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头汤组方探讨及临证研究

 大富豪654 2019-12-30
目的:乌头汤是张仲景的经典方剂之一,书中用于治疗历节病。由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蜂蜜组成。本课题通过对乌头汤的组方及临床医案进行研究,明确其组方规律及临床应用指征,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法:首先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理论方面对乌头汤的出处、沿革、病因病机、方药、配伍等进行梳理,并重点探讨乌头类药的异同及乌头解毒的方法。其次,收集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柴老师的门诊病历;并在万方和知网中检索1979年1月至2014年12月运用乌头汤的病例,再对所收集的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整理,对病案中的性别、年龄、中西医疾病、症状体征、舌、脉、原方药物用量、加味药物、就诊时间、病程等进行频数及百分比统计,对乌头汤的临证进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显示,94例使用乌头汤的病案中,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年龄为12岁,平均年龄为41.81±14.47岁;乌头汤男女皆适用,无明显性别差异,男女比例为1.28:1;四季皆可用,冬季使用频率最高;病程多较长,多在1年以上。(2)中医疾病方面,主要以肢体经络病为主,占64.89%;其次是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妇科病证,各占10.64%、7.45%、5.32%。(3)西医疾病方面,主要应用于风湿性疾病,占54.67%;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各占13.33%、12%、12%。(4)症状方面,主要表现为疼痛,占24.84%;其次是身凉怕冷、肢体沉重酸麻、关节活动不利,各占15.45%、11.06%、7.52%。主要舌象是淡舌,占81.08%;白苔,占88.16%。主要脉象是沉脉,占67.06%;其次是弦脉、细脉、紧脉,各占25.88%、23.52%、22.35%。(5)原方用量方面,临床中使用乌头汤时一般使用制川乌,其最小用量是4g,最大用量是30g,平均用量是12.28g;最常使用量是10g,其次是15g、6g、9g、30g。麻黄的最小用量是3g,最大用量是24g,平均用量是9.54g;最常使用量是10g,其次是9g、6g。白药的最小用量是6g,最大用量是50g,平均用量是16.94g;最常使用量是15g,其次是12g、20g、10g、30g。黄芪的最小用量是10g,最大用量是80g,平均用量是24.62g;最常用量是30g,其次是15g、10g、25g、20g。炙甘草的最小用量是3g,最大用量是30g,平均用量是9.13g;最常使用量是10g,其次是6g、5g。蜂蜜较少使用。(6)加味药物方面,临床中使用乌头汤时常加解表药,占19.85%;其次是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各占17.59%、16.58%、12.56%。常加的药物有桂枝、当归、草乌、细辛、川芎、熟地、生姜、附子、薏苡仁、牛膝、防风、生地、独活、干姜、杏仁、白术、大枣、葛根、知母、秦艽、茯苓、乳香、豨莶草、吴茱萸、没药、全蝎、忍冬藤、木瓜、鸡血藤。结论:(1)乌头汤男女皆适用,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分布广泛;病程多较长;四季皆可用,冬季使用频率最高。(2)乌头汤证主要表现为疼痛,其次有身凉怕冷、肢体沉重酸麻、关节活动不利、精神饮食异常、肿胀等。舌脉主要表现为白苔、沉脉。(3)乌头汤主治以肢体经络病为主,其次是脾胃系、肝胆系、妇科等多科疾病。(4)近现代临床中,川乌的使用量较《金匮要略》书中记载的少;蜂蜜较少使用。(5)临床使用时常加解表药,其次是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对部分患者出现咽干、口干的情况,可配伍生地、知母以制其辛燥化热之性。(6)乌头类方多用于治疗因寒而致的一类疼痛性疾病。(7)临床中,如果长期使用乌头汤,应尽可能定期做肾功检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