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城市设计40年

 houfour 2019-12-29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四十载的快速发展浓缩了世界上其他城市几百年的发展经历,这使其有机会快速实践,快速检验,因而快速成长、迭代。深圳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完整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营造了技术创新土壤,四十年来始终坚持以城市设计引领高质量城市建设,进而培育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设计生态,演化出了一套制度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综合性强的体系。深圳城市设计有效地支撑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和美好城市环境的建设。因此,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城市设计历程及有关探索,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深圳城市设计的学术与实践水平,充分发挥深圳城市设计经验对全国的先行示范作用。

01

深圳城市设计发展历程

深圳城市设计发展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的城市设计在借鉴香港经验基础上逐渐自成一体,从服务经济发展到提升空间品质,从专注实体空间到统筹城市营造,走过了持续创新、不断进化的四十年。回顾多年的城市设计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概括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萌芽阶段(1980~1993年)。特区起步阶段的城市设计以模仿学习为主,更多的精力地投入到了空间形象和物质形态设计上。期间涌现了一批以塑造良好城市空间形象、满足招商引资为目的的项目化、蓝图式方案设计。这一阶段的城市设计实践结构性地建构了城市形态格局,有效推动了改革初期项目开发建设,初步培育了深圳城市设计的技术雏形。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详细规划(编制时间:1991-1992)

规模与规范并进阶段(1994~2004年)。随着深圳持续的快速发展,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从特区向全域扩张,深圳迈入了全面扩展的快速城镇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设计解决了建设需求,主要服务于城市扩展。另一方面,深圳于1994年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城市设计处——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城市设计处,同时为城市设计“建章立制”,明确了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健全了其管理机制、构建了其技术体系,系统性地进行项目编制,使整体空间秩序进一步完善。这一阶段的城市设计以政府管理需求为导向,体现了制度管理上的价值,是深圳城市设计走向完善的成长期。

深圳市罗湖旧城规划和东门商业步行街环境设计(编制时间:1997-1999)

转型提质阶段(2005~2014年)。深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奇迹,但与此同时,人口、土地、资源和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应对空间资源硬约束这一城市发展的“瓶颈”,深圳开始从以经济为导向的扩张发展逐渐转型为全方位的内涵发展,而城市设计也从服务于城市扩展逐步走向了一条多元的品质提升之路。在这一阶段,城市设计越来越多地关注人与城市生活,不断积极回应社会与公众的需求和城市多元价值的诉求、解决复杂城市问题,致力于提供创造性解决方案。这一阶段,深圳开展了诸如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公共空间系统、户外广告、绿道网、后海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圳湾15km滨海休闲带等大量的城市设计项目实践。这一阶段的城市设计越来越成为多专业跨界协同平台和谋求城市价值共识的协调平台,呈现出了人性化、综合化、公共化、动态化的多元发展趋势。

蔡屋围金融中心城市设计研究(编制时间:2004)


深圳城市设计“进行时”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指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设计的春天再一次到来。

伴随新一轮2035总规的修编,深圳于2016年率先开始编制总体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保护策略研究专项(以下简称“深圳总体城市设计”)。深圳总体城市设计着眼于适应时代的转型和未来深圳的城市需求,从深圳现象与特征出发,提出了“更开放、更聚集、更国际化、更有个性,面向世界的深圳家园”的愿景。在定义深圳“独特风貌、广义活力、先锋人文、定居吸引力”独特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价值营造的五项策略,包括:通过构建“两翼、四脊、四带、十廊”的品质城市整体景观格局,提供山海之间更独特的景观体验;通过建构“四湾、三山、一城、多点”的特色风貌体系,营造高辨识度的“多面深圳”;营造生活、工作、休闲无边界连接的公共城市,培育缤纷多彩的公共活力,营造亲切、人性化的工作生活休闲体验;建立深圳式的、差异化的立体紧凑模式与标准,服务高质高效且有弹性的空间增容,塑造特色、高效和多样性的城市形态;打造包容开放的先锋文化名城,以特征风貌保育区为手段,实现城市特色风貌保育,塑造先锋人文和创新活力,突出城市优质文化内涵,打造城市名片。

深圳国际低碳城系列规划

在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后,作为全国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城市设计在深圳继续全过程领跑。在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深圳启动开启了“6 2”城市设计行动,包括六类项目行动和两方面创新计划。

包括“山海连城、亲水生活、品质活力、风貌特色、标杆片区、湾区海岸”等六类项目行动和“制度机制创新、设计技术创新”两方面创新计划。六类项目行动包括“山海连城、亲水生活、品质活力、风貌特色、标杆片区、湾区海岸”,是深圳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和新世时代发展的要求,重点针对深圳当前“山海不显、品质不高、精品不多、个性不足”等问题,抓住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行动项目,在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生态体验营造、传统与特色风貌保育等方面开展项目实践,并持续总结提升。在顶层设计和科技应用两方面提出了“制度机制创新计划”和“设计技术创新计划”,全流程、全要素保障城市设计编制基准水平,高质量推进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性,如结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修订优化城市设计专章、编制《深圳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规定》等;鼓励城市设计开放创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调动市场积极性;优化完善规划仿真系统,增加城市设计数字化辅助及管理功能,为宏观层面的政府决策、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深圳国际低碳城系列规划
另外,深圳于2018年发布了《深圳市重点地区总设计师制试行办法》,确立了重点地区总设计师制度,确定实施总设计师制度的17个重点片区等一系列活动;并于2018年同年,由哈工大等机构发起成立了中国城市设计领域第一个城市级别的学术委员会——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

深圳城市设计在运作体系建设、技术体系、与法定规划的传导衔接以及精细化管理都趋于成熟,从最初服务城市建设的蓝图,逐渐蜕变成了引领城市品质提升的行动。

城市设计发展历程

02

深圳城市设计实践的探索

通过在设计范式、运作体系、法定化以及价值理念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深圳城市设计在40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走在了我国城市设计行业发展的前列,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认同。


城市设计范式不断演进

1986年,华侨城集团邀请孟大强先生主持华侨城的规划设计,“花园城市”、尊重自然山水、营造人文环境的设计理念,高质量的实施成果,对于深圳的城市设计具有深远影响力。1987年,陆爱林戴维斯发布的《深圳城市规划研究报告》,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运用城市设计方法进行总体空间形态的秩序建构,并对福田中心区中轴线的三维空间形态进行设计构想。在此之后,园岭、八卦岭、体育中心等一系列蓝图式城市设计项目相继出现。城市设计的实践更多的以实体空间的设计为主,是通过设计建筑来设计城市。

宏观层面,在1986年版的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中,预留福田中心区、奠定带状组团初始特区空间骨架等内容,就带有明显的城市设计思维。而在1996版总规中,特区范围内背山面海的组团特色格局得以继承,并且第一次设立了城市设计专项研究课题,滨海特色、山水自然景观、城市鱼骨状轴线景观系统以及空间形态秩序基本形成。随后,1998年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整体城市设计》,成为全国最早单独编制的整体城市设计之一。通过研究城市领域、路径、节点等城市要素,塑造组团及重点区块的城市特色,提出城市重点片区特色指引。2000年后,龙岗区、宝安区、光明新区等分区层面总体城市设计相继编制,城市设计体系逐步完整。这一时期,我国内陆广泛开展的新城建设运动中的城市设计编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深圳的经验。

2010版总规修编时,确定了前海和福田-罗湖双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8个组团中心的三级中心体系,网络组团空间结构得以继续优化,总体城市设计的范围第一次从“特区”到“全域”,提出了拥山滨海、自然与人文连接、区域集合城市形态、社区尺度的公共服务等策略,并通过分区层面的城市设计细化落实整体秩序,开展了如南山生态科技城,留仙洞总部基地、光明绿环、深圳坪地国际低碳城、深圳金威啤酒厂城市更新等一系列低碳生态、产业转型、创新空间的规划设计。这一时期的城市设计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关注城市生活,面向多元诉求,解决复杂城市问题,提升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通过多学科协同、集群设计,供给高品质城市空间产品,建立公共参与和协商机制。

从服务与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地块的空间设计方案,到城市总体空间秩序、山水空间格局和城市风貌的塑造;从总体城市设计到分区城市设计;从关注实体空间形态的设计到注重经济规律、关注人文、生活诉求,通过综合手段解决复杂的空间问题,形成高品质、共建共享的规划设计机制。深圳城市设计的范式不断演进,城市设计技术体系也逐步完整。

趣城·深圳美丽都市计划(编制时间:2011-2012)


城市设计运作系统持续建设

深圳城市设计的实践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机构、制度的建设。1994年,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城市设计处成立,是国内首个城市设计的管理机构。1998年,《深圳市特区规划条例》颁布,我国最早以地方立法的方式确定了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明确提出“城市设计分为整体与局部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各阶段……包含在城市规划各阶段的城市设计成果,随规划一并上报审批”。1997~2019年,技术指引(9项)、管理规定(5项)、系统规划研究(14项)三类,共28项城市设计系列标准相继颁布,极大地规范了城市设计编制和管理。2004年城市设计控制要求以独立章节的形式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成为地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深圳市规划管理部门将城市设计成果凝练为“空间控制规划图”,作为规划许可和土地出让的城市设计要求。2018年,《深圳市重点地区总设计师制试行办法》颁布,总设计师为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实现重点地区精细化管理提供咨询意见,作为主管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行政审批和决策的重要技术依据,向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技术协调、专业咨询、技术审查等服务。

在城市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深圳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从2005年首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举办,至今已举办了7届,双年展已成为深圳、香港交流彼此的城市问题、趋势判断和价值理念的重要活动。此外,2009年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成立,通过策划雕塑展等社会公共艺术活动,关注城市生活环境。2011年,深圳还成立了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整合各方资源,举办设计交流和推广,组织竞赛、设计研究和学术活动,搭建政府、企业、公众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尽管各类活动仍有自上而下指令性参与的特点,但是,这些公共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城市设计和公众发生实质性接触并参与进来的平台,有力地保障了城市设计价值、理念的群众基础。

总之,在对城市设计认识尚不统一、国家层面法律、法规欠缺的情况下,深圳的城市设计通过立法、机构建设、技术标准、制度建设以及公众参与,先行一步,积极探索运作体系。在城市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灵活地调整技术方法、标准和管理机制。边实践,边探索,不断拓展城市设计边界,提升城市活力,强化场所认同感,丰富城市生活,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城市设计运作体系。


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传导衔接

深圳的城市设计经历了逐步纳入法定规划、政策文件、技术标准等法定化过程。1990、1997两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均体现了建筑间距、退让、限高以及公共开放空间等城市设计要素的管控要求。1998年,《深圳市特区规划条例》确立了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明确了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的城市设计成果随规划一并报批。2000年《法定图则编制技术规定》同样明确“在文本和图表中,要有专门的章节控制城市设计的内容”。同年的《详细蓝图编制技术规定》也明确了城市设计和详细蓝图结合的要求。2004、2014两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法规,确定了密度分区、公共空间、建筑控制及地下空间等城市设计控制要素。2012年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管理规定(试行)》、2016年的《深圳市土地整备规划编制技术指引(试行)》都明确了城市设计的内容。要求编制城市设计专题研究,相应的文本和图表要体现城市设计的城市空间组织、建筑形态控制、公共开放空间与慢行系统设计等内容,具备法定的效力。

城市设计通过不断的探索、磨合,建立了与法定规划之间更加紧密的衔接。这实现了城市设计的意图在法定规划中有效传导,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深圳城市设计的实效性。

留仙洞总部基地城市设计(编制时间:1912~2013)

服务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高品质城市设计

40年前,“深圳速度”创造了一个公认的奇迹。时至今日,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城市范例的新时期目标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高品质追求为深圳城市设计工作定义了以高品质营造和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新目标。其中,以福田中心区城市设计和前海系列规划设计最具代表性。

(1)福田中心区:系统化城市设计营造城市中心区的开创性实践
福田中心区系列规划设计开始于1982年,被认为是“城市设计的一次完整实践”。福田中心区承担了深圳中心首次向西发展的历史使命,其设计过程经过30年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完成了大量的规划研究和规划设计。从早期20世纪80年代的规划方案,到20世纪90年代的法定规划、设计方案,再到2000年后的一系列专项研究,贯穿全流程的街坊和地块设计,都体现了持续设计的特点。1996年,深圳市组织福田中心区核心地段(中轴线)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吴良镛、周干峙、钟华楠、长岛孝一、加利·海克等众多享誉海内外的建筑、规划大师,就中心区城市设计的创造性、在地性、整体性、灵活性以及宜人性等专题展开研究;李名仪/廷丘拉设计事务所、法国欧博公司、香港陈世民建筑事务所、香港华艺等知名设计公司都曾参与福田中心区的城市设计。1998年,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22、23-1街坊的城市设计,在各地块已经出让的情况下,协调各业主,重新组织13地块的交通、景观秩序,调整公共绿地布局,落实公共空间、街道、临街界面、建筑退线和塔楼位置、高度、形式等控制要求。改变法定规划以二维、用地指标指导片区开发的方式;通过对空间形态、公共空间、活力界面的塑造,提升片区价值;设计成果转译为刚性管控和弹性引导条件,成为土地出让的直接条件,有效的控制了整体形态。福田中心区22、23-1街坊城市设计是当时实施度最高的城市设计项目,对后来的城市设计项目实施与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福田中心区通过城市设计创造价值、提升价值,是一次开创性的地段型城市设计范例。

福田中心区规划建设大事记(1980~2010年)

图10 莲花山顶俯瞰福田中心区

(2)前海新中心:与时俱进的城市设计创新
在深圳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作为引领湾区、面向世界的国家战略地区,前海承担着为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建立更加开放经济体系做出有益探索的历史责任,也肩负着深圳第二次向西发展城市新中心、代表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板的历史使命。从最初的港口物流园区,到2010年被定为双城市中心之一,再到2014年设立自贸区,前海正逐渐成为深圳战略的核心载体。伴随着城市定位的不断提升,前海也在不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深度参与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0年,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前海目前唯一由市政府批复的法定规划,以下简称“综合规划”)编制前先行组织了前海地区概念规划国际咨询,以城市设计谋划地区空间战略,期间享誉海内外的众多顶级设计公司提供了具远见、富创意且切实可行的概念性空间设计方案。最终以国际视野、前瞻性的发展理念确定美国JamesCornerFieldOperations公司的中标方案中所提出的“水城”的核心理念,及以“水廊道”为主骨架的空间发展结构。同时,鉴于前海的复杂性,规划部门创新编制组织模式,以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技术统筹单位,统筹产业经济、交通、低碳生态、城市设计及景观、水环境、环境保护六个方面16个规划设计专业团队共同参与,实现了规划多学科融合与跨部门协作。理念与设计技术方面,综合规划在水生态安全与滨水空间景观塑造、立体开发模式设计、公共交通体系构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了一套具有创造力的综合解决方案,奠定了前海开发的价值框架。规划体系创新方面,综合规划创新地建立了以城市设计思维和方法为核心的规划体系,城市设计在其中扮演着协同平台的重要角色;这套体系贯穿从宏观战略到微观设计实现全过程、集成统筹多专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精耕细作地实现精细设计与精准管控,城市设计扮演着协同平台的角色。

前海启动区城市设计及公共空间规划(编制时间:2011)

针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与近期开发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综合规划创新性地将前海地区划分为22个“开发单元”,各单元可相对独立快速开发建设。开发单元是指导开发建设、规划管控的核心载体。其中,《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第2、9开发单元规划》(以下简称“第2、9开发单元规划”)是前海合作区首个已实施的开发单元规划,也是指导前海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开创性规划实践。第2、9开发单元规划提供了以城市设计为龙头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集聚多专业、多主体的智慧,以“为人设计、为城市质量设计、为综合效率设计、务实设计”为导向,以高端人群人性化体验为公共框架设计主旨,立足“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开放共享、可持续”等核心设计理念,充分发挥了城市设计对空间资源、支撑系统的先导配置作用。通过三位一体的“城市框架设计”、“城市产品设计”以及“前海方式”——刚弹结合、精细化、项目化导控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出了一条高密度、复杂限制条件下的人性化中心城区设计新路径,并形成了具有推广意义的单元规划创新示范。导控方式上,前海以城市设计直接作为管控依据,通过精细的创意设计和精准的项目导控指引,实现高品质的单元开发。在第2、9开发单元规划中,针对管理决策者、开发商、公众等不同使用主体的差异化诉求,创新编制形成了“实施文件”、“管理导控文件”、“规划研究报告”三位一体,“单元-街坊-地块”三级导控要素互为补充的规划成果,为前海的精细化管理和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中提出,要把前海建设成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城市新中心,深圳市政府启动了新中心规划编制工作,前海再度升级。2018年的前海城市新中心规划是一次继往开来的战略性蓝图设计,跳出前海,谋划面向湾区、面向世界的城市新中心,在综合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事务服务等湾区中心职能,以及居住、文化、公共服务等城市中心功能,以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安居乐业为目标,全面提升新中心服务能级和品质。在空间模式上,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构建环湾有机关联、山海与城市共生的新型中心区空间模式,推动环湾地区协调发展,塑造都市之中规模化的、市民可参与的美丽生境。在价值认知上,以城市价值理性为导向,匹配世界级湾区城市新中心的能级与品质,前海城市新中心规划对前海湾及环湾核心资源利用模式进行再判断,以重塑环湾功能与形象、重构环湾交通格局的方式创造全新价值。进而着力营造世界级吸引力的高品质生活圈,从而实现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城市新中心”的进化。

从“前海综合规划”到“前海新中心规划”,前海在规划编制、实施体系、成果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谋变,这也是城市设计目前在深圳最先进的探索和创新,这一过程也是对深圳城市设计实施内容的完善与深化,更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对城市设计理论内涵的提升。

前海新中心规划整体鸟瞰图

03

结语

回顾深圳的城市设计40年发展历程,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所独具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始终贯穿于深圳城市设计发展的各个阶段。城市设计技术体系的完善、运作体系的保障、与法定规划的有效传导衔接以及关注城市品质的精细化设计始终是贯穿城市设计发展的重点。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改良城市设计技术,完善体制机制,才使得深圳的城市设计实效性不断加强,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得益于较早的城市设计立法、城市设计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的保驾护航,通过开放的设计竞赛和多元的管理体制创新,为设计机构提供了一片孵化、培育和成长的沃土,营造了多元、包容的设计生态,深圳的城市设计实践才得以快速、稳步的推进;也因为与总体规划、法定图则、城市更新等法定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了城市设计成果对建设管理的有效指导;更是因为多年来空间设计的精细化研究、设计管控经验的长期沉淀以及对城市环境品质的有效干预,才使得城市设计研究方法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初现雏形的前海

作为设计之都,深圳市在城市设计领域曾经创造了诸多的第一,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成果丰硕,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自然资源部的组建和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实施,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为深圳城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也给城市设计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研究课题。

深圳城市设计发展线索

如今,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深圳,面对新时代与新形势,如何继续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应对新挑战?如何持续推动深圳市本土化城市设计的创新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深圳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是借助“大土木”的综合优势、依托深圳市雄厚的“大土木”行业平台,是为多学科、多行业搭建的一个“创新性技术集群和智慧平台”。我们将始终聚焦于建设“建设全球一流标杆城市”的目标,在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的领导下,积极吸纳国内外多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努力为推动深圳城市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作者:金广君、宋聚生、单樑、王泽坚、戴冬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