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泻手法之泻法十诀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二、《赵氏祖传针灸按摩传真》《泻法十诀》

(1)泻前按摩与泻时按摩。这个和前面讲的补法有相似之处,进针以后如果邪气缠绕针头,捻针是捻不动的,叫滞针,出现滞针就要考虑邪气太盛,就用泻法。由于肌纤维缠绕在针身上,不能做各种补泻的针法,恐行针时将肌纤维拽出来,就先在经络上端或下端按摩、循按、敲打,使气血畅通,起到泻的作用。待针下气松,就可以使用补泻的针法。

(2)迎气搓转行六阴数。补法是“随而济之,恶得无实”,泻法是“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迎着经络的方向,逆行转针,逆行转针不是现在讲的逆时针方向行针,十二经络的特点是阳经从手走头,从头走足,以胃经为例,逆行转针就是不论左腿右腿,都是往头的方向转针。阴经从足走胸,从胸走手,以脾经为例,逆行转针就是不论左腿右腿都是往足的方向转针。“行六阴数”,捻转六次,如果不行再捻转行针六次,不行再捻转六次,六六三十六次,还不行我们再转。为什么要捻转六次呢?现在好多专家不讲六阴数,讲到补泻就说强刺激是泻法,弱刺激是补法,其实是不对的。我们要明白古人为什么补九?为什么泻六?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术数学以河图、洛书、《易经》为主,“道”分阴阳,阴阳分四象,春天为少阳,夏天为老阳,秋天为少阴,冬天为老阴。然后把这个数和它挂勾,少阳是七数,老阳为九数,少阴是八数,老阴为六数,老阴六数最阴,老阳九数最阳,所以补阳补九数,泻阴泻六数,补九泻六。二,与《太乙神数》有关,“数有奇偶,宫有阴阳”,太乙神数分为奇数和偶数,配属九宫,八,三,四,九为阳宫,二,一,六,七为阴宫,三九自临,九为重阳数,九最阳,二六自临,六为重阴数,六最阴。所以要补九泻六。如果不相信补九泻六,干脆就搞提插捻转,紧提慢按,迎随补泻等手法。然后引用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一句话:“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气不至有两个原因:第一,没有气感,进针后是虚的,针扎下去以后一点阻力都没有,这是正气太虚,叫气不至。第二,针扎下去会滞针,转不动。正气不至是为什么呢?后面解释了,“气至者,谷气至也”。谷气就是营卫之气,就是正气。“谷气不至”就是正气不至,“无妨再泻”,一直泻到邪气退,正气来为止。所以《内经》提示我们“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补法是恶得无实,不能补太过。泻法是恶得无虚,不能泻太过。《赵氏祖传针灸按摩传真》第54页讲述了邪气和谷气的区别,把针扎下去以后,邪气是什么感觉?谷气是什么感觉?先讲得气,搞针灸必须知道什么是得气,你不能问患者,得气没有?要靠手指下的感觉判断出是否得气才行。不然你老得问患者,有感觉了没有?患者再问你,什么感觉啊?太麻烦。“其紧也针下如有物缠绕”,这是邪气的感觉,感觉有个东西在针下缠绕,如果觉得紧,滞针肯定是邪气,谷气也紧,但谷气的紧是均匀的,邪气的紧是不均匀的。“气松者为虚,松甚者为过虚”,过虚就是气不至,就是无气感,象扎到棉花上一样。“曰气未至,邪未来也”,“循之按之,以助其来”,循和按就是顺着经络上下来回按动,按穴位、按肌肉都可以。严重的气不至是“如针插豆腐死是也”,就像针插豆腐的感觉一样,针下是空的,这是没有正气。

(3)紧提慢按。就是“从营置气”,先讲为什么“紧提”,我们下针是先破皮,针一进去时在卫部(天部),把针下到人部、地部以后开始做补泻手法。如果紧提就会把地部的气带出来,带到天部,营部的气会随着提针跟着涌出来。为什么要慢按?因为按快了天部(卫部)的气会跟着下去,就成了补法,要慢慢的把针按下去,快快的把针提出来,就这样连续做几次,把营部的气提到卫气的位置,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果怕把提插补泻法搞混,记不住到底是紧提还是慢提,我教大家一个方法,一个小偷去偷东西,蹑手蹑脚的、慢慢的进去,偷到东西之后,撒脚就跑,泻法也是一样的道理,慢慢的进针,快快的提针就是泻。

(4)退方进圆。这是配合提插补泻时用的手法,退方就是把针眼搞大,进圆就是直进。卫气不会跟着进入,退针时要退大点,地部的邪气可以随针孔泻出来,所以要大点,进圆,肌肉裹住针,天部的邪气进不去。

(5)出多入少。就是“三退一进”,把针直接下到地部以后,提针三次,从地部提到人部,从人部提到天部,连续提三次。使地部的邪气得以外出。

(6)白虎摇头。白虎摇头是在邪气旺盛,滞针严重的时候常用的针法,滞针之后不能硬往外拔,用手抓住针柄,前后左右地摇,把针孔摇大,使邪气随针孔出来。这是经常会用到的针法,举例:心脏病心绞痛发作的患者,一般会用到巨阙、中脘和关元,因为巨阙是心之募穴,邪气太盛时,扎巨阙经常会出现滞针,捻不动,痛得厉害,有的患者会要求拔针。这时候就会用到泻时按摩,在巨阙穴的上下按摩或者敲一敲,来缓解巨阙滞针引起的疼。任脉是从会阴穴往上走到承浆穴,因为用泻法,我们可以从上往下按摩,一般我从鸠尾往下按摩,用手指往下敲,或者捋一捋就轻松了,过几分钟还会反复,再按上面手法按摩即可。当然也可以用白虎摇头的手法,但滞针时先做泻时按摩较好,因为有的人比较虚,受不了疼痛,不让动针,但用白虎摇头确实有效。

(7)吸气内针,呼尽出针。吸气内针和补法正好相反,补法是呼气内针,不能搞混。我在做呼吸补泻手法的时候,一般是让病人听我指挥,让他吸气他吸气,让他呼气他呼气。我说吸气,在他吸气的同时,我把针刺进去,也可以在他吸气的同时左右捻转针柄。我说呼气的时候把针提出来,这样做个几次,一般是六次、十二次、十八次,感觉泻的可以了,然后在他呼气快呼尽的时候出针,使邪气随呼气而出,同时可以配合不按压针孔,或者白虎摇头,把针孔摇大,易于邪气外出。

(8)摇针出穴,暂不闭门。“摇针出穴”就是白虎摇头,只不过白虎摇头不出针,这是摇大针孔的同时出针,属于白虎摇头和开阖补泻的组合手法。“暂不闭门”就是起针后不按压针孔,即使出血也不用按它,让邪气外出,达到泻的目的,过个一分钟之后再用棉花按住,这叫闭穴法。

(9)泻气泻血,同时并施。泻法有单泻气、单泻血之分,又有气血并泻之法。单泻气不追求出血量,挤个几滴血,泻了邪气就行。单泻血追求出血量,扎破小血管之后,任由往外滋血。比如民间治疗霍乱的方法,把上臂用橡皮筋绑住之后,用手沾水拍打肘窝处的静脉血管,使其怒张,然后用三棱针刺破肘窝静脉血管,流出大量黑血,一直到血的颜色变红,说明邪气已尽,解掉橡皮筋,按压针孔。民间治疗腰疼腰痛,绑住大腿,拍打腘窝静脉,刺络放血,这都是追求出血量的方法。“气血并泻”,治疗霍乱、斑疹、小儿麻痘及一切疮疽火邪、毒血壅滞不通之病时,先用三棱针刺破放血,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在经络上选取穴位施行泻法,泻掉经脉之邪气,就是气血并泻。

(10)泻后按摩。辨证选穴之后,施展补泻手法,邪退出针,但是邪气太盛,余邪未尽,仍有胀满或者抽痛,一般以肚子疼和腿疼的病人常见,患者仍然难受,作为医生,你也不能说就这吧,明天继续治疗,就可以用按摩的方法以宣散邪气。

补泻法全部讲完,常用的有七种方法,再总结一下。

1徐急补泻,就是慢提紧按,紧提慢按。

2呼吸补泻,就是呼尽内针,侯吸引针,吸气内针,呼尽出针。

3开阖补泻,就是退针用直,急闭穴门,摇针出穴暂不闭门。

4提插补泻,就是入多出少,出多入少。

5迎随补泻

6捻转补泻

7九六补泻

迎随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一般都是行组合手法,就是随气搓转行九阳数,迎气搓转行六阴数。实际上,这些方法都可以随意组合,比如呼吸补泻也可以与徐急补泻、提插补泻、九六补泻组合使用。这些组合法最后都可以配合开阖补泻,根据自己的习惯,大家在临床中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补泻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