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讨论

 垂柳飘飘 2020-03-12

《灵枢经》一直被针灸临床大夫奉为圭臬,如何取得较好的针刺作用,在《黄帝内经》中均有详细论述。本文从治神、守神、诊脉、得气与气至、针刺顺序、针刺深浅、留针时间等几个方面阐述《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关键,希望对大家有所提示。

《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讨论

《灵枢经》又被称为《针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针刺治病的专著。书中详细论述了针刺的临床理论、针刺取穴原则与应用,并在开篇指出:“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灵枢经》将针刺治病做了形象的比喻,并指出“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然而在临床上,“不可治”的情况时常出现,对针刺取效的“术”仍不得要领。小编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并结合《内经》中的论述对针刺取效的感悟浅述于下。

01

治神与守神

治神、守神是针刺取效的第一个关键。医者心态决定施术成败,自古医家注重调养精、气、神,要求施术时先治神。《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指出凡是使用针刺治病,必须以神为本。《素问·宝命全形论》又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此言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医者不仅要治自己的神,也需要让患者守神,只有双方都在治神、守神,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只有技术高超的上工才懂得如何通过治神守神提高针刺疗效。针刺得气,施以提插捻转以行针。行针之道,亦需守神,正如《素问·保命全形论》云“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由此可见,针刺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守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得气,催气,行气,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讨论

02

诊脉

《内经》中非常重视针刺前的诊脉。《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指出针刺之前,必须通过诊脉来确定病位,判断疾病的性质,了解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从而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决定采用何种针刺方法。针灸临床中如果不重视诊脉,则很容易做出对患者病情寒热虚实的误判,从而犯“虚虚实实”之戒,“补泻反则病益笃”,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针刺前诊脉是医者获得正确辨病辩证的依据,从而确定正确的处方、选择适当的针刺手法。

03

得气与气至

得气与气至是针刺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内涵自有不同,但都是针刺取效不可或缺的部分。得气与气至是调经取效的重要标志。《素问·离合真邪论》首先提出了“得气”一词:“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当针刺得气后,医者便可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以求气至。窦汉卿《标幽赋》中对气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灵枢 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古人用风吹云散见苍天的形象比喻来说明针下气至后的明显临床疗效,一言以蔽之,“刺之道毕矣”。

04

针刺顺序

针刺顺序是现今针灸临床常被忽视的重要问题,然而,针刺的先后次序确是影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经》多篇文章对针刺顺序做了详细的阐述,如《终始篇》:“病先起于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于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周痹篇》:“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五色篇》:“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等等。山东针灸名家张善忱教授在治疗一急性胃痛的患者,取内关、中脘、足三里,并依此顺序施术,倾刻病减痛止,但在留针过程中,予以行针时,其顺序恰相反,结果其病又作,复又施术同前,其痛方止。由此可见,内经中多篇文章强调针刺顺序,是有临床依据的,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益,以提高临床疗效。

《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讨论

05

针刺深浅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针刺的深浅对针刺治疗效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灵枢官针》云:“病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反为大脓“。因此,针刺治疗前必须对病位的深浅有清楚的了解,做到成竹在胸,下针时才能得心应手,针到病除。此外,针刺的深浅还必须因人、因时的不同而灵活掌握。故《灵枢·终始》指出:”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痒者,阳也,浅刺之。“针灸临床中必须以经典为纲,严格遵循针刺深浅的原则,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06

留针时间

留针是针刺得气后,将针留置穴位内一段时间,再予出针的方法。临床中能否正确掌握留针的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疗效。《黄帝内经》提出了不同性质的疾病留针时间也不尽相同。《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指出寒热病留针时间的不同,在该篇章中还指出,错误的留针时间将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袁青等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对于顽固性的疾病,长时间留针有利于疗效提高,俞剑虹也有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单纯面神经麻痹,短时间留针或得气后出针,效果更佳。

此外,针刺取穴的准确性、针尖的方向以及针刺手法均会影响到针刺的疗效,这都是医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着重考虑的。另外,患者对医者的信任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针刺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