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细、认知、音乐,一个玩具三个好处

 晶晶ujwl864m7w 2020-01-05

大J的话


Music Band (乐队玩具)

今天推荐的这个玩具不是小D康复师们建议的,但她们看到都说好。小D在矫正7个月左右,我们带她去参加这边的音乐早教课。每次课程最后,老师给每个宝宝一个小音乐玩具一起“演奏”,小D非常非常喜欢。我回家后就准备给她买一套,结果第二天有朋友来玩就送了一套给小D。 这套和小D在音乐课上玩的一模一样,如果我自己买的话,我可能会选择某个德国品牌的木质玩具(特地说这个,也是想和妈妈朋友们说,玩具真的不用非要一模一样的哈)。

精细运动发展

这套音乐器材虽然写着给两岁以上孩子玩,但其实里面的东西却是适合宝宝从出生开始一直锻炼精细运动的。下面就按时间顺序说一下每个乐器的好处,我标注的时间是起始时间,并不是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可以玩了。而且这个时间点只是供参考,精细运动和大运动发展一样,每个宝宝都会有快慢的。

小鼓(1个月)

敲打是小宝宝最开始学会的一个技能。宝宝一开始抓握不好,但都会抡着拳头一顿乱捶,这个小鼓一捶就会有声响,里面的彩色颗粒会乱动,会让宝宝觉得非常感兴趣。不要小瞧这个简单的敲打,这是宝宝最开始学会控制自己手臂,锻炼肩部力量。所以引申出去,看到宝宝敲打地面桌面这样的行为,父母们不要阻止哦,这不是我们眼中的“坏行为”,这是宝宝在锻炼呢。


摇铃(3个月)

抓握是我一直强调的精细运动,抓握好不好,会直接影响今后很多生活/工作技能(如写字、拿筷子、自己吃饭等)。锻炼抓握的关键就是多提供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宝宝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抓(回复“精细”看锻炼精细运动专辑)。这个摇铃很适合一开始练习抓握的宝宝,它可以最大限度帮助宝宝大拇指和手掌打开。这里要注意的是,妈妈们一旦看到宝宝抓得不对,就要矫正宝宝,让宝宝重新抓,防止养成错误习惯。什么叫“抓得不对”?最简单的一个判断方式就是我们成人自己是怎么抓的。

会抓了后就要鼓励宝宝摇,一开始宝宝抓住后是乱摇一气,这其实表示肩部稳定性很差,这是正常的。我们可以示范给宝宝看怎么摇,或者手把手拿着摇铃一起摇。慢慢地,宝宝就学会了有控制地摇,这一般发生在6个月左右。


扬琴(9个月)

当宝宝抓握流畅,肩部稳定性好了后,我们会要求宝宝两手可以做不同的事,互相配合。这个是进阶版的精细运动,适合9个月以上的宝宝锻炼。扬琴就是很好一个工具。一手扶着扬琴,另外一手拿着杆敲打,这就是左右手分工合作了。另外敲打也是锻炼手腕控制力和练习翻转手腕的方法,这些也是进阶版的精细运动要求。而且,要敲准也不容易,是需要手眼协调的。


发展因果关系

这个是认知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回复“36”了解更多),因果关系,简单的说,就是宝宝可以意识到我做的一个动作会引起另外一个动作。比如我摇了摇铃,摇铃响了;我敲了扬琴,扬琴发出声音了。特别对于还在刚刚形成因果关系的小月龄宝宝来说,小鼓可以给很好的反馈,每敲一下里面的彩色小粒就会滑动,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了宝宝很好的反馈。宝宝一开始会觉得疑惑,然后继续尝试,逐渐他就会明白因果关系这个概念了。

下图是小D自己在敲扬琴,她很喜欢扬琴,每次玩这个自己可以坐上小一会。大家对我拍的渣图见谅哈,她现在大了,一看到手机就要扑过来,我只能偷拍的,所以质量有点。。。大概看图就可以看到她是一个手握着,一个手在敲,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左右手在互相配合完成一个动作了。


早期音乐启蒙

说了那么多,才回到了这套玩具本来该起的作用,既然叫音乐玩具,那一定是有音乐启蒙作用的。我第一见证音乐神奇的作用是小D还在NICU,她有一位音乐康复师,会选取一些适合小D年龄段的音乐录到MP3放在她的暖箱里。有段时间,小D一直出现呼吸暂停,她就录了长笛演奏的音乐。她告诉我们这是属于“风类乐器”,是可以帮助呼吸的。我们也不知道是否是巧合,但后来她的呼吸暂停的确少了很多。

出院后,我带小D参加过几个不同类型的音乐早教班,有室内有室外,有偏钢琴古典的,也有吉他为主比较活泼的。我也和小D的认知老师和儿医讨论过关于音乐启蒙。关于音乐启蒙,她们一致的观点是音乐是被证实对早期大脑开发是有帮助的,但最关键的是要坚持。

换句话说,不要奢望每周去45分钟早教班就可以达到效果(关于音乐早教班值不值,我以后单独写写我的体会),反而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倒更容易坚持,比如平时多放一些古典音乐、童谣;适当买一些这样的乐器玩具;没事多和宝宝一起唱歌,让宝宝觉得音乐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宝宝是通过“玩”来学习的,越没功利,效果反而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