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必读】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习一门乐器?

 老沔城人 2020-01-03
作者:春枫柠檬


    很多家长让孩子很小就学习各种乐器,现在到处都是各种音乐培训班。然而,学习音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恐怕不少家长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周杰伦称,他四岁时就被母亲逼着每天练习钢琴,那段经历回忆起来十分痛苦,但他很感激。仔细想想,像周杰伦这样以音乐为职业的人,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日后都不会以音乐为生,为何还要学习音乐呢?

    《想飞的钢琴少年》是2007年上映的一部瑞士的影片,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豆瓣评分8.6。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许能理解音乐的真谛,明白为何要让孩子学习音乐。



天才少年维达斯练习钢琴

    一,功利的音乐教育观,毁掉的是孩子对音乐的热爱

    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主角维达斯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他的智商高达180,远超过了他的同龄人,尤其是在钢琴演奏上,他自幼就显示了极高的天赋。

    他的父母也以此为荣,经常让他在众人面前表演钢琴演奏,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在维达斯12岁时,急功近利的母亲,还将他送到专供成人学习的音乐学院。

    不禁想起了古代的《伤仲永》,神童仲永被父母变成了炫耀的工具,而最终沦为庸人,让人扼腕叹息。

    维达斯似乎也在走上这条道路,高智商并没有让维达斯感到快乐,在他看来,他的天赋,也只不过是父母的面子。

    他的童年,本应在欢笑嬉闹中度过,却充满了忧郁与压抑。演奏完曲子后,看到众人对他的夸奖时,他常常沉着脸一言不发离开。

    由于维达斯太过聪明,在学校里让老师感到很没面子,因此被勒令退学。

    此后,练习钢琴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内容,他被剥夺了玩耍的权利,甚至不管他练琴的女保姆也被父母辞退,他的父母却对此浑然不觉。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生怕让孩子错过了“最佳教育期”,然而,他们带给孩子更多的是一种无尽的焦虑。

    维达斯的母亲说:“维达斯,快点,就当是为了我而弹琴!”维达斯回答说:“为什么总是为了你?”

    本应带给人喜悦和快乐的钢琴,对维达斯来说成了一种包袱。他多么希望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蓝天翱翔,无拘无束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维达斯父母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让维达斯背负了不属于他年龄的压力,这种功利的音乐教育观,带给了他们片刻的虚荣,却差点毁掉了维达斯对音乐的兴趣。

    这与我们很多家长何其相似,他们只将音乐当做一种技艺,或者一种谋生的手段,让美妙的音乐变得枯燥乏味。



有着飞行梦想的维达斯

    二,让孩子通过生活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这部影片,实际上也是少年维达斯的成长史。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儿童在童年早期,会强烈地认同父母,但是在逐渐走向青少年阶段的过程中,会表现出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自我同一性就是建立一种心理上内在的持续性,而新的社会要求又要让他们建立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新形象。

    埃里克森说: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对未来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常常让孩子感到迷惘。这个时候,家长切不可替代孩子做决定,只能引导他认清自我,慢慢建立起自我同一性。

    而维达斯的父母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过早地给维达斯确定职业方向,让刚进入青春期的维达斯无所适从。

    当维达斯的母亲将他带入音乐学院时,他却当着老师的面说自己只想当兽医,这让他的母亲十分生气,母子关系僵化。

    在一个雨夜,12岁的维达斯带着和爷爷一起制作的木制飞机翅膀,从自家阳台上跳了下去。接着,他假装脑震荡记忆衰退、智商降低,并且瞒过了所有的人。

    维达斯与其说是跳楼,还不如说是“飞”——摆脱父母的束缚,像一只鸟一样寻找自由。母亲问他:“你是真的想逃离我吗?”

    幸好,维达斯还有一个善解人意的爷爷。爷爷体察并接纳了维达斯的一切。

    爷爷和他有一段精彩对话:

    维达斯:“我就想当普通人。”
    爷  爷:“像我一样普通?”
    维达斯:“不,比你还普通。”
    爷爷将帽子扔过河:“如果下不了决定,就先舍弃一些东西,懂吗?”

    他对维达斯说:“追随你内心的那颗星!”这也成为了维达斯内心力量的源泉,让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爷爷与维达斯

    他上网炒股,是为了让爷爷晚年有更好的生活,实现他一生未圆的飞行之梦。他的爷爷终于翱翔蓝天,圆了自己的飞行梦。

    在爷爷逝世后,维达斯也坚定了自己的梦想,驾着飞机来到他之前拒绝过的钢琴大师家门口。

    从此以后,他努力练习钢琴,还开办了自己的演奏会。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要靠自己来解决。在充分考虑别人的看法后,个体能够以一种适时明确的方式做出决定。

    音乐作为是生活的抽象艺术,在经过音乐艺术家的处理后,又高于生活。在音乐的演奏中,会让人眼前有一种生活的画面感。

    在成长中,经过生活的兜兜转转,维达斯接纳了他人,建立了新的自我同一性,他对音乐的理解也更深了一步。音乐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单调枯燥的技能,而是流淌着充满生命力的东西。



维达斯和爷爷在一起十分快乐

    三,学习音乐的真正目的:在跳动的音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节奏

    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艺术。古往今来,它给了黑暗中前行的人力量,让无数的心灵从中得到升华。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我干什么都将一事无成。”

    当你静静地聆听一首曲子时,在跳动的节奏中,实际上,不只是音乐家的感受,其中也会掺和个人的人生经历,感受出一种独特的美妙意境。

    这时,音乐才与人同频,才是真正的“音人合一”,音乐的节奏也就成了你的人生节奏。

    哲学家叔本华也因此高度评价了音乐的作用。他认为,音乐是艺术的最高层次,它能直接表达人的意志,也就是所有事物的内在本质。

    因此,音乐比其他艺术更具渗透力。

    黑白的琴键,用手指轻轻按下,是一个个像精灵般跳动的音符。高高低低、起起落落的精灵,似乎在向人们昭示:只有真正懂我的人,才配按下这一个个琴键。

    维达斯在爷爷在逝世前,留下遗言说:“维达斯,顺着命运勇往直前吧!”

    这给了维达斯极大的鼓舞。当他的父母得知维达斯装傻的真相后,也认识到了他们教育方式的错误。

    正是因为维达斯装傻后,父母对他没有了更高的期望,他回归到了普通人的生活,让他找回了内心难得的宁静,也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节奏感。

    此时,他发现了一张《哥德堡变奏曲》的CD,他静下心来听着,优雅灵动的曲调,起起伏伏的节奏,让他如入梦幻仙境,陶醉在其中,真正的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美妙。

    真正的教育家都懂得音乐教育的目的。著名的教育家傅雷说,让孩子学习音乐,并不一定要让他成为艺术家,尽管傅聪学习钢琴很早,但他可以随时根据其发展情况更改。傅雷这种音乐教育观,让傅聪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归宿,努力练习钢琴,成为了著名的钢琴演奏家。



回归钢琴后的维达斯

    【结语】

    维达斯通过音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节奏感,也重新点燃了钢琴之梦。他不再是为他人演奏,而是为自己演奏。

    总之,当孩子能在音乐中有所领悟,真正地为了音乐而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习,这才是学习音乐的真正意义。但愿每个学习音乐的孩子都能如维达斯一样,驾着梦想的飞机,翱翔于音乐的蓝天之中,在音乐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演奏出最华丽的乐章。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