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中绝对碰不得的一种人 -- 边缘性人格障碍

 老狗的图书馆 2020-01-01

大家好,我最近牙疼,喝了三天粥,好想吃鸡腿,哎,我饿死了,昨天看博物杂志微博上发了一个蚂蚱,我都馋,哎。

我们今天来说一说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这个名字可能很多朋友没听过,但是其症状我们都肯定都非常熟悉。

既然是人格障碍,那么“边缘性人格障碍”就已经脱离了“性格不好”这一标准,而成为了一种“精神疾病”。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人格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关系:

DSM-5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确诊条件比较乱和抽象,对各位朋友来说可能不太好理解,我在这里给大家总结几个比较好理解的特征:

  1. 长期持续性感到极端的空虚寂寞,和愤怒

  2. 经常形成非常极端的人际关系,对对方“极度不信任”“极度害怕被抛弃”,以及“极度需要被对方关注

  3. 这里所说的“极端的人际关系”,意思是对他们来说,两个人之间不是彻底的爱就是彻底的恨,而他们所要求的“爱”,是大部分常人忍受不了的极端状态,一点点的疏忽都会被他们理解为“背叛”。

  4. 冲动,无法管理负面情绪,非常容易激动和愤怒

听着是不是特像你朋友的那个神经病前女友?对,那些动不动就要割腕自杀,没说两句就要死要活的朋友,很可能符合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确诊条件。

在我们的社会中,大概3%-5%的人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而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女性(Selby & Joiner, 2009)。

边缘性人格障碍被誉为“对心理咨询师来说最麻烦的人格障碍”,没有之一,原因就是他们很容易与咨询师建立非常病态的关系,极度依赖咨询师,想要让咨询师时刻关注自己。当他们发现自己不是他人的唯一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遭到了背叛,随后会使用各种手段来威胁和控制他人,试图激起他人的“帮助”行为,来证明自己被需要。

很多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酗酒,吸毒,自残,或自杀都是源于冲动,或试图威胁身边的人,但其中6%-10%的患者最后真的死掉了,有些是真的想死,而有些是计算错误,真的把自己作死了(Pompili et al., 2009)。

我的老师曾经接过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跟我说这是他人生中见到的最麻烦的一个人。

“她凌晨四点给我打电话,说她要死了,让我去救她”

“那你去了吗”

“我都不知道她从哪儿搞来的我的私人电话,我哪儿敢去啊”

“。。。有道理”

“平时呆着好好的,一冲动起来就好像所有人都欠她一条命一样”

“。。。”

为了帮助一些读者们理解跟边缘性人格障碍交流的痛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李先生同意扮演患者做出示范。

是不是特别烦。

有一些学者认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可能来自于儿时父母的忽略,然而当被问道“请告诉我一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往事”时,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提出的“受到精神伤害”的事例是其他普通人的6倍之多。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这些人是真的受到了更多伤害,还是这些人对来自别人的伤害更敏感,或者印象更深,以至于让他们忽略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部分,而仅把注意力放在来自他人的负面信息上。


一些朋友可能在最初见到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同情,由于这些人喜欢向人诉说自己被伤害的经历,并且会表现出极度害怕被抛弃的可怜状态,时不时流露“我现在只有你了”之类的情感,会让一些有保护欲或同情心强的男性和女性瞬间建立起一种对其的责任感,想要帮助这些人重获信心。

然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最擅长的就是通过情感操控别人,在这段不正常的关系里,患者的要求会越来越多,理所当然地提出非常过分的要求,如果不被满足,那么一些患者就会选择自残自虐等行为来使被害者就范。最后,被害者的生活会逐渐被患者的不良情绪占领,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关心并开导患者,同时还要为患者毫无根据的指控道歉,非常痛苦,而患者则认为自己才是这段关系的受害者,博取不知情的外人的同情。

在这里我真的希望不要再有朋友成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受害者,至少在我的读者当中,如果遇到这样特征的人,请一定远离,你们一定答应我,我们自私一点,把他们丢给心理医生解决,我们就不要碰了。

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其实还有很多相关研究,但是我牙疼的厉害,咱们以后再说。

感谢阅读。

以下是ios用户的打赏通道,非常感谢各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