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内篇之大宗师》6.6

 峨眉佛光 2020-01-02

<6.6>

南伯子葵问乎女楀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决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白话>

南伯子葵问女楀说:“你年纪很大,面色却像孩童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女楀说:“我体悟了道。”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得会吗?”女楀说:“不行,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合适的人选。卜梁倚有圣人的才干而没有圣人的秘诀。我有圣人的秘诀,而没有圣人的才干。我想教他,或许他可以真的成为圣人啊!即使做不到,把圣人的秘诀告诉有圣人才干的人,也较为容易。我必须以具体持守的方式来告诉他。持守三天以后,就能遗忘天下;已经遗忘天下了,我继续持守,七天以后就能遗忘万物;已经遗忘万物了,我又继续持守,九天以后就能遗忘生命;已经遗忘生命了,然后能够透彻通达;透彻通达了,然后能够看见一个整体;看见一个整体了,然后能够没有古今之分;没有古今之分了,然后能够进入不死不生的境地。使生命死亡的力量,本身是不会死的;使生命产生的力量,本身不会生的。道对于万物没有什么不相送,没有什么不相迎,没有什么不毁坏,没有什么不成全。这又叫做‘撄宁’。所谓撄宁,就是在一切变化纷扰中保持宁静。”南伯子葵问:“你又是从哪儿得到体悟的?”女楀说:“我得之于副墨(书本)之本,副墨之子得之于洛诵(背诵)之孙;洛诵之孙得之于瞻明(见理明白);瞻明得之于聂许(听理清楚);聂许得之于需役(具体实行);需役得之于於讴(咏唱歌谣);於讴得之于玄冥(悠远寂静);玄冥得知于参寥(浩渺空虚);参寥得之于疑始(似始非始)。”

<解读>

本篇所描写的是体道与修炼的过程,天下指人间,天地指自然界。本文前半段的体道过程,共有七个步骤,依序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前三者都使用的“外”字,有“遗忘”,也有“超越”之意,亦即可以不受干扰、置之度外。从“朝彻”以后,不再谈持守几天,因为人的悟道无法以功夫衡量。“见独”是“见一”,亦即领悟“万物为一体”。“不死不生”是描写无死无生的永恒状态,因为与道合一了。看到一个整体之后,何必区分你我,但人生最难的即是看到一个整体。万物充满变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而道是永恒的。

本文后半段的习道顺序有九,值得我们一一省思。万物没有离开道,顺着自然发展,所以没有悟道的问题。而人类则不然,可以悟道,却也可以离开道,以致于造成各种复杂离奇的现象。庄子的目的在于希望人可以领悟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要以为是自己的。有某一方面的才干,但不要以为是自己所拥有的,而是“不得已”,因为一切条件均已成熟,自然可以无心而为,不求特定目的,也就对于成败、得失、毁誉不那么在意。庄子在乱世体悟这个道理,而我们生在今世,各方面条件已经理想多了,让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相较之下,实在幸福多了。

庄子《内篇之大宗师》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