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坡、姜寨、殷商

 扫地僧一一 2019-12-28
在我们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曾谈到过上古中华文明是以长江流域为主的高度文明发展,从湖南宁乡大量青铜器的出土,到江西新干大洋洲的河滩,再到安徽的月牙河,以及半山腰上的四羊方尊,均可以佐证距今五千七百年左右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彻底摧毁了长江流域的上古文明。
巨大的天灾导致上古中国人大量出走海外,不但将高度文明带向了全世界,更为世界带去了永不磨灭的大洪水传说,从南美到西亚,从古埃及到古希腊,无论是圣经还是《古兰经》都有对大洪水的记录与传说,都有我们中国人的斑斑印记。
天灾发生之后,大量中国人出走海外,仅仅是有权有势、有技术、有文化的中国人大量出走,而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出走海外,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历史朝代,能够避灾逃离的人永远是少数,没有办法离开的人永远是多数,所以这些没有出走海外的中国人就由南方的长江流域向中国的北方迁徙,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等地都是他们最终的落脚点和停留地。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迁徙到北方的上古中国人如同出走海外的中国人一样也开创出了高度文明,文明发展的模式依然是大洪水发生前的上古邦国文明模式,半坡、姜寨、殷商就是众多邦国中的几个典型代表。
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起始于黄帝,是黄帝终结了上古邦国文明模式,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黄帝之后的中国历史无论是史册记载中的夏商周,还是名闻天下的秦朝,都是黄帝子孙执政管理下的中国,都是在统一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即使是汉朝推翻了秦朝统一的格局也依然没有改变,并一直延续到我们的今天。中国统一的历史不是2200年,而是炎黄子孙管理下的五千年!
黄帝的身世扑朔迷离,所有的神话传说都是误解误读产生的,要想了解黄帝的身世或黄帝的历史就必须重新全面的解读《诗经》,因为《诗经》就是一部记录、歌颂黄帝丰功伟绩的历史史诗!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通过对《诗经》内容的部分重新解读,我们知道黄帝不仅通晓上古中华历史,更有查阅上古祖法记载的资格,还有统一中国前后的雄心壮志!由此说明黄帝不是没有文化的农民起义,也不是普通的军政要员,而是某个邦国的王者,而是意欲夺得天下的首领!《诗经》中所说的一切都被重新解读的《道德经》所证实。
看看今天的印第安人、阿伊努人、巴西丛林中的原住民,以及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你就知道上古中华文明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是一个宁死不屈以精神和思想为信仰的高度文明,是一个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中华民族!所以黄帝统一中国的战争不是一蹴而就的战争,而是非常艰难和残酷的战争,而是同一民族之间的自相残杀,而是坚守与背叛之间的战争!因为黄帝也是上古邦国文明的一员,黄帝的先祖也是由长江流域迁徙而来的移民,但大洪水发生前后的上古邦国文明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长江流域的邦国文明与黄河流域的邦国文明性质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能像以往的上古文明那样齐心协力、同心同德,而是出现了失控的状态,所以才有了统一中国的生死之战!半坡、姜寨、殷商就是上古文明的坚守者,就是黄帝统一战争中攻击的第一目标!
西汉之前的人名、地名、国名从来没有两个字的词汇,因为西汉之前是古汉字通用的时代,一个古汉字就能表达所有的意思,所有两个字的词汇都是在汉代或之后产生的。上古中国之名是一个字“苏”,上古最著名的邦国是一个字“于”,黄帝统一后的中国之名是“华、秦”,一个“秦”字就说明了上古中国人与炎黄中国人的民族关系,他们都是同一个民族,中华民族!因此,半坡、姜寨、殷商我们只需要解读最重要的一个字即可明白其真正的来源,因为这是最符合古汉字表意原理的解读!

象形字典中的“半”字。


象形字典中没有列出甲骨文的“半”字,只有金文的“半”字,由此说明甲骨文的“半”字不是金文的写法,金文的写法是在黄帝统一中国之后产生的。那么,甲骨文的“半”字应该是哪一个字呢?

象形字典中的“牛”字。

甲骨文的“半”字就是象形字典中甲骨文的“牛”字,因为今天的人们不认识甲骨文、也不认识金文,更不知道古汉字的构成原理,所以将甲骨文的“半”字辨识成为了甲骨文的“牛”字!实际上真正的古汉字既不是现代汉字“半”字的意思,也不是现代汉字“牛”字的意思,而是对文明和思想的表达。
甲骨文“牛”字或甲骨文“半”字的本意是:按照祖宗的规矩做事(的人、的国)。
半坡,就是遵守祖宗标准的上古邦国,金文的“半”字来自于黄帝统一中国之后。

象形字典中的“姜”字。

象形字典中的“羌”字。

从甲骨文“姜、羌”两字的字形结构上来看稍有不同,但他们的表意内容却是完全一致的,指的都是“苏认可的民族”,也就是“苏文明的主体民族”,也就是与祖宗同一血脉的民族。
再看金文的“姜、羌”两字,“姜”表示的是“与祖宗做法不同的、没有标准限制的做法”,但只是做法的不同,没有民族的区别。“羌”表示的是“坚持苏做法的(人、国)”。通过“姜、羌”两字的分析我们知道“姜”来自于“羌”,“姜”字是在黄帝时期发生变化的,所以姜寨之名与半坡之名一样也是在黄帝统一中国之后才改名的,之前的名称应该是“羌寨”!
甲骨文“姜、羌”一家不分你我,都是同一个民族,都是祖宗文化的传承者,都是有资格进入祖法记载的人。但到了黄帝统一中国时期“姜、羌”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方坚守,一方抛弃,同一个民族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做事方法和信仰崇拜,所以黄帝统一中国的战争是两种不同文明性质之间的战争,是同一民族之间的相互残杀。

象形字典中的“殷”字。

甲骨文“殷”字表示的是“掌握或决定邦国能否进入祖法记载权力的国家”!
金文“殷”字表示的是“没有不确定的限制,全都可以实现记载”!
《诗经》中“士与女,殷其盈矣”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在殷的时代能不能实现祖法的记载是不清楚的,是很难的”,其延伸意思是“现在这个时代一切都是非常明确的,全都可以获得记载”!现在这个时代指的就是黄帝废除祖宗标准、改革祖规祖法的时代!

象形字典中的“商”字。

甲骨文“商”字表示的意思是“以标准来管控祖法的记载”,能不能记载由标准说了算,标准就是能与不能、行与不行的决定者,所以掌握标准的人或国家就是最大、最重要的邦国!今天的数学名词中为什么有商数之说?因为“商”指的就是标准的特性,能与不能、行与不行的可能性,而对可能性最佳的表示就是比例和概率。
再看金文的“商”字,废除了标准的管控,所有人都能实现祖法记载的美好愿望。
《诗经》“天生玄鸟,降而生商”就是对金文“商”字来源的最佳说明和真实记录!
“殷”掌握祖法记载的权力,“商”是对“殷”的补充说明,即不但掌握祖法记载的权力,还掌握是否符合标准的生杀大权!所以“殷商”之国就是中国北方上古文明时期的邦国总头头!其真正的国名应该是“殷”一个字!《诗经》中“士与女,殷其盈矣”予以了证实!
半坡,是遵守祖宗标准的上古邦国。姜寨,就是羌寨,就是与黄帝同族的羌人建立的邦国。殷商,就是所有邦国的总头头!黄帝统一中国的战争,不消灭这三者永远都无法实现真正的统一,因为他们全都在黄帝统一中国之后的核心区域,全都在黄帝统一中国之后的版图之中!
殷商,不是史册记载中所说的三千多年前的殷商,而是远在黄帝时期的殷商,而是坚守上古文明最终被黄帝消灭的殷商!在后文中我们将继续解读《诗经》中的诗句“天生玄鸟,降而生商”。
甲骨文残片为什么埋藏在殷墟遗址的窖穴之中?因为掌握他们的就是被黄帝消灭的殷商!就是距今4860年-4900年左右的殷商!
甲骨文残片不是卜辞,而是记录我们中华几万年上古文明历史的祖规祖法!而是祖宗为我们中华民族亲手打造的根本大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