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炎对力劝刘禅投降的谯周,进行了怎样的安置?其结局咋样?

 今古言堂 2019-12-29

司马炎对力劝刘禅投降的谯周,进行了怎样的安置?其结局咋样?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下令出师灭蜀,魏军分三路大军,其中西路军邓艾出狄道偷渡阴平,出其不意的攻下涪城,后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

面对魏军压境,当时的蜀汉朝廷内部出现三种声音,一种是劝后主刘禅逃往南中,寻求机会绝地反击,一种是投降东吴,继续走联吴抗曹的路线,第三种就是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土大臣积极劝说刘禅投降魏国。

谯周自幼熟读经史,是蜀汉著名儒士,名声极高,尤其在益州本地大臣中颇具威望。因此,谯周极力劝说刘禅投降,自然得到朝中益州派大臣的积极附和与响应。再加上谯周本就有能言善辩之才,他结合当时的形势,所列投降之缘由无不切中要害,句句命中刘禅脆弱的内心防线,最终迫使刘禅出城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蜀汉灭亡后,司马昭有感于谯周有保全国家之功,便封他为阳城亭侯,后来司马昭征召大批原蜀汉官员前往洛阳任职。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分化益州内部力量,加强朝廷对蜀地的控制。而谯周便在朝廷的征召名单中,毕竟他在益州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朝廷不允许这么有影响力的名人留在益州,不过谯周到了汉中便因病不能前往。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晋朝,同年他再次征召谯周前往洛阳,并多次催促当地官员遣送谯周,谯周不得已而带病入洛阳。第二年,谯周以体弱多病没有功劳为由,请求朝廷收回自己的爵位与封地,并准许自己返回家乡,但司马炎不准。直到公元270年,谯周因病去世,终年71岁。

由此可见,谯周虽然不能魂归故土,落叶归根,但作为降臣,他的结局也算是圆满了,那么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当年谯周为何要极力劝说刘禅投降呢?

说起谯周劝降这件事,就不得不提自刘备入西川后蜀汉内部的官员派系斗争了

刘备当年入主益州后因在益州本地根基尚浅,所以必须重用法正、黄权、李严等益州本地官员,以益州人治理益州。此外,他还极力提拔随自己入川的荆州派官员,以此来制衡益州派,防止益州派实力过大,这样就能达到一种朝堂上的权力平衡。

如今想来,刘备这么做本也无可厚非,权力制衡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后,这种权力平衡就被打破了。先有法正早逝,黄权降魏,后有李严被贬,再加上诸葛亮大肆提拔荆州派如蒋琬、董允、费祎等人,使得刘备死后不久蜀汉朝堂几乎为荆州派官员所掌控。而益州派官员则只能忍气吞声,长此下去,益州派官员当然会与朝廷离心离德,所以当魏军兵临城下后,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派便毫不犹豫地大放投降之厥词。

他们的原则便是,益州不管是魏国的还是蜀汉的,最终还是益州人自己的。这个主子不重视,换个主子便是了。

然而作为当世大儒,谯周要保持体面的形象,他不能接受后人大骂自己是奸佞之臣,所以为了给世人一个良好的投降派形象,当日在朝堂上劝说刘禅投降时,他也是煞费苦心,苦口婆心地引经据典,试图以理服人。关于谯周力主投降的几点理由,《三国志》里有详细记载,这里总结一下:

一,魏国强大,蜀汉和吴国弱小,如今蜀汉将亡,吴国也为期不远了,选择继续抵抗和投降吴国都是没用的。

二,大敌当前,灭亡在即,国内人心不稳,如果刘禅选择南逃,恐国内生乱。

三,若可以不见刀兵而投降魏国,则可以获得魏国的封赏,后半生衣食无忧。

四,益州南部乃蛮族地区,当年诸葛亮以武力强势镇压,如今蜀国大势已去,恐蛮族会趁机复叛,所以想要到那里得到他们的支持以此来复国,恐有来无回。

五,即便能够逃到南方,以魏国之实力必然穷追不舍,最终还是避免不了亡国之祸。

六,引用商纣王之兄微子投降周武王的故事,来表达刘禅虽有德,但大势已去,只能顺应天命。

不得不说,抛开一切因素,谯周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然而他却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面对国破家亡,任何支持投降的观点都是违背道义的诡辩之词。

谯周所说的每一句话表面上是在为刘禅找出路,实则是在为自己找出路,他的每一句投降之词都违背了“忠君爱国”的儒家精神,处处以“利己”为准则,这样的儒士难堪“大家”之名,惟“小人”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