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年味儿

 昵称kCGTxDpp 2019-12-31

小的时候,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刻莫过于过年,过年就可以穿新衣服了,放鞭炮了,跨火堆了,看戏了,看社火了,给同族的老人拜年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

以前的农村普遍困难,过年穿的新衣服也就是在县城几十元钱买的,但是当时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的孩子都穿着新衣服跟着父亲贴对联,家里条件好的还挂灯笼。谁家要是过年给孩子穿不上新衣服,那么这家要么是太困难了,要么是老人带孩子(孩子家里出事故,没有父母了),但是街坊邻居谁也不笑话谁,因为那个年代家家都困难,并且民风普遍淳朴,富足的家庭过着富足的日子,贫寒的家庭过着贫寒的日子,谁也不羡慕谁,谁也不笑话谁。吃肉也没有看不起吃窝窝头的。农村贫富差距不是很大。县城里已经不一样了,家里富足的和困难的差距很明显。

三十晚上,孩子们跟着父辈去给长辈们拜年,就是跪在地上给他们磕头,长辈给孩子们一些瓜子花生和糖。当时村里的孩子平时很少嗑瓜子吃糖,所以感觉那些瓜子和糖吃起来特别香。母亲则待在家里招待来家拜年的族人,顺便煮一锅肉等拜完年回家的人吃。

拜完年回家已经十点多十一点了,兄弟姐妹一边吃着自家养的土猪肉,一边看着联欢晚会,那时家里也吃不起牛肉鸡肉,只能吃猪肉或羊肉了。但是那时的猪肉虽然就是水煮的肉,也没放啥调料,但是吃起来就是香,应该是自己家养的吃剩饭麦皮喝洗锅水的猪是绿色产品,更重要的是饭馆里做的香的肉买不起。

凌晨十二点还要放鞭炮,家里条件好的还会放烟花,我们晚上放完自家鞭炮就看别人家的烟花。那是的烟花真的太漂亮了。

大年初一早上八点多村上的社火就开始表演了,村上的社火队有打太平鼓的,有舞船的,有扮演大头娃娃和傻子的,当时给参加社火的也就发给被子面,或者一瓶酒,或者几盒烟,但是参加的人却很多,因为那时出去外面打工的人,不管离家多远过年都要回家,陪伴父母家人一起过个团圆年。

那时村上都有唱大戏的,就是秦腔表演,大人小孩也没有手机可以玩,只能站在戏台下面一起看大戏。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啥,但是一群人站在戏台下面就是图个热闹。

这几年,逐渐三十晚上给同族老人拜年的活动取消了,后来春晚也很少看了,后来新衣服也不买了,后来老家也不会了,以前记忆犹新的年味逐渐的烟消云散了。

时代在发展,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却也在逐渐的丢失,我们以后看着自己家过着圣诞节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解释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