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黄帝内经》成书的时候,就已经在强调中...

 CBYQ 2019-12-30
在《黄帝内经》成书的时候,就已经在强调中医的传承。同时强调五输穴与艾灸在临床的重要性。

黄帝对岐伯道:我听您讲解九针的道理已经很多了,不能尽数。我推究并讨论这些内容,已有十二年。我诵读一下,你听听其中的理论,有不对的就告诉我,请指正其中的错误,使它长久流传,使后世没有灾患,遇到合适的人,就传授给他,不合适的人就不必和他说。

岐伯恭敬地再拜说:让我来恭听圣王所讲的针道。
黄帝道:针刺治病的道理,必须知道形气所在的部位,分清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的多少、脉气在全身运行的逆顺情况,血气出入交会之处,才能祛除邪恶气血。懂得排解结聚,了解补虚泻实,各经经气上下交通的腧穴,明确气海、血海、髓海和水谷之海这四海的作用,审查虚实的所在。如果寒热病久不愈,那是因为输穴部位不同,要慎调脉气,明白经脉循行的线路以及左右支络相交的地方。若寒热交争,能参合各种情况进行调和;虚实难辨,就要决断并使其通调平定;左右不协调,应用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方法,明确经脉循行的顺逆,才可进行治疗;阴阳调和,没有偏倚,就可知道病愈之时。

审察疾病的标本、寒热,确定邪气所在的部位,那就是刺一万次,也不会发生事故。掌握九针的原则,那针刺的道理也就说尽了。

明白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徐疾手法所在,都有一定的条理。讲人体的阴阳,是与五行相合的。五脏六腑,各有其所藏的功能。四时八风,都有阴阳之分,各有侵犯人体的一定部位,会合于鼻部,并在各部显现出不同的色泽。

五脏六腑的病变,可观察其疼痛的部位,再结合面部左右上下所显现的颜色,可测候疾病的寒温属性以及哪条经脉有病。审察皮肤的寒温滑涩,就能了解患哪种病苦。审察膈的上下,就可知道病气的所在。首先要掌握经脉运行的道路,取穴要少而精,刺入一定深度后留针,使正气徐徐入内。若人体上部大热,就当用推而下之的方法;若病邪由下而上,就引导邪气排出体外;同时又要注意病人以前所患之病,应先治疗前病;寒邪在外的,当留针而用补法;寒邪深入于里的,当取合穴以泻之。

凡不适宜用针的,就用灸法较为适宜。上气不足的,应当用“推而扬之”的方法,引举其气以补其上;下气不足的,当用“积而从之”的方法,留针随气以充实其下;阴阳都虚的,当用灸法治疗;厥逆而寒象严重的,或骨侧的肌肉陷下,或寒冷已过两膝,当灸足三里;阴络所过之处,寒邪留滞在里面的,寒邪深入到了内脏,当用“推而行之”的方法,推散其寒邪;经脉下陷的,当用灸法治疗;脉络结而坚紧,也当用艾灸治疗。

如果不知道病痛的确切部位,就灸阳跷脉的申脉和阴跷脉的照海,如果男子误取阴跷,女子误取阳跷,这是高明针师所禁忌的。这样,针灸的理论就完备了。

以上内容都是根据这本《黄帝内经》总结而出,有理有据。《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与秦汉时期,是中医药学最早的一部内容较为系统的经典著作。

该书分为《素问》与《灵枢》,各81篇,合计162篇,名为《黄帝内经》,实为当时众多医家搜集、综合、整理而成。

《黄帝内经》在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系统论述了人体的形态、生理与病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以及养生保健等问题。

其内容包括脉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病证、针灸和汤液治疗等,确立了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模式,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经验积累阶段发展到理论体系形成阶段。

很多人问我爱好中医,喜欢养生,看什么书最好,我都推荐《黄帝内经》。这本《黄帝内经》是加厚版本,值得好好学习。喜欢的点击下方连接:看一看购买。原价59,现在只要39.8现在下单包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