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内篇之逍遥游》1.7

 峨眉佛光 2020-01-02

<1.7>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白话>

因此,那些才智可以担任一个官职,行事可以造福一个乡里,德行可以投合一位国君,以致能够得到一国民众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的态度也和小麻雀一样了。宋荣子就嘲笑他们。对宋荣子而言,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也不会特别振奋,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责备,他也不会特别沮丧。他能确定内在自我与外在事物的分际,辨别荣耀与耻辱的界限,只需如此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样使他不会汲汲追求世间的成就。他的表现虽然不错,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再者,像列子能够乘着风势而飞行,姿态轻巧美妙,过了十五天才回来。他对于圆满幸福并未汲汲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之累,还是要等待风力的配合。如果有人能够顺应天地的常道,由此把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再遨游于无穷的境界,那么他还要等待什么呢?所以说:至人化解自我,神人化解功绩,圣人化解名声。

<解读>

本段是前面七段的总结。才智可以担任一个官职,行事可以造福一个乡里,德行可以投合一位国君,以致能够得到一国民众信任的人,按照一般人的标准,这已是人间的成就,但在庄子眼中,不过是小麻雀。有些人读过《庄子》之后,性格变得十分狂妄,但庄子真正的目的并非嘲笑别人是小麻雀,而是当你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被别人嘲笑时,不要在意,那些人只不过是小麻雀罢了。

世间所有的成就都有条件,也要付出相对的代价,值得思考之处就在:是否需要为这些外在成就付出代价?生命是可贵的,何不学大鹏鸟让生命转化?历代读《庄子》,大都参考郭象的注解“小大各适其性”,可惜这是一大误解。庄子的寓言并非要人落实在个别的生物上,而是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可能成为大鹏鸟,有些人却自甘成为小麻雀,看到别人努力学习,认真修炼,就嘲笑别人。

西方人也写寓言,柏拉图《对话录》中记载苏格拉底的思想,曾描述人们被 反绑双手双脚,背对洞口,囚禁在地窖里,身后点着蜡烛,照着移动的道具,光影投射在墙壁。苏格拉底松开自己的束缚,回头找光源,才发现在墙上的只是道具的光影而已。他爬出洞口,却在刺眼的阳光下,无法立刻张开眼睛,这才发现真实世界的一切。他满心欢喜,想与人分享真实的世界,但当他从光明加到黑暗,跌跌撞撞的模样让地窖的人嘲笑“连地下的事物都分不清,说什么真实的世界”,结果被活活打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行乞布道,同样受到许多人嘲笑,但他仍然不忍心独自解脱。哪一个圣贤不是如此?孔孟老庄也是在自己觉悟之后,苦口婆心告诉别人不要糟蹋自己的天性,浪费潜能,要往上走才会体悟更高的格局。

宋荣子,原名宋钘或宋牼,学说立场见《天下》篇。列子,原名列御寇,春秋时代郑国思想家。他做到第一种境界,就是“重内轻外”,能确定内在自我与外在事物的分际,辨别荣耀与耻辱的界限,这样就不会汲汲于外在的成就。第二种境界是与大自然配合,“六气”是阴、阳、风、雨、晦、明,代表自然界,御风而行但仍需等待。第三种境界是顺应天地的常道,把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遨游于无穷的境界,也就是无所等待。宋荣子可以在世间不受影响,列子可以配合自然界的条件,但真正的逍遥是“无待”。

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到达了某种情况就能快乐,其实未必如此。面对我们无法解决的事,全然接受它,一如庄子所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庄子笔下的理想人格,其本体为一,而展现的功能各有精彩之处。至人与自我对照,因为他已经是人类中修养最高的,所以不必区分你我,也就化解了自我。神人与功绩对照,神代表神妙,虽然有功绩,但是他化解了功绩。圣人明明有名声,得到众人的掌声,但他化解名声,代表他超越了。所以,在人间与别人相处要能“化”,化解自我、化解功绩、化解名声。这三种人是庄子心目中理想的人,另外还有真人、天人。道家所谓自然,并非要人守住天生本有的样子,真正理想的是至人、神人、圣人、真人、天人,要把生命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出来,身与心之外,还要发挥精神的层面,才能成为这五种人之一。

庄子《内篇之逍遥游》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