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

 昨日残荷 2019-12-31

影响中华文明延续性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因素。下面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是得天时

在各大文明产生的初期,由于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人类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更加明显。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条件的影响有所减弱,但仍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先来分析一下气候因素的作用。我国雨热同期的气候,经纬度跨幅大,造成热量水分南北东西分布状况的的显著差异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为我国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是我国能够生产出大量的粮食,为养活大量的人口创造了条件。

二是得地利

再来分析一下地理位置的作用。古代中国处于与外面世界隔离的地理单元中。南部高山、高原,西面沙漠,东面临着大海,北部草原地带人迹罕至,一系列山脉成为阻挡游牧民族南下的天然屏障。地理屏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文明在起源上的本土性和独立性。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国土面积的作用。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且以放射状向周边扩展,逐步扩大。核心区域的扩大给中华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资源条件和广阔的战略空间,这对于扩大中华文明的的影响力和抵御外族入侵起了很大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对比中华文明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文明的各项自然条件产生的效能远远高于其它文明,它们从客观上影响了各自的发展进程,造成了中华文明和其它地区文明延续性不同的局面。

三是得人和

人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社会条件对于一个文明的发展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并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条件对于一个文明的发展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重要,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对影响中华文明延续性的社会条件进行分析:

政治条件方面:自秦朝以来,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长期实行,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和宋高祖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即使在大分裂时代,各国君主也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为再次统一做好准备,到了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建立,造成了权利高度集中,政治决策效率明显提高:比如国家有了强大的动员能力,可以动员全国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抵御外敌入侵和扩展地缘政治空间。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经济条件方面:各种因素造就了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达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同时也养活了维持文明发展的人口,从根本上提高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文化因素方面:一个文明要维持其生命力和吸引力,文化的先进性是不可缺少的。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相比,有更加强大的存活能力和发展空间。中华文明的文化先进性主要表现在思想、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等方面。

从思想方面来讲,古老哲学伦理思想,使中国历代政府在处理与邻国的关系实行中行中庸之道,以诚待人,建立了稳定的朝贡体系。中国在大一统后,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但实际上历代统治者实行的是内儒外法的思想政策。儒家思想强调入世、宗族和封建伦理等观念,这对于统治者维持国家的统一稳定作用是显著的。中国有自己特有的人文传统。长期运作于农业自然经济、重农抑商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形成尊群传统和以民为邦本的思想,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理念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和思想理念,奉行中庸之道。在多民族文化相处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和平、主平衡。

从语言文字来说,我认为语言文字的延续性是最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特征:源远流长,长久不衰。在古代文明期,每个有代表的文明单元都有自己的文字,当时世界史有代表的文字主要有西亚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北非埃及人的象形文字、腓尼基人的腓尼基字母和中国的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中国汉字,汉子对于维持中华文明的意义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汉字有以下几个特点:1.汉字源于图画符号和记事符号,方块字体,文字是从识别是记住每个字形开始的。2.同类寓意的词一般都是从相同的母词中通过表意的形式衍生仿造的。汉字是表义文字。汉字的音、意和形大致是一致的。单子难认,但合体字不难任。我们不得不承认秦始皇嬴政和丞相李斯“书同文”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国虽然幅员辽阔,方言众多,隔山隔水不同语。但写法都一样各地发音不一样,只要用笔写出,大家都能看懂。中国文字的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汉字相对而言的稳定性,是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能保持文化连续性、最能够保护文化传统的人。汉字的表意特征为人们消除一切发音语音隔阂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大范围内人们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既有利的条件。

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方面来讲,由皇帝、炎帝、东夷吸收苗蛮、百阅、戎狄等部落的部分成分融合而成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在于周边各族的长期交往中不断融合,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和文化。华夏族善于失手异族优秀文化,善于改革图新,寻求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开放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国历史上没有单纯发生单独排斥异教的运动。

以定居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基础的社会秩序,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大一统的政治模式,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人才选拔机制,先进的技术发展,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姿势而终保持着先进性,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周边和海外各族。

但是,各个因素都不可能单独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与社会条件相比,自然条件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只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条件发挥的作用开始变得越开越重要,但仍然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上述多个要素总是相互起作用的:例如地理屏障独具特色保证了中华古文明可以再相对广阔而稳定优越的土地上发展,雨热同期的气候为在广阔的土地上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养活了大量的人口,进而促进了近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科技的进步,这些反过来又反哺了农业的发展。

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摩亨佐达罗-哈巴拉文明)、古代中华文明、古代克里特文明被公认为是具有独立起源的五大古典文明相比,唯一能够延续至今的确只有中华文明。

关于古代早期文明发生断裂的原因,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自然灾害。古代印度河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消失在很多学者眼中是源自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对于古代印度河文明消失之谜,就有不少学者认为是地震、泥石流和旋风等灾变的结果。而关于迈锡尼文明的消失也有学者认为是强烈地震的结果。总而言之,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人们还很难像今天这样驾驭自然,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便极为有限,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台风、海啸、河道变迁等大自然的冲击,一个弱小的文明是很容易死亡的。

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古印度文明和克里特文明与中华古文明相比,它们的核心区域都比较小,中华古文明区域相对较大,抵御这些自然灾害的能力远远强于古印度文明和克里特文明。

(二)外族入侵。这是人类早期文明遭到灭亡最普遍的原因。古印度文明(摩亨佐达罗-哈拉巴文明)的消亡有不少学者认为是由于雅利安人的入侵造成的。而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的消失也被很多人看做是多利亚人入侵的结果。而埃及文明则先后受到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 埃及文明也在外来文明轮番的冲击和统治之下, 耗尽了所有的元气,只能留下苍老的金字塔的痕迹,古埃及文明象征的文字逐渐消亡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文明的力量还不足以抗衡野蛮的生存竞争, 而生存竞争的结果往往是胜利一方通过残酷的种族屠杀来显示其力量的强大, 这使得很多优秀的古文明消逝在野蛮的强权之下。

中华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多次遭受匈奴、突厥和蒙古等外族的入侵,但是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走向前进。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中华文明区区域广大,有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2)实行中央政治集权,有高效的战争动员能力;(3)中华文明是开放性和兼容性很强的文明,可以实现各种文明的良好融合,对外族的同化能力强。

(三)文明融合导致文明形态的嬗变。文明形态的嬗变并不会导致该文明的消失,该文明发展的基本元素依然得以延续,但是在文明之间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被转化成了新的形态。比如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这块平原上先后经历了阿卡德帝国—阿加德帝国—乌尔王朝—前、后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等政权的更替, 虽然作为一个文明的政治实体他们最终被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所取代,但阿拉伯文明并不是消灭了两河流域文明,相反却是大量继承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优秀成果。今日的阿拉伯文明应该是一个融合了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犹太文明、古希腊文明等多种文明元素的综合文明。虽然我们可以在今日的阿拉伯文明中看见古希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子,但他们却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实体而为我们所认识了。这也被看做是文明发生断裂的一个原因。

在这里我从地理条件方面对中华文明和中东南亚文明进行对比分析:从地理环境看, 尼罗河两侧都有广袤无垠的沙漠, 且东面有红海, 北面有地中海, 南方通向遥远的黑非洲, 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当时本应能保护古埃及文明免遭异族毁灭。但地理环境只是因素之一, 况且尼罗河东侧还有一条苏伊士地峡。这是古埃及的对外通道, 法老们就是通过它去征服西奈半岛及西亚一些国家的, 但它也是西亚及欧洲侵略者征服埃及的通道。毁灭古埃及文明的波斯人及消灭古埃及最后一个王朝的希腊人正是经由这条通道进入埃及的。学界一般认为, 印度河文明的创造者是原始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文明毁灭的原因至今尚无公认的定论, 相当多的人认为这个文明因为不识字的蛮族的入侵而被摧毁了,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北部、东北部都是难以攀缘的高山, 其他部分濒临大海。但西北部有些著名的山口通道: 开伯尔、戈马、波伦等, 尽管有许多天然屏障, 但这些人所共知的通道为侵略者提供了便利条件。两河文明因发祥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而得名, 从民族属性上又称苏美尔文明。希腊人曾把这里称作 美索不达米亚, 又有人称其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文明最早的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 后来演变成带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的楔形文字。苏美尔文明的诞生地两河流域四方通联大片地域, 交通可谓四通八达, 又是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 历来是强敌必争之地, 苏美尔文明诞生后即厄运频生, 先遭东邻埃兰人的侵略, 后被北邻阿卡德人征服, 终被取代, 创造此文明的苏美尔民族及其语言都被取代了, 只是楔形文字被延用了许久。如今这里生活的是阿拉伯人, 所用的语言文字是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对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作用很大。

总之,中华文明自发源起到发展到现在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实体而存在,在很高程度上保持了文明的传承和延续,这主要是由于中华文明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具备的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这些造就了中华文明不断前进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