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魏国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就召集大臣开御前会议。
领导先发话了,救是肯定要救,就是早救和晚救的区别。这是本次会议的总基调,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议题。我们在工作中经常要参加各种各样、不同规模的会议。每次参会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开会的目的,讨论的议题,特别重要的是要搞清楚领导、上级、会议组织者的态度和目的。这是一次成功会议的起点,也是关键点。
成侯,也就是邹忌,时任齐国国相(关于有一个鼓琴谈大道的典故)。 当时齐国的军权全部掌握在以田忌为代表王室成员手里,每次对外用兵,将领立功,王室增权,对齐威王的权威和他本人国相的地位有很大影响。但是这次会议中,邹忌明显没有弄清楚齐威王的意图,在发表意见时不讲政治:领导都定调了,还公然唱反调,不符合国相的要求。
将士只有在通过战争才能赢得更高的荣誉和地位。掌管军队的田忌自然是主战派,他在分析韩魏战争时,站到了韩国的立场上,自然不能打动齐威王。我们参加每次会议,或者发表意见、或者说服别人,都必须要站到对方立场上想问题,否则说了再多,只会南辕北辙。
会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孙膑在此次会议中的讲话,讲形势、讲政治、讲方法,也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是一个典型的好发言,齐威王自然喜欢。 首先分析形势,韩魏还未交战,胜负未定,现在出兵属于吃力不讨好,不是最佳时机。 其次分析对手,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韩国打的是存亡战,双方肯定打得很惨烈 最后分析利害。当双方打得差不多了,特别是韩国快要战败的时候再出兵,可以“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实现齐国利益最大化。
战略谋定之后,齐威王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有齐国的支持,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方齐国身上。 此时韩国的救援请求,那是事关生死存亡、国破家亡的请求。齐国这时出兵救援,犹如雪中送炭、绝渡逢舟,令韩国上下唯齐国是瞻,齐国果然“受重利而得尊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