带,后因黄河主流北移,水源断绝,它便逐渐干涸了。圃田泽位于今中牟县西北,唐代圃田泽“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径通,渊潭相接。”由于明清黄河的泛滥,直接淤平了圃田泽。类似的情况广泛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上。

黄河的溃决还摧残了黄河流域城市和经济的发展。频繁的水患严重破坏了城市建筑和内外水陆交通条件,造成了城市工商业的衰落。元代经过贾鲁治河,朱仙镇迅速兴起,开封依靠朱仙镇作为外港,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清代频繁的河患,使开封城市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朱仙镇因水患失去繁荣,使开封水陆交通失去优势,造成了城市破败、居民贫困。

从历史上看,黄河变迁史实际是洪水和泥沙矛盾演变的历史,防洪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黄河迁徙无常,难于治理,因此不仅要了解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规律,还要研究未来的演变趋势,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治理,以保障沿黄区域安全无虞。

来源: 河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