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人们对月亮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望圆月思团圆,望弯月思离人。这放到现在很好解释,古人没有什么发达的通讯方式,也不像现代人拥有互联网以及手机电话,远在万里的人只需要一拨动手机就能互相见面通话了。 古代人即使是相隔百里,要想见一面都是极难的,别提见面了,即便是互通书信,也能浪费几天,碰到战事,人是死是活都尚未可知。因此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种情况下,有个共同的寄托,自然是极为珍稀的。 古人夜生活贫乏,夜晚也是最清闲的,一般会抬头看夜空,这时候都能看到同一个月亮。因此月亮就成了离人心中的寄托了。故事中的主人公,苏轼就是离人的其中之一。苏轼此时算起来已经与弟弟苏辙分开七年了。由于思念亲人,加之喝了点酒,情绪上来后,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在喝酒之后写的,苏轼由于思念亲人,多次请求调职降职而调到自己弟弟旁边,都没得到回应。满腔郁闷之下,借着这个月圆天明,银辉满地的情景,写下了这首词,情感投入,感人肺腑,不局限于个人思想感情得失,还想到了天下所有人,多得是和他一起保守相思之苦,进而从个人层次转化到了社会层次,完成了自我的升华。 这首词在1983年的《淡淡幽情》专辑出现过,被取名为《但愿人长久》,已经被翻唱成流行歌了。是邓丽君的成名曲之意。曲调悠然动听、行云流水、缥缈莫测,与苏轼填词使得情景意境相符,加之曲中大有旷达、悠远之意,不仅唱出了离人忧思、还唱出了愿天下和美的感觉。现在已经广为人所知了,也曾经火极一时。 古人也曾为过词配过乐,不少歌姬都曾唱过当时文人写的词,因此,当词翻译成歌曲的时候,现在的人听来居然也是毫无违和感,真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
|