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思想

 七星钓客 2019-12-30

引子

“儒家思想”是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兼容先秦诸子以及历代思想学派核心进步理念,指导中华民族二千多年以来国家治理,坚持“生命至上、传承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以“规范社会关系、指导生命伦理、和谐人与自然、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综合人文思想体系。

“儒”最早是对古代主管祭祀活动的官员“祭司”的统称,到商周时期发展成对拥有知识文化为君王、贵族提供礼仪服务的读书人的统称了;“儒学”是秦汉时期社会对“儒者”学习和从事的学问的统称;“儒家”则是后世对在儒学研究传播和发展上有贡献的读书人的尊称;孔子因为推崇周礼培养儒者而被后人称为“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思想”和他的弟子们以及数百代再传弟子们的思想,后世学者统称为“儒家思想”。而我们现在经常提及的“国学”和“传统文化”其实很多时候是被等同为“儒家思想”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文化革命论,主张学习西方工业文明追求自由和效率,反对传统农业文明追求的安定和规矩,由此开始反对延续两千多年的社会制度,并直接推导出反对“孔孟思想”,把以朱熹思想为主要特征的明清“儒家思想”定性为“封建礼教”,把孔子认定为封建贵族的代言人。

上篇:“儒”和“儒学”

远古时期,还没有文字记载,没有文明、文化,没有社会秩序,但是人类的发展已经到了开智阶段,已经开始在思考哲学家的三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那么问谁呢?谁都不知道,只有问天。所有人类不知道的问题,天都是知道的,因为天上有“神”,在当时的人类心里,“神”是无所不能的。

但是谁可以和“神”对话呢?

可以和神对话的一定是人世间最伟大最优秀的人,所以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女娲氏”、“轩辕氏”和后世的“尧、舜、禹”们应该都是可以“通神”的高级人类,他们用“祭祀”的方式从“神”那里获取生存方法,然后带着族群艰难的繁衍着,直到出现了一个叫做“启”的厉害角色。

启建立了中华第一个王朝夏,自己做了王,他和他的子孙们渐渐地不再直接与神交流(主持祭祀),而是指定负责策划主持各类祭祀的官,史官们称之为“祭司”,“商汤王”建立了商朝后,“祭司”渐渐变成了一种职业,被称为“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儒”古同“懦”和“孺”,人之所需,也是心之所需,也指柔弱如水的意思。

周王朝建立以后,分封诸侯推行礼制,从此国祭、家祭、外交等社会需求暴增,“儒”阶层快速膨胀,他们服装行为语言风格都不同于常人,他们学习而且传播和使用的学问就被后世称为“儒学”。西周时期各诸侯国的“相”就是专门负责礼仪工作的官员,孔子曾经担任过的“代国相”就是鲁国负责礼制的最高官员,“傧相”就是贵族礼制中负责官员,保留到现代婚礼中就是“伴郎伴娘”的角色。可见当时“儒者”的总体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但是中下层“傧相”级别的“儒”中估计滥竽充数的就越来越多了。孔子就警告过子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孔门弟子入门第一课和入仕基本渠道就是“儒学”,但是孔子要求弟子们必须修君子之道,忠恕之德,同时开设几乎所有社会需要的专业课程,而不仅仅是教授“儒家”的礼制规矩。孔子庶民出身,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士人阶层,但空有大志报国无门,这才兴办私学广收弟子,一来应该是创业打工补贴家用,二来应该是开宗立派传播思想,三来应该是教学相长刻苦钻研。他培养的弟子应该是文则能“相”、武则能“将”,公关、谋略、工程、司法、统兵、谋略各有所能,否则他的弟子一旦就业困难,他的学堂恐怕就办不下去了。

孔子从来都没有自认是“儒家”,所以“儒学”其实只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因为孔子奉行周礼,渴望君王们能够克己复礼,以求天下稳定、国泰民安,所以孔子开门办学要培养的第一类人才就是“儒者”。一个合格的儒者应该知礼守节(学习《周礼》)、精通舞乐(学习《乐经》),同时修炼“君王之术”(学习《易经》)、“君子之术(学习《诗经》)”、“学问之术(学习《尚书》)”,当然也少不了兵法、格斗、谋略、驾驶、射箭、兵器等等实用技术,当然,这些应该是选修课,但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篇:“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

孔子过天命之年开始出仕,先做行政官(中都宰)、再做工程官(小司空)、又做司法官(大司寇)、终做礼仪官(代国相),加上期间“堕三都”和“夹谷会盟”相关兵法战略展示,充分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实用性和多面性。后来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诗书礼乐教化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不像法家重功利,认为儒学无用,他说:“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很显然是对孔门教育体系的严重误解,而那时孔子去世还不到二百年呢。

孔门教育虽然以“术”为基础,却是以“道”为核心。西周时期官方治理理念是“周礼”,但实际上周王室奉行的却是老子的“道家学说”,无为而治。孔子认同道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能接受道家的方法论,所以“孔子思想”应该可以被概括为三个方面:

礼乐思想,行周礼、重宗法,规范社会行为、规定社会责任;

忠恕思想,己立立人、不欲勿施,指导强权面对天下的进取态度。

中庸思想,平和灵活、极端是罪,君子之道无适无莫义之与比;

系统的“孔子思想”要结构化的实施,执政群体、文化群体和庶民百姓都有责任义务,又都有利益保障。无礼乐社会动荡、无中庸贫富对立、无忠恕内乱不止,不管是物质财富积累还是精神追求实现,社会安定都是必要前提。因此,简单地说,孔子思想就是规范社会行为和各阶层思维的指导思想!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余,孔门弟子在鲁国和许多周边诸侯国担任各种要职,奉行“文事武备、武事文备”的经世哲学,子贡出使,十年之间五国各有变。从“樊迟问圃”事件来看,孔子不会教授农耕和制造类技术,从“赐不受命”事件来看,孔子不会教授货殖手段,因此孔子教授的科目门类虽然繁多却都是“君子之术”。也就是说孔子不会培养只会做具体事情的人,所有孔门弟子首先都要懂“道”,然后才是掌握要实现“道”的“术”,有道无术可以被认同例如颜渊,有术无道不能被接受比如端木赐,这就是“君子不器”的理念!

秦王霸道天下归一法家盛行,赵国大儒荀况很批“战国八儒”,尤其是孟子和子思的学派,强烈主张“性恶论”,认为教化无用刑罚有效,培养了李斯和韩非两个弟子(法家代表人物)推行暴政焚书坑儒,从批儒的角度正式把“孔子思想”及其后世的发展称之为“儒家思想”,用来和后起之秀“法家思想”相对照,揭露儒家思想的软弱和虚伪,一时间儒家败落法家兴盛,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礼法高搁而铁血无情,直到大汉王朝建立。

下篇:“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

汉武中兴,崇尚道家“黄老学说”,七十年休养生息富国强民,但是诸王虎视眈眈王朝岌岌可危。大儒董仲舒上书倡导儒学,主张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得到汉武帝认可,于是开太学、设博士,全国普及教育“儒家思想”,同时把一切符合孔子思想价值观的百家文化一统归入“儒家学派”,并通过太学选拔官吏,鼓励地方“举孝廉”。“儒家思想”终于占领权力中枢,皇帝都不敢违背儒家规矩行事,一举开创近四百年大汉王朝。这时候的“儒家思想”,已经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道”的部分的延伸和丰富,“术”的部分则基本被抛弃了,在“礼乐之道”、“中庸之道”、“忠恕之道”的基础上,“孝悌之道”脱颖而出了,“对君王忠、对民众仁、对亲人孝”成为了这个阶段“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忠、孝、仁、义”理念指导下,“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公共道德的评价标准,成为了社会公共行为准则。以至于东汉末年群雄纷起逐鹿中原,虽然全部采用秦王霸道的铁血手段,却个个标榜自己是锄奸勤王,到这个时候,“儒家思想”已经溶化到民族的血液中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隋唐宋,前后大概一千零五十年左右,政局动荡文化繁荣,经济富足战乱频仍,先后出现了一百多个皇帝,国家战略、民族思维、社会道德、宗教信仰像走马灯一样更换,儒教、佛教、道教和一堆知名不知名的思维体系左右着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统治者,并通过战争和贸易相互渗透影响,最后再一个个退出历史舞台,把那些百姓能够理解且接受的观念留在了百姓心里,有的化成了俗话谚语,有的形成了规制著作。直到元蒙败退大明复国,华夏民族再次呼唤社会公共价值观和建国理念的时候,“儒家思想”一骑绝尘打败了所有各家的理念。而这个时候的“儒家思想”又已经完全不是董仲舒时期的“忠孝仁义”了,因为200年前有个叫做朱熹的大儒又解释了一次“儒家思想”。

朱熹师从程颐、程颢兄弟,开创了中华儒学的一个新时代“程朱理学”,其中大量引进了和“儒家思想”千年对抗的“法家思想”学术理念,又把儒家“人道思想”带上了“道家思想”的“天道”境界,再把盛行了千年的“佛教思想”里面的“隐忍”和“清修”观念引入儒家思想,在尽量满足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下,提出了集“儒、释、道、法、杂”各家思想观念于一体的,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理念的诸子学说,《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发展了“易学”,《四书章句集注》颠覆了传统儒学,痴迷天文、地理、生物、农耕、医药、占卜、文学、教育,且皆有成就,奉“太极”而追求格物致知,行“天道”而倡导众生顺迎。

“程朱理学”一脉相承子思、孟子一派心性儒学,杂糅道、法理念,汲取百家之长,重塑民族信仰和人生价值观,把“人心向善”的本性提升到不可不服从的天性,把孔子思想中的仁爱、忠恕观念上升为天理,完全抛弃了“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和“生命之上、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约束整个社会的思想暴力武器,在明清时期大行其道。由于明清帝王的家学渊源简陋,皇家对文化阶层始终恐惧和仇恨,以至于清朝后期,诸子学说已经被执政者篡改的面目全非,成为了阶级压迫的美丽借口和文化扼杀的理想工具。

至此,“儒家思想”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万恶的“封建礼教”了,成为了“封建社会” 剥削者为富不仁、欺压良善、泯灭人性、摧残文化的称手工具。因此,皇帝退位中国思想界文化界发出的第一声怒吼就是推翻“封建礼教”制度的“新文化运动”,同时大力宣扬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启蒙思想,中华民族从此进入没有了“孔子思想”指导的百年迷茫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困顿,而中华五千年文明积累的思想精华被搁置,祖宗之学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

外篇:“国学”和“传统文化”

2012年11月14日,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选举成立,三年来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力倡导国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统一部署世界各地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深度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科研、教育体制,鼓励民间广泛开展国学教育活动。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华共和算起,整整一百年加九个月零两天。

“民族文化复兴运动”在民间经常被简单称作“国学振兴”,那么什么是“国学”?什么又是“传统文化”呢?

“国学”,顾名思义,是一国之学问,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文化成果都是国学,经过数千年历史涤荡选择能够流传下来还在指导着民族日常思维和行为的知识体系,就是国学,也就是传统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国学是以先秦经典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骈文及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在内的中华特有之思想文化体系。

章太炎1906年创办的“国学振起社”发行的讲义就包括:诸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中国历史等六册同时期刘师培编著的中国第一套“国学教科书”就包括了《伦理教科书》2册、《经学教科书》2册、《中国文学教科书》10册、《中国地理教科书》2册、《中国历史教科书》2册等。很显然,“经、史、子、集”皆为国学,而这个庞大的学问体系的精神内核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伦理价值观”,最能集中体现中华传统伦理价值观且简单易学的“国学”简易读本,一定非《论语》莫属了。所以,其实《论语》不能算是“儒家思想”著作,作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之集大成者,他除了是“儒家思想”的根,同时也几乎是诸子百家的根。

经过两千六百多年的传承、柔和、渗透、发展,我们目前能够接触到的广义的“儒家思想”已经是集百家之长和千年实践积累相融合的复合科学了,我们反对“儒家思想”或者不承认“儒家思想”可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或者误读了,甚至曲解了“儒家思想”含义。百年以来,“儒家思想”最为社会诟病的大概是两个方面:

一是儒家思想的执行能力远远不如宣讲能力。这是因为孔子思想“道术一体、注重实践”的核心价值在历代传承中被割裂了,尤其是千余年八股取士和后来的程朱理学片面追求三观培养而完全忽略实践能力的测试,终于导致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儒家思想”只能是道理而不能是方法和工具了;

二是既然作为两千年“封建王朝”培养的“剥削阶级”崇尚的思想,当然不可能是对普通百姓利好的思想。其实这是个被阶级论误导的常识性的曲解,真正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母乳,就像水和空气一样养育了我们的祖先,除非我们认为水和空气因为曾经养育了封建王朝也是有罪的。

因此,依托现代科技和工具,结合孔子思想精华,用知行合一的手段,扬弃的继承发展“新儒家思想”,并真正用来指导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才是我们研究“国学”、复兴“传统文化”、重振“孔子思想”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才是我们的民族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可以重获尊重的必由之路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