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北这一考古发现为全国首次!意义重大

 悲愤的公牛 2019-12-30

近日

市文物局发布消息

淮北发现汉代画像石祠

经研究

这是第一例经考古发现的

且配置构件完整无缺的汉代小祠堂

其独特的平面布局

抱鼓石形建筑风格

在全国皆是首次发现

填补了汉代祠堂研究的空白

2019年元月,淮北市文物局根据群众报告线索,在相山区淮北大唐发电厂西侧的洪山南坡抢救性发掘两座汉代祠堂,其中一座保存完整,一座前期遭到破坏,仅存几块祠堂构件。两座祠堂相邻较近,建造于朝向东南的山坡处,因遭受泥石淤积,掩埋于表土下,幸存至今两个祠堂北部所依的小山当地称作洪山,因此将该祠堂定名为“洪山汉代画像石祠”。

1号祠堂

C1朝向南,其构造为前室后龛,呈“凸”字形结构。整个祠堂东西宽1.62、南北进深1.52米,保存基本完整。C1朝向南侧,两侧有间断用粗糙山石垒砌的石墙,应是早期被破坏的墓垣。C1由9块青石组成,内部刻满画像,依次为前盖顶石1块,刻画“吉羊双鱼图”;左右侧抱鼓石2块,分别刻画“狩猎图”、“车马出行图”;后盖顶石1块,刻画“神仙祥瑞图”;左右侧壁石2块,分别刻画“建鼓舞”和“六博杂耍图”,后壁石1块,刻画“楼阁宴饮图”;前室基石1块,其上雕凿一只耳杯。

洪山汉代画像石祠1号石祠复原图

2号祠堂

C2早期遭到破坏,其建造形制和布局与C1相同,为前室后龛布局,原址仅存祠堂基石2块。距C2东南约3米处发现1块后龛盖顶石,应是早期C2被拆除时所弃置。C2朝向正东,有墓垣间断与C1相连,之间相距不到2米,应与C1墓主人同属于一个家族。C2东西残宽1.48、南北残长1.31米,由5块青石组成,其中刻有画像的3块。依次为前室盖顶石,刻画“吉羊双鱼图”;前室左侧壁石,抱鼓石形,刻画持钺武士、车马出行;后龛盖顶石刻画题材与C1后龛盖顶石基本相同,从左至右依次为西王母、羽人、玉兔捣药、青鸟、九尾狐、龙马、羽人、东王公;前室地基石,在临近后龛室左右两侧位置雕凿了两只耳杯。

洪山汉代画像石祠两座祠堂画像风格一致,采用阴线刻与剔地较浅的浅浮雕相结合的雕刻技法,是阴线刻技法向浅浮雕技法迈进的时期,刻画技法、刻画题材与徐州汉王乡“永平四年”(61年)小祠堂有相近之处,因此建造年代应不早于东汉中期。相关研究认为,这类祠堂的营建者一般为小官吏或中小地主。

期待能尽早在博物馆中

欣赏到这些画像石

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汉文化

来源:淮北市文物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