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气与治疗

 八一六战士 2019-12-31

一位老中醫的治病經驗談:身體不舒服先排身體寒氣。

曾有一位將近80歲的阿嬤來治療,說下腹悶痛三星期。我問她的兒子怎麼處理?他說到某大醫院住院檢查,照胃鏡、大腸鏡,都查不出所以然,開了止痛藥、胃藥,還打營養針。吃了西藥腹痛稍止,但人憊懶,沒元氣,胃口差,也一直沒排便,已經5天。阿嬤有糖尿病史,我讓她吃了潤腸及提元氣的溫熱藥,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要通大便也要提肺氣。另外還給她去寒的感冒藥。第二次回診時,狀況好很多,吃了藥的第二天肚子痛就好了,第三天之後就順利排便,但我可沒有給瀉藥。

為什麼要給去寒的感冒藥?老人或體力差的人,不知怎麼受寒了,可是卻沒體氣發出來,症狀不明顯,甚至完全沒症狀。明明受寒,卻沒有一般理解的上呼吸道症狀,何況受寒的位置不一,很容易被忽略。但他就是不舒服,說不出那裡不對勁,有可能是一般的風寒,也有可能是因為吃到生冷的東西,包括低於體溫的常溫食物,對腸胃虛弱的人來說,也還是消耗,就只是整個悶在體內,沒有力氣發出。其實只需給溫熱排寒藥,一吃就好了,便秘也很快解決。

老人家更需要顧護陽氣,才有體力周身運轉。有時只是整個人懶懶的,或是這裡痠那裡痛,其實都因為受寒,喝個薑湯,發個汗就好很多。寒主收引,寒氣所致的拘急疼痛,光吃止痛藥效果不明顯。寒氣一般會從身體最脆弱的地方表現出來,但因為沒有上呼吸道明顯症狀,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什麼奇怪的症狀。

急送大醫院檢查,不僅浪費資源,其中也不無風險。那些風險呢?

1.寒氣。大醫院的冷氣、點滴、營養針,不管是哪一種,只要低於體溫,這些東西進入身體,身體即需支付額外能量,負擔那排除低溫的力道,所以病尚未治就先得透支身體能量。一般人尚有餘力,但老弱未必受得住。

2.院內感染。體虛而弱,沒有先提陽氣,單憑本能迎戰大醫院內的感染風險,能有多少把握?我看過很多住院的老者,不少是因感染而故,而非殞於本病。

3.若症不解、風寒不去,治病只能治到極表相的層次,根結不去,徒留後患。「當先解症」一向是中醫治病的最高綱領,症狀留連,若不及時開解,會形成許多難解的「壞病」。

4.不談誤治、誤藥的風險,體力太差的長者,不一定能承擔檢查時的繁冗,光是檢查也需耗費體力。這時要考慮的,是搞清楚病症底細重要?還是留人保命重要?

請記住,疼痛、周身不舒服等等,若沒有明顯異狀(當然也要看狀況,比如腹痛要先排除盲腸炎之類),如果症狀沒那麼緊迫的話,請先考慮排寒氣,煮碗薑粥喝(體力差者,可加點肉桂粉),發個小汗,再觀後效,再做後續處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