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补泻,《黄帝内经》是怎么讲的?

 草木帮 2020-01-03

《内经》针刺补泻方法,主要记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能》、《素问·离合真邪论》三篇,涉及多个因素,包括:进针与出针的速度,出针后的针孔处理,进出针与呼吸的关系,以及针刺过程中的动静取向等。以下以实操步骤为序,分从进针、留针和出针三个阶段,看一看《内经》补泻是如何进行的。

补法

1 进针:患者呼气尽时进针,进针速度宜慢。

2 留针:久留针,轻手法行针,直到气至。

3 出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宜快,出针后按住针孔。

解读:对针刺补泻方法的认识,需要一点想象力。试想一种状态,人体与外界始终在发生气层面的交流,而交流的主要形式即是呼吸。呼气时,体内之气出于外界;吸气时,外界之气进入人体。现在体内之气不足,说明这种自然呼吸状态,已经无法从外界补充到足够多的气。那么,怎样操作,才能令更多外界的气进入体内呢?

首先是进针时机的把握。如前所述,吸气时经历的是外界之气进入人体的过程。希望更多的气进入患者体内,当然要充分把握好这个时间段。所以,最好选在呼气与吸气之间的空当进针。对吸气过程来说,这是从零到一的关键时刻。接下来,在整个吸气环节中,慢慢进针,旨在令外界之气有更多机会进入体内。至于要慢到何种程度,《内经》没有讲。个人观点,应该不超过一个吸气时段,约2秒。进针后,又该怎样操作,才能让气源源不断的进入体内呢?

施行补法时,人体之气处于不足状态。刺入体内的针,如果持续扰动不休,只会令本已亏耗的气更为消损,所以大幅重刺的手法是不可取的。但完全置之不理的话,又相当于凭天由命,补法的效果难以保证,医者的作用也无法体现。《内经》给出的方法是,轻刺激以“候气”。轻到怎样的程度,《内经》中有详细描述,持针的手指似乎在动,又似乎没有动;所谓“如待所贵,不知日暮”,仿佛在等候一位国家领导人,唯有等待,不能催促,但心里有隐隐然有一点小焦虑。耐心等待,只为气的到来,即所谓“气至”,是正气来复象。在此过程中,针宛如一根天线,向外界持续发布信息,将外界之气聚集于此;而医者的作用有如媒介,秉心凝神,沟通人体与外界之气。

正气一旦来复,针刺补气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收尾工作又该如何开展呢?还是要先选好离开的时机。呼气时,体内之气外出,此时出针,难免令刚刚补充进来的气外泄,影响效果。而吸气时,趁着外界之气的进入,悄无声息的离开,无疑是更好的选择。而静悄悄的离开,当然越快越好。接下来看泻法。

泻法

1 进针:患者吸气时进针,进针速度宜快。

2 留针:强调吸气时捻针,宜重手法,直到气至。

3 出针:出针宜慢,边出针边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压针孔。

解读:泻法主旨在驱邪。试想另外一番场景:体内存在邪气,这个邪气是有生命,有感觉的。作为外援,针希望进入体内,帮忙把邪气驱赶出去。那么,何时进针才是最佳时机呢?一定不在呼气时。呼气时,周身气的运行方向都是向外,此时突然从外面进来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太容易被体内的邪气发现了。最好是在吸气时,趁着外界之气进入身体,针可以浑水摸鱼般掺杂其间,不让邪气有所察觉,所谓“无令气忤”。同时,为了尽量避免被邪气察觉,当然进针速度越快越好。

接下来留针过程中,怎样操作才能更有助于驱逐邪气呢?象补法操作一样,始终安静等待大概是不行的,总需要通过较强的手法,把体内正气激发起来,被鼓舞正气才有可能祛邪外出。这里又会涉及一个问题,鼓舞正气,需要持续进行,还是阶段性的开展?《内经》给出的说法是,进针后,并不要求持续行针激发正气,而是强调在吸气时重用捻转手法。推究其理,逐邪本质上是由正气来完成的。目前体内存在亢盛的邪气,说明正气本身不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持续激发正气,可能会加重对正气的损耗。更好的选择是,在人体得到外界之气援助(吸气)时,里应外合,向邪气发起进攻。直到邪气大势已去,正气来复。

邪气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是在出针时完成的。为了确保邪气最大程度被驱逐出人体,出针过程中,速度宜慢不宜快。同时须摇大针孔,以便邪气排出;不去按压针孔,也是同样的考虑。

不敢说以上的解读,就是古人的本意。但就《内经》范围内,如此理解,确实让诸多补泻操作看上去有理可循。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古典的补泻观念,根于人体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即天人合一。所谓补,即设法从外界补充气到体内;所谓泻,即尽力将体内的邪气驱逐到外界。其中,医者的作用非常重要,是沟通人体与外界的灵魂。而这套仪式化的操作,似乎一直在提示医者,治疗时心中须秉持怎样的意念。因为医者之意,会直接影响补泻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