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名医沈金鳌辨治水肿经验

 知识宝库以致用 2019-12-31

沈金鳌(1717一】776),字芊绿,晚号尊生老人,江苏无锡城内西水关堰桥人。主要著作《沈氏尊生书》,由《脉象统类》《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幼科释迷》《要药分剂》7部著作组成。

水肿为常见病证,医家多用宣肺、健脾、温阳、发汗、利水之法,但临床效果有时不尽人意,水肿迁延不愈,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沈氏提出“水肿虽制于脾,实主于肾,与肺、脾、肾关系密切”,认为水肿和阳虚、肝盛、胃虚等有关。治疗上倡导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治标,理气健脾治本;对于水肿严重的患者,强调通大便而逐水.通下后随补益的方法。辨治方法灵活详细,用药精准。并传承了业师善用五苓散加减的经验。现对其辨治思路总结如下。

1 《黄帝内经》为指导思想

沈氏治疗水肿基本根据《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治法原则,并有所发挥。总法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开鬼门”即开腠理,认为肿在腰以上,用发汗的方法宣开腠理,多用麻黄、羌活、防风、柴胡、牛蒡子、葱白、忍冬藤,或用柳枝煎汤洗。“洁净府”即洁净膀胱,适用于肿在腰以下,用利小便的方法洁净膀胱,用泽泻、木通、香薷、甘草、灯心、冬葵子、蜀葵子、葶苈子、防己、昆布、海藻、海金沙、赤小豆、茯苓、猪苓,食物用青蛙、海蛤、白螺、鲤鱼、白鱼、鲈鱼、鲫鱼、绿头鸭。“去菀陈荃”,即用上下分消的方法,如活血、利水、化饮等,使阴阳平治,水气可去,沈氏多用甘遂、芫花、大戟、牵牛子等,为了防止药物攻逐太猛,沈氏采用食疗的方法,上药同大麦面作面食,或商陆同赤粳米作饭,认为此种方法效果很好,或郁李仁酒服,或研为末和面作食饵,或老丝瓜巴豆拌炒,又同陈粳米炒,去巴豆丸服。

2 辨治方法灵活多样

2.1 辨阴阳风水   沈氏辨阴阳水肿,主要观察二便,认为便秘为阳水,便溏为阴水。阳水多由于外因,如涉水、冒雨,或感触风、寒、暑、湿,认为水肿先从上而肿,脉沉数,兼发热烦渴,小便赤,便秘,轻则四磨汤、五苓散,重则疏凿饮子。阴水多由于内因,因过饮茶酒、饥饱无常、劳役过度、房劳不节等,如水肿先从下而肿,脉沉迟,身凉、不渴,小便清利或大便溏,多用实脾饮;或小便照常,时赤时不赤,夜晚则微赤却不涩,认为也属于阴水,沈氏先用木香、香附、乌药、茯苓、猪苓等,次进复元丹。并根据水肿在面或在足而辨风、水。晨起面肿为风,多用白蒺藜、益母草、杏仁、葶苈子、防风、昆布、甘遂、郁李仁;午后足肿为水,多用防己、香附、麻黄、赤小豆等,或败荷叶同藁本煎汤洗,或杏叶、葱白、楠木、桐木煎洗。

2.2 辨实热虚寒    沈氏根据水肿在内在外的先后情况,辨别实热、虚寒,认为实热以治脾为主,兼理肺:虚寒以补脾为主,兼补肺。虽然都可利小便、发汗,但需辨证用药。

如认为水肿先肿于内。后肿于外。伴有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色泽红亮,声音高爽,脉滑数而有力,为实热证。以治脾为主,多用砂仁、木香、枳实、沉香、厚朴、苍术、大腹皮,兼理肺多用桑皮、蔻仁、桔梗、葶苈子、枳壳、苏子、陈皮;利小便多用茯苓、防己、木通、车前子、通草、猪苓、泽泻;若需发汗加麻黄、川芎、防风、羌活、桂枝;如气壮年少新病,需泻其实热,芒硝、大黄亦可酌用。

先肿于外,后胀于内,伴有小便淡黄,大便不实.气色枯白,语音低怯,脉微细而无力,为虚寒证。以补脾为主,多用茯苓、甘草、陈皮、白术,兼补肺理气,补肺宜人参、桔梗、黄芪、薏苡仁,理气用沉香、佛手、木香、陈香橼;利小便多用五苓散,如需发汗用升麻、柴胡。如虚寒明显,必须大剂频投,方可救援,人参、附子、白术、肉桂、干姜、吴茱萸也可选用。

2-3 辨气血兼证     在治疗水肿过程中,理气、调血为治疗水肿的重要思路,根据“血不利则为水”及久病成瘀的理论,活血利水法对顽固性水肿的治疗有重要作用。沈氏认为,水肿在女科有气分、血分之别。先水肿,经水后断,心胸坚大,病发于上,属气分,用木香调气散加减;经水先断,后水肿,血结胞门.病发于下,属血分,多用抵当汤。

上半身肿明显.多用羌活、白芷、升麻、苏叶、防风:下半身肿明显,五苓散加苍术、木通。兼有心腹坚胀喘满,当归散加减;有头身俱肿,腹前胀疼,宜蟠桃丸。兼有食欲不振,不能平卧,便秘,宜白术木香散;或久病后水肿,属脾虚不能通调水道,多用补中益气汤,送六味丸;有肾水不足,虚火烁金,小便不生,急予补中益气汤、六味丸互用,久服自效,若误用疏风行水的方法,将会延误病情,宜急投金匮肾气丸。有孕妇遍身浮肿,腹部胀满,小便不利,宜防己汤、葶苈散加减。产后肿满,喘息而渴,小便不利,宜大调经散。

2-4 辨五脏     沈氏辨治水肿当审形辨脉,先知其水从何经而来,再加引经药。水肿常有目胞上下浮胖,肢体沉重,腰问清冷,咳嗽、怔忡,小便黄涩,皮肤光亮等。若水肿在心经,必兼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躁,阴部肿大,引经药加黄连、细辛。若水肿在肝经,必腹大不能转侧,胁痛、腹痛,津液生,小便连续,引经药加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若水肿在肺经,必身肿,小便难,时鸭溏,引经药加桔梗、升麻、白芷。水肿在脾经,必腹大胀满,四肢重,津液不生,少气,小便难,引经药加升麻、葛根、苍术、白芍。水肿在肾经,必腹部肿大,腰痛,不得卧,阴下潮湿,手足逆冷,面黄肌瘦,大便反坚,引经药加独活、细辛、知母、肉桂。沈氏的这些辨治思想在临床中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2.5 辨九水     沈氏认为除了五脏引起的水肿外,又有九水。辨治九水联系五脏六腑,从本质上治疗。如青水。先从两胁肿起,根在肝,主治宜大戟。赤水,先从舌根肿起。根在心,主治宜葶苈。黄水,先从腰腹肿起。根在脾,主治宜甘遂。白水,先从足肿起,根在肺,主治宜桑皮。黑水,先从阴上肿起,根在肾,主治宜连翘。元水,先从面颊肿起,根在外肾,主治宜芫花。风水,先从四肢肿起,根在膀胱,主治宜藁本。高水,先从少腹肿起,根在小肠,主治宜巴豆霜。气水,或盛或衰,根在三焦,主治宜赤小豆。并说明上述九种药等分配合,主治某经者加倍用量,做成蜜丸,赤茯苓汤下三丸,一日三次,忌盐二三十日,自愈。

3 理气养脾贯穿始终

沈氏认为治疗水肿理气养脾贯穿始终,认为水肿病,脾必虚,所以以健脾为主,脾气实而脾运健,则水自行。多用参术健脾丸。以人参、白术为君,根据辨证加减治疗。对于水肿太甚,强调通大便逐水,下后遂补的方法。大多水肿,多为肝盛脾弱之人,肝盛则触怒,乘于脾,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食伤不化而生湿,湿郁甚则化为水,头面足肿,身体中满。沈氏形容浮肿如匏,寒冷如石,坐卧行起不便。

沈氏认为本应专利小便水以除其水肿,但因肿势太甚,膀胱阴囊,相连紧急,道路阻塞,即欲利小便,苦无一线之通,所以通大便以逐水,随下而随补,逐水用芒硝、大黄等,补救用人参、白术等,渐调理可以痊愈。若肿不甚。只利小便以治标,养脾胃以治本。

在《沈芊绿医案》中常用陈皮、青皮、厚朴、香附、木香等理气行气,用白术、茯苓等健脾,体现了沈金鳌重视“理气养脾”以治本的观点。沈氏也重视业师孙庆曾经验,善用五苓散。其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提到“孙庆曾先生,最妙用五苓散”。认为“胀肿惟水病难治,其人必真火衰微,不能化生脾土,故水无所摄,泛溢于肌肉间,法惟助脾扶火,足以概之。而助脾扶火之剂,最妙是五苓散”。同时,方中亦较多应用金匮肾气丸,体现出沈金鳌所言“水虽制于脾,实主于肾”的病因病机。治疗强调用“通温”法,多用肉桂、附子等。金匮肾气丸中用桂枝益火,火暖则水流。白术以补土,土实则水自通;茯苓、猪苓、泽泻以

引水,则水自渗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