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手法刍议

 图书 馆员 2011-08-25

针刺手法刍议 老针  

 

在针刺治疗中,常因操作手法不同,在同样疾病,同样穴位的针刺条件下,所产生的疗效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论古今中外的针灸学者,都非常重视针刺手法的研究,本文特试予探讨有关针刺手法的若干问题。
一、针下得气。
得气即针刺时所产生的经气的感应,当这种针感产生时,医者感到针下沉紧,患者自觉针下有酸、麻、胀、重或传导感。如不得气,医者觉针下空虚,患者觉针下刺痛不适《灵框·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是否有效取决于得气,得气快则疗效佳,得气慢则疗效差,不得气则无效。正如《金针赋》记载:“气速效速,气迟效迟。”进针后如果不得气,应当采取各种方法以促使得气,常用方法有如下十种。
1、调整穴位:如取穴不准确或取穴不对症,常难以得气。因此,取穴前必须四诊合参,辨症取穴,取穴时必须反复循按,不得偏离其准确位置。
2、调整针刺方向和深浅:如果针刺方向、角度有误或深浅失度,则针下难以得气,应当重新予以调整,向穴位四周或天、人、地三部刺探,直至获得满意的针感为止。
3、以手摄循:《金针赋》载:“气不至,以手摄循,以爪切掐。”《针灸大成》载:“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若针刺不得气,可以针刺穴位四周或经脉循行部位用手进行按、压、揉、掐,以促使经气来复。
4、行针催气:《神应经》载:“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即采用反复捻转、提插、摇针、震颤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多种手法施行行针催气以加强针感。
5、留针候气:若不得气时,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因留针时经气能逐渐集聚于针下,再施手法,较易得气。
6、温针催气:即在针旁用艾条悬灸或用酒精灯烧红针柄以促使得气,适用于阳气虚患者。
7、艾灸催气:可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或针刺部位邻近处的俞穴以促使得气,亦适用于阳气虚患者。
8、刮柄催气: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以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9、搓柄催气:针刺入后,若觉针下如空松无物而不得气,可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单向捻转,每周要超过360o每搓2—3周或3—5周,使针下沉紧,较易得气。
10、守气:针刺得气后必须要坚持守住气才能提高疗效。如《灵框·小针解》载:“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得气后,医生应当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观察病人反应,询问病人针感,目无外视,手如握虎,施以符合患者病情需要的针刺手法,徐徐提插捻转,使得气的针感能稳固地持续下去,维持到针治所需要的时间为止。如果得气后针感很快就消失了,我们称为“丢气”,丢气使前功尽弃,这种昙花一现的针感对治疗无益,必须重新行针催气。《灵框·小针解》载:“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所以针下得气不能稍得即止,必须坚持守气,徐徐提插捻转,使经气充足而畅行,方能提高疗效。
二、导气法:
《内经》首先提出了针刺导气法,《灵框·五乱》载:“徐入徐出,谓之导气。”即针刺得气后,将针缓缓地下按,再将针缓缓地上提。所谓“徐入”,是将针由浅部徐缓捻动纳入深部,所谓“徐出”,即再由深部徐缓捻动退至浅部。导气法具有引导经气的作用,适用于气机逆乱之证。《灵框·五乱》载:“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指出不论虚证实证均可用导气法,虚证则能引导其正气恢复,实证则能诱导其邪气外泄,所以命名为“导气法”。此法与平补平泻法有类似之处,适用于治疗虚实夹杂,寒热并存,气机逆乱或气机不畅之症,临床应用颇为广泛。导气法的针刺强度不轻不重,相当于轻度与重度刺激之间的中等度刺激量,要使患者既不感到针感太重,又不觉得太轻,导气时,患者自述针下有传导感与舒适感,医者手下操作尽量要求达到恰到好处,不补不泻,不快不重,徐入徐出,缓缓提插捻转,每次操作10—15分钟,可留针,亦可不留针。但是,应当记住在导气过程中不能“丢气”,丢气就是失去了针感,如果在导气过程中丢了气,则无气可导,也就称不上导气法了。
三、补泻手法的轻重。
针刺治疗的手法操作有轻重强弱之分,很多人都认为强刺激是泻,弱刺激是补,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不管补法或泻法,都有轻有重,有强有弱,应当根据病情的缓急及患者体质的虚实强弱而采用相应的针刺手法,必须指出,有的补法的刺激强度反而重于泻法,如提插补泻法,补法宜重插轻提,泻法宜重提轻插,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以向下插为主的补法的刺激强度必然重于以向上提为主的泻法。还有烧山火和透天凉,烧山火的操作要求是三进一退,行九阳数,即三九二十七数;透天凉的操作要求是一进三退,行六阴数,即三六一十八数,补法烧山火的二十七数与泻法透天凉的一十八数相比较,必然是这种补法的刺激强度重于泻法了。当然,亦有泻法重于补法的,如捻转补泻法中,捻转角小,用力轻,频率慢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为泻法,补法的刺激强度就明显地弱于泻法。其他如迎随补泻法,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针尖逆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泻,补法与泻法的刺激强度则基本相同。总之,应当按照辨症施治的法则灵活掌握针刺补泻的刺激轻重。
四、知为针者信其左。
《难经·七十八难》载:“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右手厌按所针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强调了右手(押手)在针刺操作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进针时要先用右手在穴位上进行点、按、掐、弹,以激发经气的的运行。《灵框·九针十二原》载:“右主推之,右持而御之。”指出右手针刺时,左手必须密切配合。《难经·八十难》载:“右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认为左手的协同配合是整个针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标出赋》载:“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提出要达到针刺而无痛感,先宜用右手在针刺部位重按多按,促使经气流通,再用右手持针很轻快地徐徐刺入。右手在进针过程中的配合动作有指切押手、夹持押手、舒张押手、提捏押手等四种方法,帮助固定穴位,以利于针刺。在针刺施术的过程中,无论定穴、进针、催气、得气、补泻、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各方面都需左手相助。如开阖补泻的补法要用左手按压针孔以免真气外泄,如一针透二穴时要以左手扪之,方知针尖是否已到达预定位置,如沿皮刺时要以左手扪之,方知针尖是否偏离皮下。所以,历代针灸医家都极为重视左手(押手)在针刺中的协助作用。
五、动态针刺法。
一般针刺治疗时都要求患者静止不动,而动态针刺法却恰好相反,须令患者在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这种刺法最早载于《内经》,《灵枢·官针》载:“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痺也。”即直刺筋肉挛急痺痛处之旁,同时令患者作各种关节功能活动,并向前向后反复提插,以舒筋缓急。这种恢刺法就属于动态针刺法。动态针刺法适用于治疗运动系统的各种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扭伤、四肢关节、肌肉、韧带挫伤、肌肉痉挛、风湿性肌炎等症,动态针刺法分为针治痛处和针治远端两种方法。
1、针痛处:令患者活动患者,哪种动作能导致疼痛发作就坚持做那种动作,令患者维持使患处最痛的姿式和体位,再找出最痛处。这种最痛处与阿是穴是有区别的,因为这种痛点的出现与体位和肢体活动有关,改变体位和姿式以后,痛点就会立即消失,而且这个痛点不一定有压痛,但患者处于疼痛体位时能较准确地指出痛处,这个痛点就是动态针刺法的有效刺激点,针治时,必须在患者处于最疼痛姿式的体位进针,一边针刺一边令患者缓缓活动患部。如针治腰痛,就要求患者在针刺时作俯仰、侧弯等动作活动腰部,针治肩痛,亦令患者活动患肩。注意这种针法针刺较浅,仅五分至一寸深,若深刺易造成软组织损伤或血肿、弯针、滞针、晕针,患者活动时动作一定要轻柔徐缓。
2、针远端:即在与患处相对应的上、下、左、右取穴施治,如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亦可在患部所属经络的远端循经取穴施治,亦可针刺远端的有效的经验穴、奇穴或对症取穴施治。其它如耳针、手针、头针疗法亦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针治的关键仍然是要求必须活动患部。针刺得气后,令患者作主动运动或帮助患者作被动运动,但用力不要过猛,患部活动的幅度应当随着病痛的减轻而逐渐加大,直至疼痛完全消失,肢体活动恢复正常或明显减轻为止。如疼痛无明显变化,应嘱其暂时停止活动,休息片刻后又调整针刺穴位,重新如法施治,多能当即获效。如肩周炎,可针刺健侧中诸穴或患侧条口穴,一边捻转提插,一边令患者作肩部上举、外展、外旋、内旋等动作。如腰痛,可针刺后溪穴或手背部腰腿点,得气后一边运针一边令患者作腰部前俯、后仰、侧弯等动作。如颈项强痛,可针刺健侧落枕穴或患侧绝骨穴,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部。
六、一针多穴法。
一针多穴法,是一针透刺贯穿二穴或数穴的针刺法,这种仅用一针就能刺激多个穴位的方法能进一步提高针灸的疗效,但必须掌握好针刺的深度、角度和方向,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透穴方法:
1、直刺透穴法:这种方法多是在相对应的。阴阳经脉的穴位上进行透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直角垂直刺入,透至对侧穴位皮下为止。可从相表里的阴经透阳经,如内关透外关治胸腹痛;可从相表里的阳经透阴经,如昆仑透太溪治足跟痛;亦可在非属表里经但穴位部位却互为对应的穴位上进行透刺,如曲池透少海治肘关节痛,阳陵家透阴陵泉治下肢瘫痪等。
2、斜刺透穴法: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30o至60o角斜刺,至所透穴位皮下为止。可阴经穴透阴经穴,如太冲透涌泉治肝阳上元所致头痛;可阴经穴透阳经穴,如内关透支沟治胸胁痛;可阳经穴透阴经穴,如肩聊透极泉治肩周炎等。
3、沿皮刺透穴法:即针刺入皮下后,再与皮肤表面平行横刺至所透穴皮下为止。可本经穴透本经穴,颊车透地仓治面瘫;可阳经穴透阳经穴,如迎春透四白治胆道蛔虫;可阴经穴透阴经穴,如三阴交透复溜治盗汗;可阴经穴透阳经穴,如中脘透梁门治胃痛;可阳经穴透阴经穴如天枢透大横治便秘。可一针透三穴,如从神门进针,透过通里至阴都为止,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可一针透四穴,如从领厌进针,透过悬颅,悬厘至曲宾为止,用于治疗偏头痛。若用芒针沿皮透刺任,督脉穴位,还可一针透五、六穴或七穴,但临床应用极少。应提起注意的是,这种一针多穴的透刺法要注意安全,严防发生医疗事故,尤其是直刺、斜刺法,因刺激较强,针刺较深,应避免发生晕针、滞针和弯针,进针应缓慢一些,于法应轻巧,提插捻转的幅度要小一些。捻转不要超过180o,不要刺伤大血管和神经干。一般直刺、斜刺透穴法不要留针过长,如需留针最多10——15分钟即可,但沿皮刺透穴法则久留无妨,留针时嘱患者不能活动肢体,留针体位以卧位为佳。
七、结语:针刺手法是针灸医学极为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针刺疗效,若能熟练掌握,自有得心应手之妙,应当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
 
 
手三针、足三针操作手法要领 老针  
 

手三针、足三针操作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行针得气。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则

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

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

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后面所治病例,对取穴甚有帮助,可供参阅。

因此可以说,针刺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针刺的质量。

笔者体会,用针刺治疗痛症,取穴的多少,与针刺的质量并不成正比例;针刺时间的长短与针刺的质量也不成正比例。在治疗上述痛症时,笔者在很多情况下只取一个穴位,或两个穴位,三个穴位同取者很少。取一个主要穴位,按照笔者所述的上述针刺方法进行针刺,哪怕是只有几秒钟,只要激发起经络在瞬间的单位时间内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达到了治疗能量,即达到了一定的气态,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反之,如果选用三四个穴位,或者更多的穴位,留针30分钟,但激发不出经络在相应的单位时间内释放出治疗能量,则疗效是比较差的,甚至毫无疗效。

因此,笔者认为,用针刺治疗痛症,取穴越多,留针时间越长,往往疗效越差特别是让患者固定在一种姿势而不让其活动的长时间的留针,则疗效会更差。因为这种静止给经络的疏通带来了阻力。

笔择推脚想,针刺止痛,是针刺经络上的穴位激发起经气,经气传入大脑,大脑立即进行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整合,这一过程即是大脑的兴奋过程。兴奋属阳、属动,动则通,通则不痛。兴奋的质量越高,通的速度就越快,越快带来的冲击力越大,借着这一瞬间的冲击之力,使淤消结散疼痛消失,缓解,减轻。

既然有兴奋的快速强烈,就有兴奋的缓慢低弱;快速强烈属阳,缓慢低弱属阴。如兴奋不起来,就达不到一定程度的气态,就会被阴所抑制,就冲不开痛结,而止痛的效果就差,或者根本无一点效果。
 
 

董氏奇穴的对应-不传之密 老针  


老针老师对于董氏针法进行详细的描述,非常受益,学生会经常打开细细领会。

其实,学习董氏奇穴的朋友,都会惊奇和感慨,不知董公当年如何发现如此众多的、自成体系的、可以囊括所有微针系统、任何流派针法、堪称针道的董氏奇穴,多年在体会经气运行过程中,发现了董氏奇穴的创制过程——那就是对应,至于董氏奇穴的主治,除对应外,还有循经——经气所过,主治所及。

举例说明:当经气在卵巢运行时,足内踝前也在同步运行,同时运行的还有还巢穴(所说穴位,是呈片状运行,而非一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董氏奇穴在取穴施针时,有的穴位,取周围一片区域都有效的原因),需要说明还巢穴位的正确位置是无名指二节大侧中央。

当经气运行在子宫时,同时运行的还有手一二指叉口位置、妇科位置,凤巢位置,足内踝下后位置等,呈片状运行。当经气在子宫对应之背骶骨位置运行时,同时运行的还有足外踝后下方一小片位置,当经气在背肾区运行时,在外踝外后方大片状运行,覆盖子宫那一小片位置。

当经气在感冒二穴运行时,背部肺区(中线外约1.5—3寸处)同时有经气运行,当经气在尾骶运行时,头后脑处也在同时运行……等等,这样的对应很多。这种感应就象同步共振一样,同一时间在身体不同位置的地方同时运行。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现在还不能明白,还有待以后探索发现。

有人说这种对应是全息,其实我感觉只能是对应,可能是与生命形成的密码有关,因为此种对应并不象张颖清教授所说的全息律那样单纯,而是呈多方面多角度多种对应方式,是非常复杂的。比如食指肚中心点对应两眼,如果按张教授理论,其上是头顶,其下是嘴、下颏等什么部位,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他也可以对应身体的许多部位,按压时,经气会同步在身体许多部位有反应,极为复杂(但主治,以经气首先到达为主,这样也就方便定位了),绝非张教授所言那么单一对应。毫无疑问,张教授所发现对应只是其中一种,也是极为有效的。

还有一种对应是圆球状的对称性对应。比如经气在喉管运行时,有经气也会在阴道部位同步运行,所以,治咽喉之穴位,应该同时也可以治性病,同样治甲状腺肿的穴位,同时也可以治睾丸炎。这种对称性对应,可能与经气在脑部呈圈状运行有关,因为经气在脑部除了线状、沟回、也有圈状,当呈圈状运行时,就是在头面部就可以同时产生很多对应,就象圆球那种对应方式,而且这种圈状会在脑中做各式各样的运转。所以,用针治病时,同一穴位,针尖方向不同,是可以治不同疾病的,这一点,朋友们在临床请多思考之。

其它诸如肾开窍于耳、舌为心之苗,肺窍为鼻等等,是基于此种对应,还有中医的舌诊、面诊、手诊、足诊等,也是基于此种对应,都可以体察到,只是现在流传下来的各式望诊,感觉上或失之于简略,或有失准确,象经气在心中运行时,舌尖经气是有运行,但在肺部运行时,因为肺有两叶,在舌上也是有分辨的,不是笼统地在舌尖。

总之,全身皆有对应,全身皆可诊病。只是经气在运行这些对应时,不同的时间,产生对应的位置组是不同的,还有体察时感觉特别累,所以目前尚未能形成相关体系。但对应的整体骨架可参考杨维杰师叔祖书里的对应针法,再加上圆球对应。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杨师叔祖天资聪敏,才华非凡,随师董公而思索出这么多规律性而接近真实的人体对应针法,实属难能可贵,我们后学者在学习董公之术时,也应对杨师叔祖表示深深的敬意。

下面录入几个简单易用的小对应:手指甲对应人的大脑外壳,从拇指开始顺序下数至小指,指甲中心处分别对应:前顶-囟会、百会、后顶-脑户、风府、颈椎;手指肚对应人的面部,从拇指开始顺序下数至小指分别对应:额、眼(太阳)、鼻腔、咽喉、天突穴处。单从每个指甲指肚,又都有各自己的对应,因为比较复杂,不再一一述说。此一简单对应,因为用之非常方便,朋友们可以做日常保健治疗,也可以临床检查,比如说颈椎有问题的,按其他四指指甲没反应,按小指甲中心处,却会非常痛。同理,经常点按小指甲,对颈椎也会有帮助。其余依此类推。

至于身体其他部位更详细的对应,尚待今后反复体察确认。

其实在我的体会里,感觉对应是比较粗略的的经络体会,真正的精细的经络体会是循经及各条经络与脏腑器官连属及相互关系,各条经络在相关脏腑器官的细腻运行通道等等,非常复杂,到现在还没能全部弄清。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经络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与神经关系相当密切,也就是说和现代医学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不是象传统十二经那么单一笼统,也不象是有经络研究论文所说,经络研究到最后是不存在的,这话就象说中医需要取消一样,感觉同样可笑。

附:杨师叔祖所写对应针法:

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董师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绝不在局部针刺,其治病常采对应取穴,效果卓著。董师常用之对应取穴法有下列八种:

(一)等高对应: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施针,左侧病痛可取右侧等高点,右侧病痛也可取左侧等高点,例如左曲池痛可针右曲池。这与物理学说之共振理论,有其相合之处,而采用单侧或双侧共穴针刺。

(二)手足顺对:将上肢与下肢顺向并列,以肘对应膝为中心对应,可有下列对应:即肩对髋、上臂对大腿、肘对膝、下臂对小腿、手对脚。如髋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泽(肘后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髋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个人常以小节穴治脚踝痛,即系此一对应之运用。

(三)手足逆对:将上肢与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对应:即肩与足、上臂与小腿、肘与膝、下臂与大腿、手与髋。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疗,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董师常取手上灵骨、后溪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个人亦常取支沟、外关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应用。

(四)手躯顺对法:上肢除与下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即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脐(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阴部。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阴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疗(反之下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骶穴位施治)。董师以大闾等五间穴治疝气即与此一原理有关。

(五)手躯逆对法:将上肢舆躯干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手(腕)与头(颈),前臂与胸(背)脘,肘舆腰),臂舆下腹(或腰骶),肩舆阴部。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如用内关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闷等),下腹有可病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及上臂有病,亦可取胸脘及下腹位施治)。董师以肩部之天宗、云白等穴治妇科阴道病及目前行之手针以手指治头病都与此一原理有关。

(六)足躯顺对法:下肢除与上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下肢与躯干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即大腿与胸(背)脘,膝舆脐(腰),小腿与下腹(腰骶),足与阴部。如胸背有病可针大腿,腹有病可针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临床常以大腿部位之驷马治肺、三通治心,个人常以门金治经痛,大敦、隐白治崩漏,以及复溜治腰骶痛,三会交治下腹病……等,其运用皆与此一原理相合。

(七)足躯逆对法:将下肢与躯干呈逆向排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足舆头、踝与颈项、小腿舆胸(背)脘、膝与脐(腰)、大腿与下腹(腰骶)。如胸脘有病可小腿,下腹有病可针大腿,反之胸脘及下腹亦能治大小腿病。

方法:除了手与脚及手脚与躯干的对应外,头面舆尾骶亦形成一种对应。例如临床以骶部之长强治癫狂之脑病;以头部之百会疗脱肛就是常见的例子,董师亦常以通宵穴治头痛,也是此原理之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