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外篇之在宥》11.5

 峨眉佛光 2020-01-01

<11.5>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自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白话>

黄帝回去后,放弃天下,盖一间别室,铺上洁白的茅草,在里面清静地住了三个月,然后再去拜访广成子。广成子朝南躺着,黄帝从下方跪着前进,再拜叩头,问说:“听说先生已经抵达至道的境界,请问:如何修身,才可以活得长久?”广成子迅速坐起来说:“问得好啊!来,我告诉你至道是什么。至道的精华,幽深而无状;至道的极致,蒙昧而无声。不要看不要听,让精神安静,形体就会自己端正。一定要安静,一定要清净,不要劳累形体,不要耗费精力,这样就可以长生。眼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让你的精神保住形体,形体就可以长生。持守你内在的精神,封闭你外在的感官,智巧多了就会失败。我带你登上光明之地,抵达那至阳的源头;我带你跨入幽深之门,抵达那至阴的源头。天地各有主宰,阴阳各有职分,只要谨慎持守你自己,万物都会自行成长。我守住一体,借此处于和谐之中,所以我修身一千二百岁了,我的形体还没有衰老。”黄帝再拜叩头说:“广成子可以说是与自然合一了。”

<解读>

黄帝这一次问的是如何“活得长久”,而不是如何“治理天下”,算是回到根本的问题。

精神代表心的作用,庄子认为精神的出现是经过“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也就是“心斋”后才出现的。当人在悬崖边,面对一片迷雾,看不清楚前面的一切时,要不要纵身一跃?也许前面是万丈深渊,一跃而下会粉身碎骨,这是一个严酷的考验,人生至此,是需要冒险的。克尔凯郭尔(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就用这样的比喻,说明人需要由感性境界、伦理境界,再提升到宗教境界。人在面临抉择时,并没有明确的梯子让你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照着往上爬。许多时候就是一个转折,譬如要追求世间的荣华富贵,还是从事自身的修炼?为了修炼自己,也许需要放弃各种享受,一旦放弃,也许就错过这一生的精彩。许多人不愿退出现实的舞台,因为知道立刻会有人补位,然而人到了一定时间,就不得不离开社会所给的舞台。

庄子提醒我们不要用身与心来看世界,那样永远只能看到相对的世界,必定有所限制,譬如问能活多久、能做多少事,都是有限的。但如果把眼光转向自己的内在世界,放弃外在成就之后,才发现内在的充实,以及这一生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此道理近似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真正的自我,往外找找不着;“回首”就是自觉;“灯火阑珊”代表还不是很清楚,仍须努力使之更明朗,也就是所谓的自我修炼。

“至道”是指至高的道,或是纯一无瑕的道。“至阳”与“至阴”的用法与此类似,但是阴阳并举,是指称两种相对相成的力量或是“气”。推究其“原”,依然是道,代表万物的来源归宿。“守其一以处其和”的“一”指“道”,“和”指“德”而言。文中以“天”字形容广成子,代表他与自然合而为一了。

庄子《外篇之在宥》1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