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攻心为上:一切管理学都是心理学

 若悟369 2019-12-31

「荐读」攻心为上:一切管理学都是心理学

管理,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管理学的全部精华,就在于“攻人之心”。

研究共性在于“攻心”

有一则禅宗公案,风中旗舞,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旗动,两拨儿人争得要大打出手时,六祖慧能佛掌一挥说道:谁都别动!仁者心动!

人的得失成败、发展变化,最初都是人的“心”在动,最终也或许都是由“心”来决定的。

《孙子兵法》有言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百战百胜,不是“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才是最高明的。用武力攻城杀戮,是最不得已的方式;利用外交战胜对手,就要高人一筹;只有凭借谋略取得胜利,才是最上等的用兵之道。

谋略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一种攻心为上的心理战术。

在美国的全球500强企业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9位是英裔,另有其他若干国家的人士担任CEO。现在,硅谷的别名已经叫“印度谷”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或许是:在当代印度,MBA课程已普及到所有专业学生中,学习MBA成为高校学生默认的必选项,而心理学课程在其教育体系中也有近似的重要性。

本专业知识加上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两翼,使得印度学生在社交与管理中游刃有余。西方企业管理者普遍表示,印度员工能够与各个层面的人做快速有效的沟通,进而赢得信任,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切管理学都是心理学。所有管理学的理念与技巧,都是由人设计出来,作用在人身上,最终也都是由人来行动、来成就的,其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对人心的分析把握。

提到“攻人之心”的管理策略,霍桑效应和巴纳姆效应一定是绕不开的,它们两个,既是心理学案例,又可以转化为管理学谋略,都是“攻心为上”之术。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自己的言语与行为,而且一般来说愿意表现得更好,这源于二十世纪20至3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在霍桑工厂进行的系列实验。

为了提高霍桑工厂的工作效率,实验小组和管理团队对外部环境条件轮番改善,如照明、湿度、作息时间等,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工厂请来相关专家,在两年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宣泄,最终工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霍桑效应”也因此出名。

历时九年的实验和研究,使学者们意识到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心理状态,而这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等复杂因素。

因此这些学者进而认为:管理之根本,是管理者的领导力与人格魅力,是管理人员能否设身处地关心下属、提高员工满足感,能否建构积极有效的倾听与沟通。而正是这一切,催生出了管理行为理论。

在霍桑工厂的实践中,有三条标志性的实验备忘录,它们对于管理学和心理学都有重要启示。

一是人渴望被关注。在实验开始时,有6名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当她们得知自己是作为专门备选的实验对象时,她们认为这是一种荣誉,同时意识到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这些专家会持续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

二是人需要释放。当员工们在心理谈话中得到倾听和疏解后,他们对工作的参与感和投入感、专注度与积极性,都大幅提升了。

三是人是“社会人”。影响工作状态和效率的,有很多心理层面的隐性因素,比如团队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生存处境等。

霍桑效应,它的精髓在于对人的理解尊重,进而是赞赏鼓励,让人觉得自己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有价值的,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以及语言“按摩”和诱导,促使对象完成自我认同。这些便是最基础但又最重要的“攻心计”。

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精华在于“攻人之心”。它们研究的都是如何攻心,这其中,霍桑效应和巴纳姆效应是绕不开的,它们两个既是心理学案例,又可以转化为管理学谋略,都是“攻心为上”之术。其中,巴纳姆效应由心理学家福勒提出,和霍桑效应简直如同孪生兄弟,“长相”难以区分,只是有些微妙的“性格”差异。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说的是:当人们用一些宽泛的、模糊的用语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就会对号入座,认为所说的就是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即使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再进一步,如果在这些描述中有些是正面的、褒奖的,有些是负面评价,那么,人们更愿意认同和聚焦于那些听起来舒适的“好话”。

后来人们又以著名的马戏艺人巴纳姆的名字将这样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因为这位艺人曾经说,他的表演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巴纳姆效应让人想到三样东西:

第一个是广告的心理运作模式。广告的语言与画面,往往都是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目标:试图诱导你、暗示你是某种人;诱导你、暗示你“配得上”尝试某种事物,拥有某种享受。

第二个是心理催眠,无论是被动的诱导式催眠,还是主动的自我暗示催眠,它们的积极方面都在于,通过令人轻松愉悦的言语,以及令人兴奋满足的定位描述,使人进入自适和自信的心理状态。

第三个是算命。事实上,“星相效应”正是巴纳姆效应的别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将相、传奇名人,从他们出世到建功立业,要么必有神迹显灵,要么必遇算命高人,以泄露天机的方式指点迷津。

战国时期的蔡泽,有口才,有谋略,但在很长一段时期穷困潦倒,后来他去见了当时的相术大师唐举,唐举风趣地说:虽然您颜值堪忧,但没关系,因为但凡圣人一般都是不可貌相的,所以放心去折腾吧,您命中必有四十三年的荣华富贵。其后,蔡泽果然在秦国历任四朝为相,虽有仕途波折,但也得富贵终生。

种种类似的玄妙事件,究竟是后人添枝加叶、编排类似故事来为名人们增加传奇色彩,还是其中真有事实成分,已不得而知,但大众更愿意相信后者。因为人们更喜欢的故事是:一个有能力、有潜质的高人,却在一段时期内处处碰壁、缺乏机遇,斗志渐渐削弱。就在此时,算命高人的话语给了他一针强心剂,让他重建信心,相信自己注定会成为某种人、成就某种事,然后对前途充满希望地去拼搏,而机遇也水到渠成地出现了。

巴纳姆效应蕴含的道理,绝不仅仅是“好话人人爱听”这么简单,而是提醒我们,人对于别人传递的信息,有一个主动筛查遴选过程;对于自身,也有一个“成为别人眼中的更好的自己”的正向心理暗示过程。

运筹“心里”的价值

霍桑效应和巴纳姆效应一旦结合,那就进可攻退可守,自己的心、他人的心,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运筹“心里”,决胜千里,在自我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收到奇效。

霍桑效应和巴纳姆效应都说明,无论在工作场,还是生活场,人们的大部分需要仍然与情感慰藉、获得感、满足感等紧密相关。哪怕很多人面对的是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和乏味生活,同样活得艰难,同样是了不起的,同样需要别人的关切与认可。

永远要记住:人在意识到自己被尊重和认可、被关注和重视时,会大大激发自我能量。

在霍桑效应中,通过关注、聆听与交流,使员工们获得释放与抚慰,获得被认可的满足感、愉悦感。

在巴纳姆效应中,则通过进一步的激励、暗示与正向引导,使霍桑效应的效果升级,使员工相信自己是一位潜在的高手和强手,并有可能在这种激励下完成能力的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