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大宗师-3 【原文】 南伯子葵问乎女(yǔ)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rú)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yé)邪?” 曰:“(wū)恶!(wū)恶可!子非其人也。(fú)夫(bǔ)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jiào)教之,(shù)庶(jī)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sān)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 【注释】 (1)南伯子葵:南伯子綦。葵、綦上古音同。 (2)女偊:得道的人。也是庄周虚构的人名。 (3)色:神色。 (4)孺子:幼儿,孩童。 (5)恶:不。前“恶”,叹其道难言;后“恶”,叹其道不易学。 (6)卜梁倚:庄周虚构的人名。 (7)才:材质。 (8)道:道术,指虚心散淡之性。 (9)庶几:也许。 (10)吾犹守而告之:我还是有保留地把大道传授给他。守而告之,不轻易教他,有保留地传道给他。 (11)参日而后能外天下:三日之后他就能够忘掉世故俗务。参,同“三”。外天下,把天下置之度外、遗忘。 (12)外物:把周围的东西置之度外。 (13)外生:把生死置之度外。 【译文】 南伯子葵问女偊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容颜还像孩童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女偊回答:“因为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 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学呢!你不是能学'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的天赋,却没有圣人清虚散淡的心境;我有圣人清虚散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的天赋。我想用清虚散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他果真能够成为圣人吧?然而却不是这样。以圣人之道教授圣人之才,他也能轻易得到提升。我坚持修习着,然后去诱导他,三天后,他就能把天下置之度外了。既已遗忘天下,我继续凝寂持守,七天后,他就能把万物置之度外了。既已遗忘外物,我继续凝寂持守,九天后,他就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原文】 “已外生矣,而后能(cháo)朝彻;(cháo)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jiāng)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yīng)撄宁。撄(níng)宁也者,(yīng)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wū)恶乎闻之?”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zhān)瞻明,(zhān)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wū)於(ōu)讴,于(ōu)讴闻之(xuán)玄冥,玄(míng)冥闻之(cān)参寥,参(liáo)寥闻之疑始。” ![]() 【注释】 (1)朝彻:形容心境犹如朝旭一样明彻,指豁然开朗。 (2)见独:洞悉独立而不改的大道。独,大道。 (3)不死不生:无所谓死,无所谓生。 (4)杀:灭除,此指摒弃、忘却。 (5)其为物,无不将也:道作为万物之宗师,无所不送。其为物,他对于万物。将,送。 (6)撄而后成者也:虽置身于纷纭骚动,争夺之地却不受干扰,方能修成虚寂宁静的心境。撄宁,虽受干扰而宁静自如。撄,触犯、干扰。 (7)闻诸副墨之子:闻道于文字流传。副墨,文字。副墨之子,比喻书册。 (8)洛诵之孙:指诵读的流传。洛,通“络”,反复。洛诵,背诵。 (9)瞻明:目视明晰,指见解洞彻。瞻,见。 (10)聂许:耳闻而心许。 (11)需役:所为、践行。需,须。役,行。 (12)於讴:吟咏领会。 (13)玄冥:渺茫、静默、深远幽寂。 (14)参寥:参悟虚寂、高旷寥远。 (15)疑始:迷茫之始、疑测天地万物的起源。 【译文】 “既已遗忘生命的存在,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就能洞悉独立而不改的大'道’了。能体悟大'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时空限制。不受古今时空的约束,就能进入无生无死的永恒境界。” “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大道作为万物之宗,无所不送,无所不迎,无所不毁,无所不成。这就叫做'撄宁’。所谓'撄宁’,就是虽置身外界事物的纷纭扰动、交争互触却不受干扰,而后修炼成虚寂宁静的心境。” 南伯子葵又问:“你的道是怎么学得的呢?” 女偊说:“我是从文字(副墨之子)那里得来的,文字(副墨之子)是从语言(洛诵之孙)那里得来的,语言(洛诵之孙)是从眼睛所见(瞻明)那里得来的,眼睛所见(瞻明)是从耳朵所听(聂许)那里得来的,耳朵所听(聂许)是从勤行不怠的修持(需役)那里得来的,勤行不怠的修持(需役)是从咏叹(於讴)那里得来的,咏叹(於讴)是从深远的虚寂(玄冥)那里得来的,深远的虚寂(玄冥)是从高旷寥远(参寥)那里得来的,高旷寥远(参寥)是从迷茫的开端(疑始)那里得来的。” 【赏析】 庄子自己的解释是“撄而后成者也”,使杂乱无序归于有序,使之符合道的规范,不论是迎送,还是成毁,都是戡乱的过程。修行就是对自身存在乱(应该包括内心和外在行为两部分吧)进行纠正,使之能遵循道的规则,最终完全合于道后也就达到了闻道的境界了吧。 偊女士详细讲解了有“圣人之才”的卜梁倚得道的过程中,从外天下、外物至外生、朝彻,再到见独、无古今,最后入于不死不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