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和蒙特利梭儿童教育的异同,及其对年轻父母的启示

 V薇拉 2020-01-02
王阳明和蒙特利梭儿童教育的异同,及其对年轻父母的启示

儿童教育,牵动父母心

前几天,朋友小雅向我抱怨说,以前还觉得儿子聪明伶俐,参加过几次家长会后,才发现其他孩子的算术、拼音等知识,早把儿子甩出一大截。

“有家长跟我说,他孩子读幼儿园小班时就开始上拼音培训班了。”

这让小雅很是恐慌。

“幼儿园就差别人一大截,将来上小学怎么赶得上?小学如果成绩不拔尖,读重点中学就没指望了,而没进重点中学,好的大学也肯定考不进。真是一环套一环。你说,我要不要也给儿子去报个培训班?”

小雅以前可是坚定的“顺其自然主义者”。我们曾约好:无论如何,都不要过早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没想到,儿子刚读幼儿园中班,她就顶不住了。

小雅的焦虑,正是当下众多年轻父母们的焦虑。

这让我想起早年曾读过的阳明心学。作为“中国500年来唯一圣人”,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早在500多年前,就对儿童教育提出了很多深刻、独到的见解。

这与西方盛行的蒙特利梭儿童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我想,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辨析,有助于当下的年轻父母更加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阳明和蒙特利梭儿童教育的异同,及其对年轻父母的启示

王阳明

1

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1472-1529),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被世人称为阳明先生,也称王阳明。

他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创立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理论体系,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来自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分为三个部分:

1、心即理,也称心外无物。

在王阳明看来,天地间的道理、知识,不在具体的事物上,也不在书本中,而存在于我们各自的心中。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用,进不了你内心的知识,就不真正属于你,它只是作为一种信息储存在你的大脑之中,却无法为你所用。

2、知行合一。

要想让知识为你所用,就要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不仅要学习,还要行动起来,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为此,他提出“事上磨练”、“躬身实践”的学习方法。

3、致良知。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把知识运用起来,从而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力。但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王阳明提出,要致良知。

他赞同儒学“人性本善”说,认为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既不会改变,也不会消亡。人们的行为千差万别,是因为有些人的良知没有被触发。因此,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要致良知。致就是触动,也就是说,要触发存于人心的良知。

这与当代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我们常说,孩子像一张白纸,教育就是画笔,什么样的教育,最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在王阳明心中,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只要能触发良知,每一个人都是圣人。

那么,如何致良知呢?教育首当其冲。

王阳明和蒙特利梭儿童教育的异同,及其对年轻父母的启示

蒙特利梭

2

大约400年后,在意大利,玛利亚·蒙特利梭(1870-1952)也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教育思想。她在早年从医生涯中,通过对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的观察,总结出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石的“蒙特利梭教育法”,并付诸实践,于1907年在罗马成立第一所儿童之家,后又出版《教育人类学》、《蒙特利梭教育法》等多部儿童教育专著。

蒙特利梭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儿童教学,产生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贫寒”的孩子,经过几年学习后,心智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

巨大的成功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

如今,蒙特利梭儿童之家遍及世界各地,蒙特利梭本人也先后于1949年、1950年和1951年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的资格。

纵观蒙特利梭教育法的理论基础,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儿童具有内在的学习驱动力。

她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强烈学习和吸收能力。这种发自内心的驱动力,让儿童不断探索环境。因此,蒙特利梭主张不要盲目限制儿童的自由活动,而要为他们创造可最大限度自由活动的良好环境。

2、儿童心理发展有敏感期。

蒙特利梭认为,儿童的心理机能存在不同的发展关键期,比如2-6岁是对良好行为规范的敏感期;2-4岁是对声、色、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儿童的学习会更加高效,而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感官教育。

蒙特利梭认为,对儿童来说,是刺激而不是对事物的思维,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因此,感官教育在蒙特利梭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她把感官训练分为触觉、视觉、听觉等训练,并创制了一套教具。

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蒙特利梭提出,要给儿童以极大的自由活动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活动,并把这些活动当做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知秩序和规律,从而实现儿童自我教育的目的。

王阳明和蒙特利梭儿童教育的异同,及其对年轻父母的启示

王阳明和蒙特利梭儿童教育的异同

3

那么,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与蒙特利梭教育法之间,有什么异同呢?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1、都重视儿童天性的发掘和培育,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王阳明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意思是说,小孩子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枝繁叶茂,摧挠它则会让它衰败枯萎。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断鼓舞,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如果儿童对学习有兴趣,以学习为乐趣,就能主动去学,这样进步就不会停止。

蒙特利梭也认为,自发学习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而兴趣是激发儿童自发学习最重要的法宝。因此,要创造环境能够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与发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正向性格特征的同时,为其日后的学习赋予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和概念。

2、蒙特利梭主张循序渐进,王阳明则提出因材施教。

蒙特利梭提出的感官教育,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具,让儿童有更为直观的感受,把深奥的东西简单化、图形化、实物化,由难变易,由繁变简,从而循序渐进,让孩子能够理解并接受,从而帮助孩子一步步度过学习领域的难关。

王阳明则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王守仁:《传习录》)。

意思是说,在致知上下工夫,只是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做。今天的良知达到这么个程度,就随着今天的程度去扩充;明天的良知又有了新的开悟,就随着明天的程度去扩充。

教他人学习,也必须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进行。人的“分限所及”就是指人接受能力的限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分限所及”在逐步增长;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的“分限所及”也在逐步增长。教授内容的多少、难易,则必须随着人不同的“分限所及”而变化。

3、都重视规矩和条规的作用。

王阳明为学生制定了四个条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他说,不立志向,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学习不勤奋的人,一定是他的志向尚不笃定。大贤也难免会有过失,但贵在有过能改。要督策他人为善,但不能苛责,而要极尽委婉和顺,使人感到可以听从,这样才能产生感悟而不会有怨恨。

蒙特利梭主张给予儿童最大的自由活动权,但也强调了规矩的重要。与王阳明不同的是,她认为规矩是通过课程设置的计划性来体现,让孩子通过有计划的感官训练(作业),自然而然地“学会谨慎,学会自觉,学会指挥身体的行动”,从而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他人,自发地察觉秩序并服从。

4、在教学内容上,王阳明主张教授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蒙特利梭则通过各种独创的教具,进行感官教育。

在早期教育内容上,蒙特利梭重视体育锻炼、日常生活料理、感官训练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此,她发明了一整套独创性教具,比如螺旋梯、摇椅等,还编制了体操以及用于呼吸、唇舌、书法、音乐等方面的特殊训练方法。

王阳明则主张在早期教育上,要教授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

他说:“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作,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王守仁《教约》)

这就是说,在教学生歌诗之时,必须容貌整肃,心气安定,声音清朗,节调均审,不要浮躁而性急,不要轻飘而喧嚣,不要气馁而畏惧,长期坚持就会精神宣畅,心气平和。习礼之时,必须心境澄明,严肃认真,仪表庄重,举止合度,不要轻忽而惰怠,不要沮丧而愧疚,不要僵直而粗野;从容而不迟缓,谨慎而不拘束,长期坚持就会使举止容貌自然合于礼仪,思想道德坚定不移。在授书之时,不务多,只求精熟,要衡量学童的天资情况,能接受200字的,以教授100字为限,使其精力常有余地,就不会有厌倦愁苦的忧患,从而获得快乐。

自信快乐的童年,是孩子最珍贵的财富

4

无论如何,王阳明和蒙特利梭提出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下年轻父母们培养自己的孩子,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要引导孩子,而不是管制孩子,充分发掘他们的天性和特长,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王阳明告诫我们,教育小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儿童的精神状态,要让他们气定神闲、无所畏惧地接受知识,并要适可而止,不要使学生感到很累、很烦,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有部分性急的家长,在孩子还读幼儿园时就开始教授唐诗宋词,读小学时就要求熟背唐诗三百首,否则就会有焦虑情绪,反映在对待孩子上,就是轻则责骂,重则殴打、体罚。

这种家长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态可以理解,做法却背离了阳明的教育思想,往往会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短期内看仿佛孩子确实学到了不少,长期来看却严重打击了孩子自主、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2、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是增强自信、培养兴趣最好的方法。

无论是王阳明还是蒙特利梭,都十分重视激发孩子兴趣、让其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在日常实践中也会发现,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起来总是效率最高的。

那么,如何培养兴趣呢?作为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功环境,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比如,一次家庭聚会上的小表演,一次成功的登山活动,或者亲戚朋友们的一声赞美等等,都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从而增强自信,增加兴趣。

3、品性和习惯是道,知识和能力是术,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就不会进退失据,莫名焦虑。

我们看到过很多小时候并不出色的孩子,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后来都成为让人羡慕的学霸,长大后更成为造福一方的科学家、企业家等。反而是那些自幼聪明伶俐的孩子,长大后却在学习上表现平平。这是为何?就是家长没有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

就像我的朋友小雅所焦虑的。我告诉她,算术、拼音等知识,即便孩子掌握了,成了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也还是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能力迟早都会掌握。而品性和习惯则不然,如果不从小形成良好的品性和习惯,长大后就很难更改。

因此,只要我们认清道大于术这个关系,从小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养成好的品性和习惯,就是让孩子具备了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的法宝,就算暂时在知识和能力上欠缺一点儿,也会在后来的成长中迎头赶上,甚至超越。

当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后,对孩子的成长又有什么可焦虑的呢?

儿童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