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生姜皮 桑白皮 陈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筹分(各9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忌生 冷油腻硬物(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 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方解】本方所治之皮水证,系由脾湿壅盛,泛溢肌肤而致。水湿泛溢,故一身悉肿;湿性重浊,则肢体沉重;湿邪最易阻碍气机,气机壅滞则心腹胀满;肺气不降,则上气喘急。治宜利水消肿,理气健脾。方中以茯苓皮为君,本品甘淡性平,功专行皮肤水湿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以及多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如肝硬化、心力衰竭、妊娠等所致的水肿,又用于治疗羊水过多、荨麻疹等病症。 (1)肾炎 本方合四苓散,治疗小儿急性肾炎8例。结果。全部痊愈。服药后尿量增加、浮肿消退,见效最快者1天,最迟者3天,平均2 天左右见效,痊愈最快者4天,最迟者15天,6—12天最多。无副作用。 本方加减,并大剂量应用,治疗慢性肾炎26例。结果:痊愈(自觉症状、浮肿完全消失,尿常规复查2次正常)5例,有效(自觉症状、浮肿消失,尿检查好转)16例,好转(自觉症状及浮肿消失或减轻)4例,无效1例 。 本方合五苓散,治疗急、慢性肾炎而有中度浮肿者12例。结果:治愈4例,显著好转2例,进步4例,无变化1例,恶化工例.一般于服药后3—5日出现利尿作用,体重减轻。血压(收缩压)下降2.66千帕以上者]0例,尿检指标改善10例 。 (2)肝硬化腹水 本方加减,治疗2例。结果:服药后小便增多,腹水渐次消失,食欲日增,并能下床活动 。 本方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曾用各种疗法无效的肝硬化39例。理气行水,加厚朴、茵陈、鸡内金;行血逐瘀,加桃仁、红花、郁金;温脾固正,加党参、黄芪、干姜;疏肝解热,加柴胡、黄芩、青蒿。结果:有效率达 92.3% (3)荨麻疹 本方加味改汤剂,治疗反复发作者9例。结果全部治愈 。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水肿。 方中所用皆为皮类药物;且陈橘皮、茯苓皮健脾,与桑白皮泻肺相合,共奏利水消肿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水肿症情较轻,病在肺脾,为其辨证要点。 水肿于腰部以上,或兼有外感表证,可加苏叶、荆芥、防风。 腰以下肿,加车前子、防己、薏苡仁。 脾虚不足,加党参、白术。 肾阳不振,加附子、肉桂、干姜。 实热壅盛,加黄芩、黄柏。 大便不通,加大黄、郁李仁。 七皮散(《济生方》),即本方去桑白皮,加地骨皮、青皮、甘草皮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相同,而行气之功较佳。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即本方去桑白皮,加五加皮组成。 功效、主治与本方相同.以上两方均着重于治疗中、下二焦,与本方侧重上、中二焦有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皮散,即本方去桑白皮、陈橘皮,加五加皮、地骨皮组成。 功效、主治与本方基本相同,奏利水消肿之功。臣以大腹皮,行气消胀,利水消肿;橘皮理气和胃,醒脾化湿。佐以生姜皮,和脾散水消肿;桑白皮清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五药皆用皮,取其善行皮间水气之功,利水消肿与利肺健脾同用,使气行则水行,则皮水自已。 《麻科活人全书》所载之五皮饮,较本方多五加皮,少桑白皮,主治相近,惟稍兼通络祛风之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五皮散,较本方多五加皮、地骨皮,少桑白皮、橘皮,其行气之力不及本方。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药性平和,为治疗皮水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偏寒者,可加附子、干姜等温阳利水;偏热者,可加滑石、木通等清利湿热;妊娠水肿,可加白术等健脾利湿而安胎。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湿壅盛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华氏中藏经》附录:“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水病。” 2.方论选录 徐大椿《医略六书》卷3:“脾肺气滞,湿热泛滥,溢于皮肤,故遍体四肢浮肿焉。桑皮清肺以肃生水之源,腹皮泄满以舒健运之气,苓皮渗皮肤之湿,姜皮散皮肤之肿,陈皮利中气以和胃也。使胃气调和,则脾气亦健,而滞结自消,皮肤溢饮亦化,何患浮肿之不退哉?此疏利湿热之剂,为湿淫气滞水肿之专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