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里的针刺补泻手法,易学易用,教你也可做出烧山火、透天凉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04-18

经典里的针刺补泻手法,易学易用,教你也可做出烧山火、透天凉

   《内经》对于针刺手法主要分为刺法、针刺手法。
    刺法主要见于:《灵枢》(官针、寿夭刚柔、刺节真邪、经筋、邪气脏腑病形)《素问》(调经论、缪刺论)不再论述。
    补泻总则:《灵枢.九针十二原》“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今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此段可以为针刺补泻的总则,提出了泻法应该是将邪气引出,补法是将正气留在体内,并且是针刺用力向内,缓慢行针,快速出针,并急按压针孔,不要令气、血外出。
   针刺补泻手法有:
一、呼吸补泻
《素问》----1.《素问.八正神明论》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此段提出了呼吸补泻的原则,也是《内经》的主要补泻手法。
    
      

 二、开阖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素问.调经论》:“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针,气入针出,热不能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灵枢.官能》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此段提出补法--快出阵,急按针孔。泻法--慢出针,摇大针孔。

三、徐疾补泻 

《素问.针解》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素问.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四.平补平泻 

《灵枢.五乱》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五.捻转补泻 

 《难经.七十八难》七十八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厌按所针之处,弹而怒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

综上所述: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针刺手法主要为徐疾补泻、捻转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等。并且补法的效果会是发热,写法的效果会使发凉------《素问.针解》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笔者在临床上喜欢用《难经.78难》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厌按所针之处,弹而怒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即先按压、揉弹穴位,将针刺入按照《灵枢.终始》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辟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 故一刺则阳邪出。 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如此的气后:补法《七十八难》推而内之、《灵枢.官能》微旋而徐推之----大拇指向前单向捻并且向穴位内用力,缠住肌肉纤维,抵住针静止候气,则会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出现针刺局部或患处发热;泻法反之《七十八难》 动而伸之----大拇指向后并且向外提针,则会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出现针刺局部或患处发凉;此法较传统之烧山火、透天凉简单的多,且人人可以做出。(体质较差者不易发热或发凉)。此法特别类似于彭静山先生之烧山火、透天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