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祖涅槃时,罗汉们号哭不已,而菩萨们为何笑容满面呢

 真空妙有图书馆 2019-12-28

首先说明的是这是笔者云冈石窟系列的第十篇文章,上文重点阐述了“八相成道”,其实在佛教之中,除了有“八相成道”之外,还有“四相图”之说,即佛传故事的四个主要情节,也就是:树下诞生、降度成道、初转轮、涅槃。无论是“八相”还是“四相”其中都有降这一主要情节。今天本文将重点介绍“四相图”以及涅槃。

涅槃是佛传故事的“四相图”即:树下诞生、降魔成道、初转轮、涅槃的一图。在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变过程中,大乘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具有高深的哲理的内容,因此十分看重佛祖的涅槃,便把图从佛传故事中分离出来,单独为一故事单元,而且佛教后期这一现象相当普遍。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塔”,塔最早起源于古印度,这种建筑开始与佛教并无关系,它是埋葬国王尸骨的一种下有基座的半圆形覆钵式坟丘,称为“窣堵波”,意即埋葬尸骨的坟墓。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弟子也以这种坟丘来安葬他的舍利子,这种建筑就逐渐演变为安葬高僧舍利的专门建筑形式。

在印度,有一种僧侣们修行时住的石窟,中央是方形或长方形的讲堂,左右两侧和正面开凿有很多小型方室,每室能容纳一僧在里面坐禅苦修。

在云冈石窟的第6窟之中塔形柱上,应有佛传故事幅,其中已有28幅故事已被专家考证出,第26幅为降魔,第27幅为初转轮,第28幅为降伏火龙。还有5幅佛传故事,因洞窟受损严重,已辨认不清了。按照新疆克孜尔石窟第110窟和莫高窟第290中的佛传故事来考证,在降魔、初转轮、降伏火龙之后,还应有“龙王归佛、商主货宝、魔王劝佛入灭、释迦最后说法、涅槃。

也就是说,涅槃图是佛教故事的最后一幅。由此而知,云冈石窟第6窟的佛传故事最后一幅图必为佛祖的涅槃图。虽然第6窟的佛传故事之中,已辨认不清有涅槃图了,但在第11窟却保存了单独的佛祖涅槃图。第11窟西壁中层佛下部有北魏太和年间造的小型涅槃图一幅。

我们都知道涅槃图像是佛教艺术中的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题材,公元二世纪左右便在犍陀罗艺术中出现。在佛教的涅槃图像中,为了增强涅槃像的感染力,一般都雕绘两排举哀者,一排为19身菩萨,一排为17身罗汉,还有的有14身天龙八部护法神。

按照佛教的说法,菩萨属于大乘思想的修行者,其宗教地位仅次于佛,“菩萨当为尚未成佛的佛,佛当为已成佛的菩萨”。正因为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觉悟高,所以他们深知释迦牟尼不是死了,而是达到了他终生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因此,他们的表情不是忧伤、号哭,而是羡慕、向往。

再者,按照佛教的说法,罗汉是小乘思想的修行者,他们的觉悟低,以为释迦尼就像凡人那样死了,他们再也没有老师指教了,所以一个个号啕大哭,痛不欲生。佛教所说的“涅槃”,是释迦牟尼经过几十年的苦修,终于摆脱了生、老、病、死的轮回苦境,达到一种“常乐我净”的永恒境界-不死之“死”,或者谓之从死中转化出永生。

当然,由于地域的不同,时间上的差异,北朝时期各地的涅槃图均有所不同,图中出现的人物也不固定,有阿难、迦叶、佛母、天女、力士等。但是,所有这些涅槃图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共同特征—释迦佛仰卧。

云冈石窟第11的涅槃画面为:以婆罗双树为背景,释迦佛体微侧,两手平伸,卧于方形床上。释迦床头前立一比丘,面向佛,此比丘可能是阿难。据佛经说,释迦临涅槃时,“阿难在佛背后,凭床而立,悲啼号哭,出大音声”。释迦双足后一比丘,面向佛足,此比丘可能是迦叶。

张梦章:(文博硕士)中华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