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图洛书”与“河洛”

 文化龙乡 2020-01-03

“河图洛书”与“河洛”

 

“河图洛书”是与上古帝王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字眼,遍载于经史典籍。伏羲、黄帝、仓颉、唐尧、虞舜、大禹等传说中的显赫人物都与此有关。而进一步分析“河图洛书”产生的缘由,则主要发生在他们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和重要关头,是天降“神物”,具有传授“天命”的重要功能。另外,有学者又把“河图洛书”定位为中华文化的最早萌芽和第一个里程碑,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

“河洛”即黄河、洛河相间的地方。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上古帝王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特别是洛河与黄河交汇处——洛汭,曾长期是他们祭天典礼,祈盼天降祥瑞,河清海晏的朝圣之地。因此,“河图洛书”的产生和发展与黄河及其支流洛河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一、“河图洛书”与黄河、洛河

“河出图,洛出书”,指的是黄河出“河图”,洛河产生“洛书”。然而,按史籍记载最早诞生“河图洛书”的河流却既不是黄河,也不是洛河,而是孟津县境的孟河(亦说图河,为黄河支流)。至今仍有“龙马负图寺”为证。

据《汉书·孔安国传》载:“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这一记述把“河图洛书” 首次与上古帝王活动联系起来。

龙马负图寺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因龙马“负图出于孟河之中”而兴建。始建于晋怀帝四年,初名“浮图寺”,永嘉时改为“河图寺”,梁武帝改称“龙马寺”,唐高宗麟德四年更名为“兴国寺”,明嘉靖四十二年仍叫“负图寺”,清乾隆十九年又改“羲皇庙”,民国后又称其为“负图寺”。该寺北临黄河,南依邙山,寺前紧邻孟河故道,规模宏伟,供殿巍峨,山门峻拔,前有崇邙横卧,后有大河奔涌。山门东西分立“图河故道”、“龙马负图处”两通巨碑。寺内存有宋、明、清历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及诗人程颐、朱熹、邵雍、王铎、张汉等撰述的碑、铭、诗、赋。

因此,龙马负图寺被誉为“河图之源”。

洛河,古称洛水,亦作雒水,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木岔沟,经陕西省洛南县和河南省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等县、市,于巩义市注入黄河。“洛出书”的“洛”指的就是洛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注“洛水”云:“昔黄帝之时,天下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洛书”的产生地为洛河与伊河交汇的地方。

《河图玉版》说:“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 “玄扈洛汭”,即今洛宁县玄沪河与洛河交汇处。据明代《河南通志·古迹》中记载:“龟剿:在永宁县西洛水北岸水滨,乃夏禹治水龟呈汭处。”“龟剿”即如今洛宁人所说的龟窝,在洛河支流玄沪河上。

在该县西长水村现存的两通古碑中,东边一碑为沙质岩石,上圆下方,额刻圭首,由于年代久远,只剩一苍劲有力的魏体“洛”字,据专家学者考证为汉魏遗碑。西边一碑石灰岩质,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腊月永宁县令沈育所立。碑上四个大字“洛出书处”为河南尹张汉所书。两通古碑为“洛出书处在洛宁”的有力证据。

《竹书统笺》载:“洪水既平,(尧)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二月辛丑昧明礼备,至于日昃,溁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廻风摇,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缘坛而上,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有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土为口,泥以黄金,约以青绳,文曰:闓色授帝舜言虞夏当受天命。帝乃写真言藏于东序。后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沉璧于洛,视毕退俟至于下昃,赤光起,元龟负书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于坛。其书言当禅舜,遂让舜。”此处所说的“首山”,即洛阳附近的首阳山。

“河出图,洛出书”,更多的则发生在“洛汭”,即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

《水经注》说:“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谓之洛汭。”并注引《史记音义》曰:“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沈璧,受龙图于河,鱼书于洛,赤文绿字。”

此后,舜、禹也在洛汭得到了“河图洛书”。《竹书纪年》载:“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这是说禹执掌天下,是在舜设坛沉壁祭天之后,河图传达的天命。还说:“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退入于渊。治水既毕天赐元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至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

另外,还有多部典籍记述了“河出图、洛出书”。如《后汉书》方术列传,李贤注引《尚书中侯》曰:“尧沈璧于洛,玄龟负书,背中赤文朱字,止坛。舜礼坛于河畔,沈璧礼毕,……舒图出水坛畔。”《玉海》卷196引《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故图有九篇,书有六篇。”《绎史》注引《河图挺辅佐》云:“黄帝修德立义,天下乃治。乃召天老而问焉:余梦见两龙挺白图以授余于河之都。天老曰:河出龙图,洛出龟书,纪帝录、列圣人之姓号,……天其授帝图乎?”等等。

到了夏、商、周三代,洛汭这一上古帝王祭祀之地仍不断诞生“河图洛书”。

面对夏桀的荒淫无道,汤部兴起,为祈求天意,取而代之,商汤便到洛汭祭祀。“汤乃东至于洛,观帝尧之坛,沉璧退立,黄鱼双踊,黑鸟随之,止于坛,化为黑玉,又有黑龟并赤文成字,言夏桀无道,汤当代之。” (《竹书纪年》)

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少,由周公旦摄政7年。“与成王观于河洛,沉璧,礼毕王退,俟至于日昃,溁光并出,幕河青云浮至,青龙临坛,啣玄甲之图,坐之而去。礼于洛,亦如之,元龟青龙,苍光止于坛,背甲刻书,赤文成字。周公授笔以世文写之。书成文销,龟随甲而去。”(《水经注》)

二、由“图”到“书”再到“图”“书”并存的演变

从上面有关记述我们不难看出,“河出图,洛出书”是不断发展的,并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产生了由“图”到“书”再到“图”“书”并存的发展过程。

伏羲是与“河图洛书”发生关系最早的上古帝王。“负图出于孟河之中”,才有了伏羲八卦图。这里,只讲到了“河图”,而发生地则在洛阳孟津境内的孟河。

此后,在洛河上又多次诞生了“洛书”。仓颉在洛宁县玄沪河与洛河交汇处求得“灵龟负书”,黄帝、尧相继又在洛河上获得“洛书”,且地点由伊河、洛河交汇处移至首阳山。

“河出图,洛出书”的重要发生地在洛汭。黄帝、舜、禹及商汤、周成王等都在此得到了“河图洛书”。

地点变了,形式也在变。伏羲“龙马负图” 、黄帝“洛书鱼献”、仓颉“灵龟负书”似乎为偶然事件,而尧、舜、禹等则是沉璧祭天的结果。

更为有趣的是“河图洛书”的内容变化。

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他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因“圣人在位”而发生了“龙马负图”,他还因此而发明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八卦图”。

黄帝是统一中原华夏地区的功臣。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洛书鱼献”说的是黄帝因此而得到了所需的各种知识,助其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仓颉得“灵龟负书”尽管未明确具体内容,但后人却把仓颉创造文字与“河图洛书”紧密联系起来。如《春秋元命苞》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洛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意思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在的“灵龟负书”启发下完成的。

尧在洛河的两次祭祀活动一是为了庆祝洪水制服,水灾消除,告天知道,而引来了龙马负图;二是为找接班人,于是修坛沉璧,获得“洛书”,得到上天的旨意,把王位交给舜,乃有禅让制的产生。

到了大禹,“河图洛书”除反映君权天授外,值得注意的是提到河图是言治水之事,提到的洛书(龟书)是洪范,而洪范是治国的大法。

“河图洛书”在产生地点、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又向后人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史前历史是口耳相传的历史,对重大史实和重大事件的代代相传并被后人记录下来应有其相对真实的一面。“河图洛书”是与上古帝王紧密相关的重要活动,对他们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才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并相传和相习下来。若把产生地点的变化归结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式上的改变则应是古人认识进步所使然。由孟河(图河),到洛河,再到洛汭,开始可能为偶然现象,而后就成了上古帝王们追求的目标。

至于内容的变化,则突出地体现了“河图洛书”在上古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伏羲“龙马负图”、黄帝“洛书鱼献”、仓颉“灵龟负书”是天降祥瑞,因而也就有了“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周易·系辞传》)到了尧、舜、禹时期,“河图洛书”更是成了“天命”。因此,后人对“河图洛书”有着极高的评价。依《周易》说,他是天降“神物”,是“圣人”的法则;依《尚书》所记,他是周康王即位大典上陈列的天书;依《礼记》载,他与“膏露”、“醴泉”、“器车”并列,共为“天地山河”滋育生灵,陶冶人文之精华;依《论语》孔子之慨叹,他又是治国平天下之先机,太平盛世之本源。等等。洛汭,亦因此而长期成为帝王们的朝圣之地。

三、“河洛”为什么能够成为“河图洛书”的诞生地

“河洛”这个地理概念最晚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如《史记·封禅书》中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关于“河洛”的区域定位当今有三种不同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河洛地区就是指黄河中游洛水流域(包括伊、洛、瀍、涧诸河)这样一个地区”;第二种观点认为,“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指黄河中游、洛水流域这一广阔的地域范围。具体地说,即是黄河从河曲(风陵度)向东经三门砥柱、过孟津直达荥阳、郑州,这一段大河以南,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包括颖水上游登封等地。古时称为河南地,亦称之为河洛地”;第三种观点认为河洛地区应该是“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

“河洛”之所以能够成为“河图洛书”的诞生地,首先是与上古帝王在这里的长期活动密切相关。据河洛文化专家杨作龙先生考证,伏羲氏、神农氏、少典氏、有娇氏、炎帝、黄帝、帝喾等这些传说中赫赫有名的上古帝王,都曾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盆地留下遗迹。伏羲氏族主要活动于今渑池、新安、孟津、巩义至上街一带,并在此发明八卦、网、罗与动物饲养。神农氏族出于湖北厉山,其后继者迁居河洛,孟津之潜亭山即神农赫苏氏之都。有娇氏生活于平逢山即洛阳北邙山一带。少典氏世代居住在青要山及其周边地区。炎帝、黄帝俱诞生于河洛,并都曾活动于洛阳。炎帝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顶峰,黄帝推进原始畜牧业发展,并建密都于青要之山;帝喾受封之高辛在今伊川,即帝位后都偃师。而到了尧、舜、禹时期,更是把作为洛汭作为修坛沉璧,祭祀上天的圣地。夏、商、周三代则长期定都于河洛地区。

其次,也是各类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的结果。严文明先生将史前文化划分为中原、甘青、燕辽、山东、江浙和长江中游6大文化区,并强调指出,“(其他)五个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中原文化区更起着联系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河洛地区是人类文明早期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而也正是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各类文化交会融合的焦点。如黄帝部落往来无常处,又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这就使得周边的文化在中原得到交汇和融合。高阳时,“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尧以亲“九族”而闻。“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史记·五帝本记》)这种“合和万国”就是各种文化间的交融与综合。大禹治水时,“道九山”、“道九川”,最后实现天下太平,“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史记·夏本记》)可以看出,夏禹治水后达到了天下文化的融合。交流促发展。“河图洛书”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丰富,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