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位认证概述 1. 定义 工位认证是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组成认证团队,逐个对工位进行现场审计、诊断出工位的'过程要素'(人、机、料、法、环、测)是否达到'工位的目的'(安全、质量、效率、成本、组织发展),列出这些'过程要素不符合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系列活动。 2. 目的 系统查找、识别影响安全、质量、效率、成本、组织发展的工位问题,确保工序的可制造性;提高工序能力和产品质量,为过程质量管理、生产效率提升奠定基础。采用规范的问题管理办法,来定义、分析、改善工位认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培养具备现场意识的管理团队,拉动各个部门响应现场、服务现场,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3. 开展时机 新产品投产、工艺发生重大变更、生产场地发生变更、固定的认证周期。 4.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作业方法评估、工艺评估、质量问题评估。 作业方法评估:以工位为单位,对员工作业方法,工位布局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其目的在于消除不增值的作业,减少浪费。 工艺评估:对工装设备、工艺参数及工艺设计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评估;其目的使工艺参数达到设计要求,减少因工艺设计的不合理性导致的工时浪费及质量问题。 质量问题评估:以工位为单位对由于物料、工装/工具/设备,工艺、操作方法不当引起的质量问题进行评估;其目的在于消除各工位的质量隐患, 保证制程的稳定性。 二、工位认证活动准备1. 锁定认证的区域及产品类型 工位认证管理部门根据工厂当前的生产情况,按需求锁定认证的区域及产品类型开展工位认证活动。 2. 认证团队组建及分工 工位认证管理部门负责人与工位认证需求单位、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沟通,确定参与工位认证项目的人员,搭建工位认证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与分工。 工位认证项目负责人: 1)负责专题的总体组织与协调; 2)工位认证专题思路及方案策划; 3)负责现场启动会的主持; 4)现场指导各小组工位认证的开展。 各项目组成员: 1)、负责现场工位认证的秩序管理; 2)、按照工位认证的程序进行现场认证,提出问题; 3)、现场纪律督查与考勤。 3. 方案高层共识与完善 方案策划完成后,与工位认证需求单位和支持单位主管领导沟通:项目目的、内容、组织机构、管理机制,根据沟通结果完善方案。 4. 工位认证启动会 统一思想,让项目成员清楚工位认证的目的,有信心、责任地去开展工位认证工作;让相关部门知晓,支持项目开展,营造全员改善的氛围。 5. 现场员工动员会 参会人员包括工位认证区域全体员工;如果员工不能全部参加培训,必须对车间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由班组长对员工进行宣贯。 6. 收集影响安全、质量、效率、成本、员工的问题 确定认证区域和产品后,工位认证团队成员按照《工位认证问题现场记录表》到现场向基层管理者和现场员工,收集即将开展工位认证活动区域的问题及频次。为了便于在现场工位认证时对问题进行调查和核实,问题整理时要区分工位。 三、工位认证现场活动步骤 1. 安排现场认证时间 确认工位认证产品的生产计划安排,沟通协调工位认证现场活动实施时间。 2. 现场活动准备会议 现场认证活动开始前组织准备会议,项目负责人讲解活动注意事项和纪律要求等。 3. 现场认证活动 现场认证过程中,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分工说明图如下表,并按流程进行, 现场认证流程如下图。 记录问题时,问题要描述清晰。认证人员须与每位员工进行充分的交流,对前期收集的问题进行核实,记录在问题记录表上;了解人、机、料、法、环、测的各种问题,记录在问题记录表上。在认证时要不断地总结,出现问题及时纠正、改善。 4. 小结会 当天现场认证结束后,认证小组召开一个小结会,对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在第二天的认证活动中对缺点进行改善。 5. 问题整理 当天认证发现的问题必须当天整理成电子版,将照片对应在每一个问题上。如果认证是分组进行的,整理问题时也分组进行,分组整理完成后,由专题负责人进行汇总。 四、工位认证问题解决程序1. 问题划分标准 问题整理后初步划分为 A、B、C 等级以及问题属性,问题等级分类和问题属性划分如下表: 问题属性分为零部件(原材料)质量、物流包装等如下表: 2. 划分牵头部门 牵头部门是牵头相关部门一起解决问题的部门,不一定是责任部门。牵头部门判定原则如下: 1)按职能划分;如物流问题划分到生产物流,人员操作问题划分到生产车间; 2)按与车间直接相关的“上道工序”划分;如供应商的零部件质量划分到 采购部或供应商质量部; 3)按快速响应和快速解决问题的适宜性;如些问题可能涉及到总装车间、生产工艺、生产物流,我们一般会考虑划分到生产工艺来牵头解决。 五、工位认证问题管理工位认证负责部门统一协调牵头部门进行问题原因调查和改善计划初版制定的时间安排。 1. 分部门落实牵头人 问题发布后,各牵头部门落实每个问题的牵头人。 2. 问题原因调查 问题牵头人对问题描述不清楚的,向一线员工了解问题,调查问题的真实原因,制定改善对策。本部门不能独立完成,需要其他部门支持的,牵头人主动协调其他部门安排支持人,并与支持人共同形成改善计划,制定后形成电子版。 3. 问题改善计划研讨 为了确认改善计划的完善、有效执行,各牵头部门制定完成后,工位认证负责部门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召开会议,对各牵头部门的改善计划初版进行逐一研讨、评审、修订。项目负责人需提前和牵头部门落实问题对策研讨会的时间,以便于统一安排。 4. 问题签批 为了保证改善计划的权威性、可执行性,改善计划需报公司领导批准。所有牵头部门的改善计划制定完成后,由工位认证负责部门整理,报公司领导批准。 5. 问题管理与追踪 (1) 问题改善进度追踪 改善计划发布后,进入问题实施、现场验证和关闭阶段,项目负责人不定期对问题改善进度进行追踪、现场验证、关闭;对已到期还未关闭的问题,了解原因并按流程调整改善计划。 (2) 每天问题进度目视化 问题发布后,每天对问题的到期数、待验证数、跟进数、完成数、累计完成数进行目视,对问题进行清晰的管理。 (3) 问题验收与关闭 牵头人根据改善计划对问题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根据《工位认证问题管理办法》按流程申请问题关闭。 A 类问题的关闭:牵头人与车间现场人员(值班长、工段长、班组长、员工均可)在现场确认问题改善完成后,在问题清单的验证人栏签字确认,表示问题关闭。 B、C 类问题关闭:B、C 类问题按关闭流程,填写问题整改关闭报告,按流程进行审批,关闭问题。 6. 问题改善进度延期和更改 问题改善计划到期后,因当前资源和生产等客观条件无法实施的问题,按照变更流程进行审批后暂不实施或延期。 7. 疑难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会存在部分较难关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部分问题,工位认证负责部门与各牵头部门沟通,梳理改善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并进行整理。难点问题梳理完成后,组织相关部门开会,对改善计划进行再一次研讨并制定新的改善计划,必要时邀请公司高层领导参加。 六、工位认证后续事项1. 工位认证目视化管理 为了让全员知晓工位认证问题解决进度及改善成果,在现场设立工位认证专题目视化管理看板,每周对工位认证问题解决进度、改善案例进行目视更新、通报。 案例制作:每周对完成的问题拍摄前后的对比照片,制作改善案例。案例注意事项:改善前后的对比照片的拍摄角度一致,对比显著。如下图: 2. 已关闭问题验证 为了保证改善关闭后的问题不重复发生,对关闭后的问题进行现场分层验证。定期到现场抽查关闭后的问题是否再次发生,如果发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探讨对策和措施。多次重复发生的,依据相关规定进行通报和考核。 3. 专题总结 为了营造改善的氛围,展示专题的成果,工位认证负责部门择期组织专题总结会,邀请公司领导、相关部门、项目成员参加会议。 |
|
来自: blackhappy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