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唐“放权”到宋“集权”的结局,谈做事需把握尺度,过犹不及

 光辉rlbr1vjwmb 2020-01-02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许多人都曾经读过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作为一篇著名的赋体文章杜牧的《阿房宫赋》本意是为了通过描写秦朝灭亡的原因来警惕唐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不要犯了前朝该有的教训。

唐朝统治者爱不爱读没有人能够得知,但我想宋朝的统治者一定对此书有过很深刻的研究,甚至读完之后说不定会拍大腿觉得说的真好。宋朝统治者要吸取灭亡的教训来反省自身最好的对象就是宋朝之前的大一统王朝唐朝了。以史为鉴,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过犹不及,宋朝似乎做的有点过头了。

从唐“放权”到宋“集权”的结局,谈做事需把握尺度,过犹不及

一 兴盛与衰败,矛盾的大唐帝国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有关唐朝的兴盛与繁荣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的诗词歌赋去形容它,唐朝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强盛、开放、繁荣、富强,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唐朝后期的衰败与落寞,很少有人了解唐朝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

从唐“放权”到宋“集权”的结局,谈做事需把握尺度,过犹不及

公元712年即唐朝先天元年这一年长安城一派兴盛热闹之景,作为新帝国的统治者李隆基已经登基一年了,他勤政有为、广纳贤良,是当时人们口中的圣君,此时的唐朝也正如中午时的太阳即将燃烧他最耀眼的光芒,然而却没有人注意到此时离长安十分遥远的巩县却迎来了它不平凡的一天,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诞生了。要想了解唐朝就必须了解杜甫的诗词,作为一名见证了唐朝兴盛到衰败的诗人从杜甫前期与后期的诗词中我们既可以见到盛唐的开容与繁华也可以亲历唐朝中后期的腐败与衰朽。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香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洛阳宫殿焚烧尽,宗庙新除狐兔穴。”唐朝,一个矛盾的朝代,前期有多繁盛无比,后期就有多么的腐败不堪。为何一个如此强大的帝国会瞬间崩塌,一个繁华的盛世轻易就被摧毁,这一切都要从安史之乱说起。

二 节度使,唐朝对于武将的放权太大了

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了夺取唐朝的统治而发动的一场反叛,分析这场叛乱就不得不提唐朝有名的节度使制度。

唐朝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威胁,高句丽、突厥、吐蕃,没有一个敌人是可以轻松取胜的,因此唐朝从开国之初就十分的看重武将,在边疆以及各种重镇都设立了武将来总管当地的行政与军事大权,这就是唐朝时期赫赫有名的节度使制度,唐朝的统治者本身是为了巩固地方与边疆统治安全,提高自身实力才设立这样的对于武将放权的制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所设立的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衰败。

从唐“放权”到宋“集权”的结局,谈做事需把握尺度,过犹不及

唐王朝的兴盛与衰败重要的原因便是对于武将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味的给武将放权而没有设立完善的机制去监督限制武将的权利,那么作为唐朝的下一个王朝宋朝能否吸取这个教训呢?

三 生于五代,宋朝见证了武将乱权的危害

公元907年,唐王朝走向了终结。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一蹶不振,各地节度使割据一方使得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然而唐朝的灭亡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稳定的日子因为一个更加黑暗、更加恐怖的时代无代就要开始了。

因为唐朝后期的逐渐衰败使得各地的藩镇节度使做大,到了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已经是一个礼崩乐坏,没有道德秩序的时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短短数十年时间中原地区就有了五个王朝,这还不算其他地方割据的小国家,总之五代时期就是一副动荡不安、四分五裂的时期,作为五代时期的将领赵匡胤深深的知道如今的一切乱象根源就是唐朝时期设立节度使,给武将太多的权利的原因。

因此等到他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统一大江南北之后的第一件急迫的事情就是如何控制武将的权利,他深知自己如果不能设立一套完善的对于武将有着监督约束作用的体制就无法长久的维持宋朝的稳定,宋朝又会是一个翻版的五代王朝。那么宋朝又是如何来建立体制来约束武将的呢?下面我将为大家具体介绍。

从唐“放权”到宋“集权”的结局,谈做事需把握尺度,过犹不及

四 宋朝约束武将的具体措施

见证了唐朝节度使制度对于武将放权的种种危害,宋朝的统治者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建立一种新的制度来限制武将的权利。首先便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从手下武将的手中夺取宋朝的全部军事大权,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武将的权利不断的扩大,同时由于朝廷的不断变换,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因此那时候的武将对于皇权一点敬畏之心都没有,宋朝时期尽管宋朝收复各地,稳定了统治,结束了分裂,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问王朝,宋朝内部的武将仍然掌握着巨大的权利,不为皇帝与朝廷控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取得武将的权利通过杯酒释兵权用经济上的巨大财富换取宋朝武将的军事权利。

从唐“放权”到宋“集权”的结局,谈做事需把握尺度,过犹不及

然后宋朝为了避免唐朝安史之乱的再度发生开始实行所谓的强干弱枝战略,宋朝在边疆与地方设立的是战斗力相对来说比较低下的部队,而将天下所有的精锐部队都集结在北宋的首都东京(今开封地区),东京最多的时候甚至是有上百万的军队,这一举措也是宋朝统治者对外地驻扎武将的极大限制。

另外北宋还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来限制武将的权利,例如为了避免时间长了武将会掌握了自己管理的部队,因此宋朝统治者为了将所有部队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实行了一种武将在一个地方待一段时间就会不断轮调的军事管理策略,北宋的统治者认为这样会避免军队与武将勾结的情况发生,其余种种限制武将的权利策略还有比如重视文臣,轻视武将,对于功高盖主的武将及时处理与排斥等一系列的极端措施来限制武将的权利。

五 过犹不及,宋朝孱弱的军事实力

许多王朝由于自身的历史原因都被人们起了一个个特殊的称号,作为古代知名的王朝宋朝也有一个“铁血强宋”的外号,从字面上听起来或许会觉得这是大家对于宋朝的赞美,然而这个称号的背后其实是大家对于宋朝军事实力的羞辱与嘲笑,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究竟有多么差劲呢?

自宋朝开国以来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宋朝就无时无刻不在被别国欺负,雄踞北方、占据幽燕之地建国已久的大国辽国,立国不久,土地贫瘠,人口不多的西夏,甚至是宋朝时期的越南没有哪一个没有欺负过宋朝,宋朝也在历史上的战争之后签下了许多的例如《澶渊之盟》的屈辱条约,这些都说明宋朝的军事实力十分的孱弱与无能,无法在敌国军队入侵之后保卫疆土。

从唐“放权”到宋“集权”的结局,谈做事需把握尺度,过犹不及

然而经历了无数次的战败与羞辱之后宋朝的统治者们仍然没有改变限制武将,轻视武将的策略,反而变本加厉的进行下去。我们细数宋朝的历史就可以看出百年来宋朝除了屈辱与失败之外便是许多统治者都有的对于武将的不信任与防备之感,例如北宋时期的名将狄青征战西夏、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立下了赫赫的战功,然而最后却因为功劳太大受到了宋朝统治者的猜忌,最后出判陈州,郁郁而终。其余的还有名将杨业,其战功赫赫,雁门关大破辽军,屡立战功,最后却被监军所逼出战阵亡,他的经历还被人们演绎成为杨家将传奇的故事,这些都说明宋朝统治者对于武将的限制与猜忌实在是太大了,这也北宋时期宋朝军队无能,战斗力低下,被辽国,西夏、金国、越南等国不断的欺负。

结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然而历史教训也不是那么好借鉴的。宋朝借鉴唐朝武将放权的教训导致自己的军事实力低下,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失败,最后被其他国家灭亡。明朝时期借鉴宋朝软弱无能,丧城失地的灭亡教训对外政策变得一味的强硬,使得明朝在对待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缺少了唐朝那种灵活的外交政策,不懂得谈判与妥协,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从唐“放权”到宋“集权”的结局,谈做事需把握尺度,过犹不及

这些朝代它们的治国策略都是过犹不及,对于前朝灭亡的教训没有深刻分析其中的原因,而是一味的反着来,这样反而造成新的隐患。建立国家、治理国家都是一件十分重大而且复杂的事情,治大国犹如烹小鲜,不能一味死板,要学会把握尺度,注意平衡。

1、《阿房宫赋》

2、《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太和》

3、《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4、《忆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