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夏至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民间都有哪些夏至习俗

 户外捡石头 2019-12-28

2018年6月21日18时7分迎来夏至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最古老的几个节气之一。几千年的时间里从官方到民间发展出了多样的夏至民俗。下面就分享一些夏至的饮食节俗和民间风俗,让各位对夏至各地的有趣民俗有个简单的了解。

每年的夏至节气,在我国很多地区人们都会将新收获的各种农作物制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食物,举行祭祖活动。比如江苏的苏南地区,人们常习惯以米麦粥祭祖, 或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称为“夏至饼”。 在岭南地区,广东的一些地方会用荔枝祭祖。而在浙江东阳,人们除了祭祀祖先,还要祭祀土地神,将草标插在田间,摆上各类酒肉祭祀,当地人称之为“祭田婆”。

民间谚语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在我国华北地区一直有夏至吃面的饮食节俗。前引《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可见这一习俗最早是在北京兴起,后来扩散到了华北的天津、山东等地。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夏至这天与端午一样,是要吃粽子的。这一习俗的起源可要比吃面条早得多了。成书于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夏至节日食粽”的记载。

在两广地区,每逢夏至流行“烹犬而食”。

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的入伏日期是7月17日,三伏天长达40天。夏至不仅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还决定着当年三伏天的长度。

传统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三伏天就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清淡饮食,及时补水,注意补充钾元素,多吃苦味食物,规律睡眠,高温时段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