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293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12-30
第十六章 祛痰剂/ 燥湿化痰/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温胆汤
(温胆汤 《三因极─病証方论》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克) 陈皮三两(90克) 甘草一两(30克),炙   茯苓一两半(45克)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新世纪一版)

   温胆汤是常用方,就是说它是以基础方,二陈汤基础上发展来的,但是我们现在说这个温胆汤,你不能完全就是说,温胆汤利用了二陈汤发展而来,这也不能简单这样看待。
   因为这个温胆汤,我们这个教材出处写的是《三因极─病証方论》,现在这个方组成,是《三因方》上的组成。但《三因方》的温胆汤是根据唐代《千金方》的温胆汤转化过来的。
   这个方,人们对它的方名“温胆”有疑问,从整个温胆汤组成来看,由二陈汤加枳实、竹茹以后,偏凉,但凉性不是很重,是偏一点凉,那它怎么叫温胆呢?
   有的解释这个温,认为这个温是“和”的意思,是一种协调平衡的意思。
   我前面讲“和”法时曾经提到过,
 @“和”字在古代,是协调平衡的意思,是一个哲学名词。
 @“温”,人们过去概念,一年四季寒热温凉,认为“温”是人们生活最好、最理想的温度,这种状况。它不等于寒热温凉你找一个中介点,一点温度没有,不是这个。而温是最适合的词,所以最平衡协调里想这个状况。
   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温”“和”,这里的温,有和(调和)的意思。
   那温胆汤调和什么?
   通过祛痰,调和胆胃。所以从病机来说,主治证候病机说它“胆郁痰扰证”。那这里说情志不遂,引起胆气郁滞,有一定的精神因素。然后气机郁滞呢,气郁就生痰,痰阻滞中焦,胆胃不和,胆胃之气上逆。胆胃这两者,在这个证候形成当中,往往是相互影响的。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和情志这些有一定关系。情志影响,肝气不舒,胆气也可以郁滞。胆郁以后,气机不畅,气滞生痰,这里气郁生痰了。那痰阻滞,胃气可以不和,所以临床表现,
 @ 胆为痰扰,痰浊上逆,胆胃不和反应,胆怯易惊,往往心中容易惊恐,所以容易惊醒。
 @ 加上胆郁之后气郁生痰,痰气郁滞化热,有一定的痰热,痰热扰乱心神,可以心烦不眠,所以这个方常用来治失眠。痰热型失眠。

* 对胃而言,脾为生痰之源。
 @ 痰浊之气上逆,引起上部,头眩心悸,呕恶(呕吐恶心),呃逆,都是胃气上逆。
* 当然这个方可以用于痰证。
 @ 如果属于胆郁痰扰这一类,痰热类型的癫痫,它也通过清化痰热可以治疗。

   所以主治当中看起来涉及比较复杂,
有情志方面的胆怯易惊,心烦不眠,
有痰气上逆引起的头眩心悸,呕恶,呃逆,
以及癫痫这一类。

* 舌脉,舌苔白腻,脉弦滑。
 @ 苔白腻说明痰量较多,
 @ 脉弦滑,既有痰湿的问题,痰湿为患,又有气机郁滞,肝胆气机郁滞。
   所以温胆汤证,并不是一定以咳痰为它主治证候。但痰是它的致病之因,是一种胆郁痰扰,胆气上逆,胆胃不和这种证候。

   我们刚才简要进行了温胆汤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关于它的功用,治法的归纳,我们休息一下,继续讨论。
-----------------------------------------
  
   上节课讨论到温胆汤证的病机分析,证候分析,从温胆汤证的病机分析来看,它是胆郁痰扰证。证候分析集中反映在以无形之痰为患,这个为主。
   我们前面在概述里曾经讨论了,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大类。
* 有形之痰,往往是以从肺咳出来,随着肺气上逆,咳嗽,咳出的排泄物为主。
* 无形之痰,是在证候反应上。
   所以我们这里所提到的,胆郁痰扰,引起胆怯易惊,心烦不眠。以及呕恶呃逆,头眩心悸,癫痫,这些都属于一种无形之痰为主的范围。
   这个温胆汤在临床用得比较广泛,对于痰热引起有形之痰也有作用。但临床上更多的应用用于无形之痰。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根据这个病机分析,我们来看看它这个治法和这个方的功用。从原因来讲,根本的还是痰,所以要理气化痰,由于痰郁造成了这种胆胃不和,要清胆、利胆、和胃。

   从温胆汤的构成来讲,微微偏凉。《三因极─病証方论》的这个温胆汤,我们前面谈到偏凉的。当在这个用量的灵活运用及配伍,它可以调整的,或者减少凉性,或者增加清热力量。所以现在把它治疗痰热,相比之下,用得比较多。

   我们下面看它的方解,怎么体现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这种作用呢?
   这个方里的
* 君药,半夏、竹茹
   温胆汤仍然是在二陈汤,燥湿化痰二陈汤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 半夏,燥湿化痰力量较强,但是辛温的。
 @ 竹茹偏寒凉,可以清热化痰,同时它又利胆、和胃。所以对于胆胃不和,这种偏于痰热的比较适宜。 
 @ 半夏竹茹连用之后,加上后面加了枳实,全方就偏凉。

* 臣药是陈皮和枳实,
 @ 陈皮理气化湿,
   和半夏相配,体现了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消这个原理,是治痰的一个常用配伍组合。
 @ 枳实呢,可行气、降气,可以导滞,也有清热作用。
   和竹茹相配,对于全方清化痰热、消痞、导滞,有协助作用。

* 佐药这里分为两组:
 1. 茯苓,仍然是二陈汤原方里的含义。
   茯苓在这里,
  # 一个健脾治疗生痰之源,脾为生痰之源。
  # 一个能够渗湿,协助半夏的燥湿,增加化痰力量。
  # 一方面茯苓还擅长于平冲逆逆,降水气之上逆。
   在这里,刚才证候分析我们分析到,它涉及到一个痰气凌心,痰气上逆凌心,上干清阳,头晕目眩,心悸。所以茯苓这个平冲降逆,和竹茹、枳实配合,有助于能够降痰气,它治疗很多精神系统疾病,也是靠的这个机理。

 2. 生姜、大枣
  # 生姜大枣在这里啊,主要调和脾胃。
  # 生姜配合半夏,两个既有相须,有助于和胃降逆,有助于化痰。又能够相制,消除半夏的一些毒性。
  # 大枣能够补脾,和甘草联用,主要能够补脾胃,考虑脾为生痰之源。而且防止温燥之品伤中焦。

* 甘草作为使药,调和药性。

   整个方体现了理气化痰,和胃利胆,过去很多教材也提到了,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这要看你的用量把握。
   如果使这个方凉性突出,治疗痰热,现在临床用的很多用它清化痰热为主。那就竹茹、枳实量增大,这是灵活运用的范畴了。

  临床运用辨证要点(使用基本依据)

* 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
 @ 心烦不寐,用来反应一个精神方面疾患的一个代表,痰热扰心造成心烦不寐。
 @ 痰热随着痰气上逆,眩悸呕恶,也是痰气上逆,造成眩晕、心悸、呕吐、恶心。痰气上逆,胃气不和。
 @ 苔白腻,脉弦滑。
  这苔白腻,反映痰湿较重。
  脉弦滑反应的是既有胆胃不和这种痰浊内涌。

   随证加减时候
* 如果说热邪显著,特别心热较重,心热严重,加黄连。加黄连后,这个名称就叫黄连温胆汤。
 @ 同时也可以栀子、豆豉。配了栀子豉汤呢,有助清热,宣发解除胸中的烦热。(栀子豉汤《伤寒论》:栀子、香豉

* 失眠,属于痰热扰心,加安神药,琥珀粉、远志,结合进去。

* 惊悸,温胆汤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阵发性心悸,用得很多,报导很多,可以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镇惊安神。

* 如果说,呕吐恶逆,就胃气上逆比较突出,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
 @ 这个方里可以加苏叶。
  # 大剂量苏叶是解表发散,
  # 中等剂量往往侧重在理气。
  # 小剂量可以解郁。
   在此,苏叶用中等剂量,或者用苏梗,它主要可以理气、和胃。
 @ 枇杷叶是降气的药,能够降肺气,也有和胃作用。
 @ 旋覆花,前面在张仲景的经方旋覆代赭汤里,曾经讨论过,旋覆花擅长于降胃气之上逆。这在旋覆代赭汤里大家可能还记得,它可以治疗噫气不足,心下痞,噫气不足,也就是胃气上逆。
   在这里,如果痰浊停滞,引起痰气上逆,造成胃气不和,呕吐、呃逆,可以进行这样的加味。

* 眩晕,加天麻、钩藤
   眩晕突出,痰浊上犯引动风邪,这也是内风的一类,
 @ 加天麻可以平肝熄风,
 @ 钩藤也是熄风的要药。
   这在前面治风剂我们讨论过天麻钩藤饮。是以天麻、钩藤为君药的。天麻钩藤饮治疗现代高血压的头痛、眩晕、失眠。也是利用这两味药的熄风作用。所以如果痰浊上逆,引起动风,那我们可以两个结合,解除这个风痰问题。

* 癫痫抽搐,加胆星、钩藤、全蝎。
   癫痫一般认为和风痰有关。癫痫、抽搐和风痰有关。可以加擅长于清热化痰、祛风痰的胆星、钩藤、全蝎。全蝎还能有比较强的镇惊作用。

   这是温胆汤在临床随证加减里边,较多的使用的一些方面,当然这是一些举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