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绣东岳——声灵显赫东岳大帝

 高山仙人掌 2019-12-29

声灵显赫东岳大帝

上一讲,为大家讲述了东岳庙所在地柏山的地域景观,及其关于这里的一些离奇传说。然而景色优美的柏山之所以远近闻名,其主要原因是位于柏山之巅的庙宇中供奉着一位声灵显赫的人物­­ 东岳大帝。那么,我们所说的东岳大帝是谁?他有着怎样传奇惊人的来历?时至今日,又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神秘有趣的传说故事呢?东岳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张萍老师为您讲述《锦绣东岳》第二集 《声灵显赫东岳大帝》。

上一讲我们讲述了柏山的基本面貌和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一讲我们来说说柏山东岳庙的主人公东岳大帝。蒲县东岳庙自隋唐以来,千百年一直被一种神秘的色彩笼罩着,被一种特殊的气氛包裹着,是一个神圣而又神秘的地方,自古到今屡毁屡建,长盛不衰,香火不断,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东岳大帝的显赫声灵。

说到东岳大帝,可能多数人会立刻想到东岳泰山。的确,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有着数千年的人文景观以及文化积淀。那么,你知道泰山这一名称是因何而来的吗?它和东岳大帝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东岳就是泰山,泰山为什么能叫泰山呢?相传,开天辟地的盘古氏死后,他的躯体各部分分别化作世上万物,泰山就是他的头颅所变,成为天地之分界,所以称其为泰山。泰,原本的意思是开头,比如三阳开泰。后人在划定天下五座名山为五岳的时候,东方的泰山封为东岳,成了五岳之首,掌管着其他四岳,所以泰山又有“五岳独尊”之称。在中国,先有泰山,后有东岳,再有东岳泰山神,最后又把这个神封为大帝。东岳大帝是由最初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发展到对神的崇拜,进而形成自然神的人格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由此看来,尽管泰山先于东岳泰山神,但这位泰山神却为泰山增色不少。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泰山之神尊奉于蒲县东岳庙呢?

东岳大帝,威震九州,名扬四海。他最终成了一种感觉、一个概念、一个形象,也成了一本无法看懂、难以读懂的“天书”;东岳崇拜从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泰山封禅祭祀,再到汉代以后民间普遍修建东岳庙,民众祭祀东岳大帝,形成了一种崇拜东岳大帝的民间风俗,东岳崇拜就这样从朝拜扩展到野拜,从官拜扩展到民间崇拜的习俗,蒲县东岳庙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修建的,它供奉的主神同山东泰山岱庙的主神一样,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简称东岳大帝。

看来,古往今来人们对东岳大帝这位泰山神可谓是顶礼膜拜、尊崇有加,以至于东岳崇拜的民间信仰经久不衰。那么,有关东岳大帝传奇身世的来历历史上又有哪些说法呢?

关于东岳大帝姓甚名谁,历史上有着许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说泰山是天帝的孙子,主管人的灵魂,掌握人的生死贵贱。

第二种说法是说王母娘娘的小女儿有个儿子叫三天,主事东岳泰山。

第三为太华真人金虹氏之说。据说盘古氏有个女儿一天夜里忽然梦见她口吞二日,便身怀有孕,后来便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叫金婵氏,次子叫金虹氏。金虹氏生长在长白山中,到了伏羲氏时期封为太华真人,后来被封为东岳泰山元帅。

听了以上三种说法,我们也许对东岳大帝的身世由来更感神秘和好奇。那么,在诸多传说中,又是哪一种说法倍受民间所信服呢?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不凡之说呢?

第四种为西周开国功臣武成王黄飞虎之说。这种说法较为普遍,明代小说《封神演义》问世之后影响更为广泛。据说黄飞虎原是商纣手下一员大将,德行天下,威望很高。其妻贾氏在摘星楼无故被纣王调戏,贾氏悲愤不已跳楼自尽。面对制炮烙、残孕妇、戮大臣的暴虐昏君,黄飞虎弃暗投明,反戈一击,加入了周武王领导的讨伐商纣王的队伍。黄飞虎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他统领三军,广招人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屡建战功,加快了周武王反商的进程。他为周武王最后消灭商纣王的统治,建立新的西周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周武王反商成功之后,姜子牙上应天意,下合民心,分封有功之臣。姜子牙便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并执掌十八层地狱,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从此,黄飞虎实现了由人到神的转换,坐在东岳大帝的神坛上,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上述说法虽然莫衷一是,但却反映了东岳大帝在中国传统宗教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影响。然而对于其中最为普遍的黄飞虎之说,现存文献又是否留有记载呢?其中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说法影响之广呢?

蒲县东岳庙在民国以前,对东岳大帝的身世来历没有任何定位,现存元代至民国时期70余通碑刻及历史文献中没有一处提及,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蒲县志》中也没有任何记载,唯有“东岳天齐仁圣大帝”“东岳大帝”“东岳老爷”等称谓,这可能是有意回避黄飞虎的大名。但在民间东岳大帝即黄飞虎的说法广为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许多名家哲人在谈到东岳大帝时都认同东岳大帝就是黄飞虎。蒲县东岳行宫中的一系列建筑及壁画都与黄飞虎及《封神演义》的故事有联系。如 “凌霄殿”即为黄飞虎父母黄衮夫妇的寝殿;“寝宫”里的神像即为黄飞虎夫人贾氏;“昌衍宫”里的神像为《封神演义》中的云霄、琼霄、碧霄“三霄”娘娘;乐楼壁画则全部为《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的彩绘;东岳行宫大殿外横上悬塑,也有《封神演义》中人物如雷震子等。

虽然有关东岳大帝为黄飞虎的说法并无确凿的考证,但黄飞虎之说在广大民众心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千百年来,历代君王更是将东岳大帝奉为心中的庇护神,以至于朝拜活动一代高过一代。

黄飞虎龙袍加身,坐上东岳之尊的宝座之后,一直享有东岳帝王的待遇。在古人看来,东岳神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人的生死祸福之大权都在此神的手中。用郭沫若先生的话说,就是比“帝王还要高一等”。因为帝王也是人,他生死祸福当然也在东岳神的管辖之内。所以,历代帝王对东岳神非常重视,非常崇拜,千方百计要同东岳神搞好关系。搞好关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不远万里到泰山去朝拜,古时候叫“封禅”。因此,在秦始皇之后,历代帝王都要亲自到泰山封禅,其声势、其规模、其影响,一代比一代要大,最有名的是唐代皇帝唐玄宗封禅,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历代帝王的封禅活动愈演愈烈,规模也越来越宏大。但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他们对东岳神还有着多种尊封。那么,“东岳大帝”这一称谓又出现于何时?它又是如何沿用至今的呢?

历代帝王亲自到泰山封禅,还不能表达他们对东岳神的孝心和忠心,还必须对这个神不断追加封号。从唐代开始,宋、元、明历代均有加封,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封东岳神为“神岳天中王”;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四月初一日,又尊加封号为“天齐君”;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天齐王”,东岳天齐由此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诏封“东岳天齐仁圣王”;至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0)五月,尊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开始有了帝王的尊称,进一步把东岳神人格化了。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诏加“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简称“东岳大帝”。明洪武年间,曾一度取消历代对东岳大帝的各种封号,独称“东岳泰山之神”,以显示其皇天一统的神圣威仪。但“东岳大帝”之称历经千百年之久,在民间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民间文化心理的概念化,所以“东岳大帝”之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千百年来,在历代帝王对东岳大帝不断追加封号的同时,民间崇拜东岳大帝的活动也日益兴盛,这就形成了全国各地都修建东岳行宫,就近朝拜的民间习俗,这也为东岳大帝的世代尊崇,延续了生生不息的千年香火。

蒲县人称东岳大帝为东王爷,对东岳大帝真可以说是顶礼膜拜,无比敬畏,民间的传说沸沸扬扬,使人有战战兢兢、神神秘秘,甚至有恐恐惶惶之感。

随着东岳大帝在广大民众中间的影响不断深远,蒲县东岳庙中关于东岳大帝的传说也广为流传。

东岳大帝在蒲县有活动过的历史遗迹,这成为蒲县修建东岳行宫的原因之一。据光绪六年(1880年)《蒲县志》记载:在柏山脚下,有一个饮马池,相传是东岳大帝饮马处。石板上有马蹄痕印,旁边还有拴马桩。这个传说能写进县志,可见影响广泛,这在全国来说可能是东岳大帝独一无二的行迹了。

如今,蒲县东岳庙的饮马池已经成为一大景观。不仅如此,东岳庙的献殿上还悬挂着一块与东岳大帝相关的匾额,它的来历更为神奇。

现存行宫大殿在清代修葺好之后,要书写“东岳行宫”四个大字,翰林院请来了不少书法高手云集柏山,大家正互相谦让着,忽见一老者径直走来,说:“不就是写几个字么,还推让什么。”有人随口问道:“你老人家想写吗?”老人说:“可以试试。”只见老者运气握笔,一挥而就,“东岳行宫”四个大字笔势遒劲,金光闪闪。众皆吃惊,忙请老者上座,回头一看,已不见人影,方知是大帝亲驾,无不称奇。现殿内所挂“东岳行宫”金匾即是。

如果说上面的两则传说过于神奇,那么下面这个传说不但神奇,而且还与众所熟知的明代大清官海瑞有关,同时它也向我们道出了东岳庙保留至今的一个奇异现象。

明代嘉靖年间的海瑞,是个无私无畏、神鬼惧怕的正直大臣,有一年想游柏山东岳行宫。护山之神听说之后,害怕海瑞上山找麻烦,于是提前发下“诏书”,说“不准穿牛皮靴子者上山”,正巧海瑞穿着牛皮靴子,到了柏山脚下才看到“诏书”,无奈只好脱下靴子光脚上山。到了山上的海瑞,游览了行宫,倒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正要下山,忽听鼓声咚咚,钟声嗡嗡。海瑞猛醒,重新返回问击鼓者说:“鼓为何皮所制?”击者笑答:“当然是牛皮所制。”海瑞不觉大怒:“穿牛皮靴子者都不准上山,本庙又怎能将牛皮所制之鼓搬到山上?”遂走到大殿之内与神辩理。抬头一看,大帝一言不发,海瑞笑曰:“你是一神,我是一人,如何能对言?这样吧,你如果同我打官司,让我抽上上签,如果认输,就让我抽下下签。”庙内住持慌忙递签,海瑞抽了一个下下签,便道:“神也有认输的时候。既认输,本庙今年的布施要全部调出赈灾。”庙内住持只好同意。从此,行宫庙内只有钟声传乡,再无鼓角相闻。

在民间关于东岳大帝的传说可以说是流传极广、妇孺皆知。而更让人们称快的是发生在抗日时期的一个故事。那么,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东岳庙又是如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呢?

历史的车轮滚入了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鬼子侵入山西,当时的省政府在东岳行宫建立了省立第三联合中学,培养抗日青年。除正殿以外的其他泥塑大都被搬走,腾出窑房供师生们占用。当时有人提出异议,害怕大帝怪见,校长却直言忠告同仁:“东岳大帝是支持抗日的。”果然“三联中”的师生平安无恙。倒是东洋鬼子不知天高地厚,在东岳庙前鸣枪示威,还想将部队在驻扎庙内。岂料连放数枪都未响,有一枪竟然“走火”打伤一人,吓得鬼子仓皇逃窜。不久在著名的“井沟战役”中日寇遭到中国兵的伏击而惨败。从此日本鬼子再不敢近柏山一步,“三光政策”在此宝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当年身临其境的一个日本人来到蒲县观光,专程上东岳庙朝拜讲起此事,一个劲地说:“大帝的厉害!”

种种传说,九九归一,无不体现着广大民众对东岳大帝的崇拜,对东岳大帝虔敬有加。然而,在蒲县东岳庙内还有两尊塑像在全国东岳庙中也极为罕见。那么,这两尊塑像又是谁?他们又体现出了怎样的意义呢?

柏山行宫还有大帝父母之纪念处,塑有东岳大帝父母的座像,供人敬奉。这在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些都足以说明以大帝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家庭体系深深扎根在民间之中。东岳大帝的神威可见一斑。

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在历史上以其特有的宗教文化,奠定了它在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东岳大帝作为一位道教因袭民俗崇奉的泰山之神,使得东岳崇拜这一民间信仰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位于蒲县柏山上的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是东岳大帝巡察四方时的临时住所。苍茫大地,名山大川比比皆是,那么为何会单独选中偏居一隅的蒲县柏山这个地方呢?

这里,我们要把时空倒退到公元前1000年,那个时期东岳泰山已经开始修建岱庙。有了岱庙还不行,还要修建东岳大帝外出巡视时居住的宫室,叫作行宫。因此,古人对行宫的选址丝毫不敢马虎,基本要求修建行宫之山要有泰山的规格、泰山的气势和泰山的品位。当时派出许多云游道人四方选址,筹建行宫。其中有一个道人从泰山来到尧都谒拜尧庙和尧陵,忽见西山祥云朵朵,五彩缤纷,于是随云西行,远远眺望柏山“龙脉左旋,群峰拱峙,二水环绕,松柏环山”(乾隆十八年版《蒲县志·卷一》),“虽霍山、王屋之秀,不能有加于此”(《元代碑记》)。道人不觉大喜,心想: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东岳行宫之址非此莫属!于是急急赶到山前,前后左右仔细观察了一番,得出的结论是:柏山就是一个小泰山。泰山、柏山,一脉相承。大泰山可以建岱庙,小泰山可以建行宫!后又卜卦求问东岳大帝,大帝表示赞同,于是乎,茫茫九州,东岳大帝的行宫选址尘埃落定,花落蒲县柏山。

那么,蒲县东岳庙建于何时?它又为我们留下了哪些无法解释的谜团呢?

清光绪六年(1880年)《蒲县志》说:“庙祀相传已久,莫考其始,自唐贞观年间以来屡加修建。”最早的文字记载不是记录东岳庙的始建,而是记录东岳庙的“屡加修建”,并且告诉我们不要再考究是什么时候始建的。就按维修的时间算起,也到了唐代贞观年间。这就是说蒲县东岳庙最迟也在隋唐之前就有了。然而,唐、宋时期的碑碣,完全俱毁,无一遗存,无法考证。现存元、明、清、民国四个朝代的碑刻70余通,都是只记重修之岁,不提创建之年。蒲县东岳庙这位历史老人千百年来一言不发,到底有多大岁数,至今仍是个谜团。

关于东岳大帝就简单讲到这儿,下一讲,讲讲《集成大观东岳行宫》。

千百年来,从历代帝王到平民百姓,都对东岳大帝虔诚信奉、顶礼膜拜。那么,如今作为东岳大帝行宫的蒲县东岳庙是何时因何而建,它又向世人展现着怎样独特的建筑格局呢?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文化瑰宝呢?《锦绣东岳》 《集成大观东岳行宫》,继续讲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