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与小人的博弈

 稼穑居 2020-01-03

有人考证,君子与小人的提法,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但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最初,大约是指个人身份及其社会地位的分野。到了今天,这一对范畴的含义已基本定位于做人与处世的品格,也就是说,君子与小人已不再是指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是指道德品行的优劣。

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抑或是在现实社会的生活中,君子与小人之争从未间断过,君子与小人过招的记录也不胜枚举。

相传北朝时期有位著名的隐士,后赵的皇帝石勒终其一生未能得见,其子石虎以阴险奸诈著称,却一召即到。石虎得意之余诧异地问:“我父亲多次征召于你,你都不理不睬,为何我一叫你就来了?”隐士说:“你父亲是个敬重读书人的君子,我依照自己的心意不来不会得罪他;你就不同了,我如果不理不睬说不定明天脑袋就要搬家了,我怎敢不来呢?”

“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是吃过小人苦头的人总结出来的深刻教训,也是世人普遍认同的说法。上述这段轶事,可能是这个说法的最好注脚了。

小人之所以不可得罪,是因为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惯施阴招,防不胜防。特别是那些伪装成君子的小人,就更加令人可畏了。从古往今来的记述中,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在字里行间听到“小人可畏”的唏嘘声。当年孔夫子曾感叹“苛政猛于虎也”,而小人之患,恐怕比光天化日之下的猛虎还要可怕。就说那个赫赫有名的费无忌吧,他的馊主意不仅害得伍子胥家破人亡、仓皇逃难,而且闹得楚国乌烟瘴气、烽火连年,最终山河破碎、国将不国了。

小人如此可恶,如此可畏,是不是真的就没办法对付他们呢?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为人诚实宽厚,他对付小人却很有办法。一次,宋太祖赵匡胤命曹彬为主将带兵出征,临行前授他一柄尚方宝剑,说:“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接着又问曹彬有什么要求。曹彬说,恳请皇上恩准,调用田钦担任随行监军。话一出口,众将官都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大家都知道,太监田钦不仅贪婪狡猾,而且喜欢搬弄是非,最爱背后打人小报告。这样的小人,躲避尚且不及,曹将军为何反而把他弄到军中呢?

事后,曹彬对心腹说,此番南征,任务艰巨,时间很长,需要朝中群臣的全力支持。自己领兵在外,若朝中有人进谗蛊惑,很可能就会坏了大事。把田钦放到眼皮下,派他点用场,就免了我的后顾之忧。再说,我有尚方宝剑在手,也不怕他闹事。

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职场中,有君子就有小人,这是客观存在。但是,畏惧和躲避总不是办法。如果你真的碰上小人作祟,躲又躲不过,像曹彬那样“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让他无法故伎重演,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办法。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有时候,豁出去反倒能够解脱。正如余秋雨所说,我们死都不怕,还怕小人么?(文/王兆贵)

附注:本文原载《合肥晚报》杏花村副刊,责任编辑林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