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淺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小桥流水原创 2020-01-01

这句话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这一章的全文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语句精炼,结构严整,满满是骈文的韵味,在这一章非常彰显出来。四组对举句,仿若一首律诗。先不说他揭示了天地自然的大道理,单单这文笔就已经是美不胜收了。

因为最后这一句,也就是网友提问的这一句,谈到了生死。所以谈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宗教内容了。所以想要比较好地解读这个问题的人,他的文化胸怀应该是能够包容哲学、宗教、神学、处世、修养等等各个方方面面。对于一些对宗教不认可和持科学主义、无神论态度的朋友,以及一些认为道教不是道家,甚至认为道教和道家无关的朋友,也就先建议毋须继续看下去了。

道教是秉承道家学说的宗教,道家学说是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的。道教和道家的区别是引入了“通灵”的修道方法并进而建立起了神学系统。虽然他这个通灵不同于一般巫术的通灵,他的神系也和一般通灵法的神灵不同。但是这已经使道教陷入争议和神秘、甚至灵异的境地之中。然而这句经文谈到生死是需要从道教的生死观来解读的。

《道德经》是从揭示天地自然的道理而延伸到人的处世、修养的。给人的启示就是要明道,道既明再则修正己之妄作使之合道。所以人的处世修养要顺应天道,要“不失其所”,不能违背天人相应的规律。

这一章前面几个对举句不难解读,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后面这句“不失其所者久”和前面几句有些点不同,他是泛义,是总概括,不是说具体的一种事例了。是说人生所有方方面面的行为、修养都要经得住天道的核评。过得了关的就是有德之人了,长期做有德的人就是积德,也就是道家修养的“以德载道”。这样就有可能“得道”,得道就能“久”,因为道是“天长地久”的。

那么后面“死而不亡者寿”也是和前半句对举的。但是这一句是需要从宗教层面解读的问题了。

人的一生一世的轨迹可以用生和死两段弧连接成一个圆来表示。圆像个轮,所以一生一世就是一个轮回,回是一回二回的回的意思。人的一世包括生和死两段过程,但这两段过程都没有“亡”。那么,死和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说亡魂丧胆,不说死魂丧胆。就是说人的魂魄的死才是亡。人的生理生命的停止不能称为亡,只能算做人死了。

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由阴阳交泰化生出来的,如果阴和阳分开,生命就会停止。但那只是生命停止了,阴和阳还是那个阴和阳。只是存在状态改变了。这也就是死而不亡的那个东西。所以死而不亡说的是物质的存在,虽然不一定是肉体存在,但却不是所谓的精神不灭。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死而不亡”呢,就是上句的“不失其所”,也就是不失去道。所以道家修炼得道有两个情形,一个是阴阳不离,肉体不一定存在,但生命存在;一个是阴阳相离,肉体生命死了。但是灵魂层面的生命改变了存在状态,“精”和“神”不亡。但如果是不能做到“不失其所”或者是平常没有修道的人,那么就是人死万事空,一了百了啦。

一点浅见,舛误之处尚望各位师友不吝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