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八节习俗

 昨日残荷 2020-01-02


   腊八”,指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腊八节源于古代的腊祭。后来由于腊祭日与佛祖释迦牟尼生日相吻合,于是佛教中献粥供佛与腊祭习俗相融合,演变为十二月初八熬“腊八粥”的民俗。

“腊八”谐音“拉巴”,方言为“生养”之意,而民间又极为看重人丁繁衍,因此百姓对此节日颇为重视,喝“腊八粥”是非常普遍的习俗。

旧时,还有在腊八这天舍粥(又称“放粥”)的习俗;债主于今日就要开始催债,故民间有“送信的腊八,逼命的灶糖(辞灶节)、救命的火鞭(春节)”的俗语。建国后,仍有结账的习惯。从这天起,人们开始忙年了。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在每年冬月岁末之时,为了祈求神灵保佑,降欢乐吉祥,避灾害祸殃,将狩猎所获的野兽当作祭品,举行大祭,称之谓"猎祭",《礼记·月令》中就有关于“是月也,大饮蒸”的记载,但却并不固定于某一日。由于当时的“猎”字与“腊”字相通,故亦将其称为“腊祭”。后来相沿成习,人们遂将农历每年终了的十二月,也通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就随之称为“腊八”了。到了宋代,煮粥、食粥开始成为这一天必不可少的礼仪习俗,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就有“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为粥,谓之腊八粥”的记载,后来相沿成习,每至这一天,家家都要用各种米豆杂粮、枣栗干果等煮“腊八粥”,以供家人享用。这个习俗迄今仍流行不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